首页 理论教育 郑国名臣子产:诗说中国•1

郑国名臣子产:诗说中国•1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8章郑国名臣子产子产诵无名氏我有子弟,子产诲之。这首《子产诵》,见于我国古代经典文献《左传》中,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郑国民众怀念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功绩、对子产之死的悲痛之情。事实上,子产被郑国人民所接受,是经过一个过程的。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

郑国名臣子产:诗说中国•1

第48章 郑国名臣子产

子产诵

无名氏

我有子弟,

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

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

谁其嗣之?

【注释】

诲:教导。

嗣:继承。(www.xing528.com)

这首《子产诵》,见于我国古代经典文献《左传》中,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郑国民众怀念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功绩、对子产之死的悲痛之情。事实上,子产被郑国人民所接受,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他的一些措施,在中国春秋史上也留下了值得肯定的一页。

初出茅庐

子产名侨,又叫公孙侨,是春秋中后期郑国的贵族。子产从小受家庭影响,年轻时就有一定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元年(前565年),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布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子产执政

子产执政后,开始实行社会改革。他下令把田地划清疆界,承认土地私有;他规定有战功的农民可以升任小官吏;他对贵族中比较俭朴的人予以嘉奖,对奢侈浪费的人加以惩罚,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他还允许百姓议论政治,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为了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子产主持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刑书先是写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施行。后来,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个鼎。这就是有名的刑鼎。法律一经公布,旧贵族们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任意处罚人了,新兴地主阶级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子产在执政的第一年,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子产却毫不动摇。他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坚持改革。到了第三年,改革措施已经收到成效,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在列强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处于夹缝中的郑国面临着生存危机。而子产采取了合理的外交策略,使郑国能够安然渡过难关。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有一次他陪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轻视郑国,故意不会见,也不派大臣招待他们,把他们扔在宾馆就不管了。宾馆的门很小,车马进不去。子产就吩咐随从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一段,让自己的车马进去。晋国大臣指责子产,子产不因为郑国是个小国就卑躬屈膝,义正词严地回答了晋国大臣,说得对方哑口无言。子产说:“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的事;与宾客同忧同乐,出了事随时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现在晋侯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一样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盗贼公然横行,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可就大了!”晋平公十分佩服子产,非常隆重地会见了郑简公和子产,还举行了盛大宴会,欢送他们回国。

子产执政20年。在这期间,国家安定,生产发展,老百姓得到了不少好处。据说,子产死的时候,郑国人就像死了亲人那样悲伤,也就有了本文所引的那首《子产诵》。在河南的民间传说中还说,老百姓为了纪念子产,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他送葬,但是子产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入河中,这条河也因为珠宝的绚丽光芒泛起了金色的斑斓,从此得名金水河

可贵的天道思想

子产不只是政治家,而且是思想家。在天道观方面,子产的一句名言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是郑定公六年(公元前524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大火,当时一个叫裨灶的人要子产祭祀以避免火灾,子产不听,并说了上面的话。在子产看来,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与人的规律是无关的,所以并不同意裨灶的话。从这种思想出发,子产没按照裨灶的话去祭祀,而是加强防火准备,郑国也未发生第二次大火。子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没有关系的,而应尽力于人事方面,这种观点与孔子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当孔子知道了子产去世的消息之后,曾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之遗爱”,这是对子产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