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元发起弭兵会议-《诗说中国•1:先秦卷》

华元发起弭兵会议-《诗说中国•1:先秦卷》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7章华元发起弭兵之会华元周昙未知军法忌偏颇,徒解于思腹漫皤。华元弭兵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霸权,连年厮杀,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了减少战争给列国造成的苦难,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晋楚的关系,促成晋楚之和。公元前579年,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并签订了盟约。在这样的局势下,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了第二次弭兵运动。

华元发起弭兵会议-《诗说中国•1:先秦卷》

第37章 华元发起弭兵之会

华 元

周昙

未知军法忌偏颇,

徒解于思腹漫皤。

昔日羊斟曾不预,

今朝为政事如何?

周昙 生卒年不详。唐末诗人。《全唐诗》保存其《咏史诗》二卷。

【注释】(www.xing528.com)

漫皤:形容茫然无措的样子。《左传·宣公元年》载郑、宋之间的一次战争:“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用在这里是对华元的执政能力表示质疑。

周昙这首诗写的是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华元因不熟用兵之法而导致在与郑国的战争中失败的事,也对其执政能力表示了怀疑。但是,我们应该从比较客观的立场出发,对他发起的弭兵运动进行客观评价。

华元弭兵

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霸权,连年厮杀,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宋国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大夫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有交情,亦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为了减少战争给列国造成的苦难,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晋楚的关系,促成晋楚之和。公元前579年,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并签订了盟约。弭兵运动初见成效。但晋、楚这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稳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个盟约所能化解,晋楚双方在形势对自己不利时,都希望通过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而当形势好转时,就会撕毁盟约,发起新的进攻。因此盟约墨迹未干,双方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楚国失败。

争霸形势的变化

鄢陵战后,列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而是陷入危机之中。晋厉公欲挟取胜之势来消灭晋国之大族,而立其左右近臣,灭掉郤氏之族。但晋厉公灭掉郤氏后,反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一片内乱。秦国又乘晋之内乱,频频出击晋国。晋虽一直希望与秦修好,而秦则始终亲楚而敌晋。在楚、晋相争中,楚几次得到秦军援助,使晋受到极大的压力。秦亲楚与晋为敌,对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晋国内部有大族与国君的斗争,外部强敌压境,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侯马盟书楚国失败后,也面临严重的问题。楚国在鄢陵之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卿相恶”,内部倾轧,指挥不力。战后,楚国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楚国政治还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公族与世族及世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激烈,造成一些世族逃往晋及其他国家,为客国效劳,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楚材晋用”。而此时的楚、吴关系也很紧张。楚既北争中原,与晋正面对抗;在东方又与吴结仇,更使自己陷于被动。吴还与晋等结盟,进一步与楚为敌。晋联吴攻楚,使楚面临晋与吴自北、东的夹击,日益疲于应付,陷于困境。楚军虽曾多次伐吴,并取得一些胜利,但始终无法摆脱吴的严重威胁。可以看出,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自鄢陵之战后,国内政局不稳,盟国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离心日显,都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都想息兵罢战,把原来的弭兵运动变成现实。在这样的局势下,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了第二次弭兵运动。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会盟于宋的西门之外。盟会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晋、楚的属国“交相见”,也就是说,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也要朝贡晋国。在与会的14国中,齐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楚;秦作为楚的盟国,亦不朝于晋。邾为齐的私属国,滕为宋的私属国,不参与盟会。虽然是和平会议,但会上的气氛却相当紧张。楚国令尹子木让参会的楚人衣内皆裹甲,时刻准备动用武力,以求主盟,坚持在盟会时先歃血。在晋卿赵文子的让步下,楚国达到了目的;但在盟书上写名时先写了晋国,可以说各有所得。弭兵盟会后,春秋争霸战争暂告一段落。战争相对减少了,中原小国承受的战争苦难和负担也有所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弭兵之会毕竟是晋、楚平分霸权的产物,小国要对晋、楚承担繁重的贡献,负担也不轻;晋楚双方以牺牲小国利益的方式达成了暂时的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