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食
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卢象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纬卿,汶水(今山东境内)人。(www.xing528.com)
【注释】
龙蛇:指《龙蛇歌》,后人为介子推申冤而作,也就是诗中所谓的“怨曲”。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说的是寒食节的来历。为晋文公称霸诸侯立下大功的介子推在其回国为君后不求名利、归隐山林。那么,民间传说中的介子推到底与寒食节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如何能够联系在一起的呢?
归隐山林
对于介子推的生平情况,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准确描述出来,只知道他在史书中也叫介之推,或作介推、介子。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有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他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辛。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据《韩诗外传》中记载,重耳逃亡列国期间,带的粮食被人偷走。当时他们已经逃入深山,山外有追兵包围,山中则没有了粮食,重耳已经处于绝境之中。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臀部的肉做成汤给重耳充饥。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话,那么介子推能在重耳落难之时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在是让人敬佩。
重耳返国即位后,很快赶上了周王室的内乱,他便抓住机会出兵勤王,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此间他虽然曾封赏当年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却忘记了割肉为己的介子推。在这种情况下,介子推并没有站出来向文公请赏,而是选择了隐退山林。在《史记》中,司马迁不惜笔墨记录了介子推归隐前与其母的一段对话:介子推说:“晋献公九子,只有重耳在位当政,这是天意。个别小人自以为是他们把重耳扶上了王位,真是不自量力。偷窃他人东西即是盗贼。那么贪天之功的人又是什么呢?”其母说:“你为什么不和他们对质呢?”子推回答说:“我要再与他们争辩,罪孽更重。我不愿享受厚禄。”其母又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意思告诉他们呢?”介子推答:“语言,是心志的外衣。既然我一心想归隐,何必用语言来表述呢?”其母说:“你能有如此境界,我与你一起去隐居。”于是母子俩上了介山,至死没有再露面。
从《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介子推本人对名利之事是非常淡泊的,因此他不会像那些“自不量力”的人一样到晋文公面前请赏,而是宁愿和母亲一起藏身山林。通过这段记载,我们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介子推的敬重。
焚山与寒食
根据《左传》的记载,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荆楚岁时记》中则说,文公后来想请介子推出山,但屡遭拒绝,便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却坚持不出,最后被烧死在山中。文公又痛又悔,便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火,以表纪念。
对此,民间还有更生动的故事。重耳回国即位时,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报拾起破席,和母亲到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木食,岩洞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讫堆头的下马泉,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廷厅行走,呱嗒呱嗒的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