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员
投金濑畔敢安居?
覆楚亡吴数上书。
手把蜀镂思往事,
九原归去愧包胥。
吴伟业(1609~1671)明清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江苏境内)人。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等。
【注释】
投金濑:水名,即溧水,在今江苏省溧阳县境内,传说是伍子胥当年乞食投金处。
数(shuò):屡次,多次。
蜀镂:剑名,吴王夫差派人赐此剑,让伍子胥自杀。(www.xing528.com)
九原:墓地,这里指死后长眠于地下。
包胥:即申包胥,楚国大夫,是伍子胥的朋友。当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都郢时,他到秦国求救兵,哭七天七夜,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援。
吴伟业这首诗,描写了春秋时期吴国名臣伍子胥一生的主要事迹,表达了对其爱国忠君的敬仰之情,也批评了吴王夫差不听劝谏导致亡国的做法。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伍子胥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和孙吴一起为吴国的霸主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吹箫乞吴市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本为楚国人,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伍奢、兄伍尚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对此,民间流传着“伍员吹箫乞吴市”的故事。据说伍子胥一路求乞,昼伏夜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吴境。一日来到梅里(苏州古镇),但见来往舟车熙熙攘攘,可是举目四望,无亲无友,食宿无着,境况十分凄惨。子胥被迫披发佯狂,手执斑竹箫在市中吹奏,往来乞食,并唱起了“父仇不报,何以生为”等箫曲。当时吴王诸樊有个公子,名姬光,对立三叔夷昧之子僚为王大为不服。认为祖父有令,兄终弟及,理应轮到四叔季子,他既不肯承受,自己是长房长孙,应该轮着自己。公子光从此心怀不满,暗招四方贤士,阴谋夺取王位。有一天,伍子胥吹箫过吴市,公子光的谋士被离闻箫声甚哀,再细听之,才知是楚臣伍奢之子伍员,就将伍员引荐给公子光。姬光素闻子胥智勇,便给他优厚的待遇,作为他谋夺王位的助手。后来,伍子胥果然不负其望。在他的帮助下,公子光派人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就是吴王阖闾。伍子胥又辅佐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覆楚亡吴数上书”
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伍子胥与孙武制定了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再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公元前512年,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吴军分为三部分轮番击楚,使楚军疲于应付。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施反间计,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几年后,时机成熟,伍子胥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也有人说是“鞭坟”)。从而引起楚国人民的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而撤出。
阖闾死后,伍子胥又辅佐吴王夫差。公元前494年,吴王出动倾国之兵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句践被迫求和,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句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吴王乘势灭越。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苦心规劝,反听了伯嚭之言,与越国媾和,订立和平盟约后率兵回国。公元前489年,夫差欲北伐齐国,越王句践率众朝贺,伍子胥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伍子胥知祸不可免,便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这就成了后来太宰伯诬陷他的借口,夫差赐剑给伍子胥,命其自刎。伍子胥对夫差派来的人说:“我死后可将我的头挂在城门上,我要看着越军入城。”说罢自刎而亡。死后不久,越国灭吴,伍子胥的话应验。
据说吴王夫差打败了齐国,班师回朝那天,满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独有伍子胥一人忧心忡忡,默默无言。他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回到营房后,便悄悄对几个亲信说:“我死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到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食用。”不久,伍子胥果然被夫差逼迫自刎。伍子胥死后不久,越国就趁机攻打吴国。夫差连吃败仗,国都被围,城中居民处于粮尽援绝的困境,每天有许多百姓和守城军士饿死。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去相门挖地,果然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相门三尺以下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作砖砌城,又可充饥。吴国军民就靠着这些“城砖”暂时渡过了难关。从那以后,每逢过年,吴国的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蒸煮糯米糕,纪念、奉祀伍子胥,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粉糕是在过年制食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年糕”。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苏州市政府还在端午节那天举行祭祀伍子胥的大型活动。对于“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我们没有必要较真。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