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文大系:模态逻辑简介

中国人文大系:模态逻辑简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便于相关的讨论,有必要提到一些基本的模态逻辑系统。若一个模态系统满足—,则称它是古典模态逻辑;刘易斯所构造的S1、S2、S3就是古典系统。蒯因从动机、来源、解释等方面对模态逻辑特别是模态谓词逻辑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他的最后结论是:整个模态逻辑都应该取消。

中国人文大系:模态逻辑简介

一、模态逻辑简述

“必然”、“可能”等在逻辑上叫做模态词,分别用符号□、◇表示。研究含模态词的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推理关系的学科叫做模态逻辑,它具有悠久的历史。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早在《解释篇》、《前分析篇》中就用非常大的篇幅讨论模态逻辑问题;麦加拉、斯多亚学派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也对此进行了很多讨论。现代模态逻辑则开始于把数理逻辑引入模态逻辑的研究,具体来说,开始于美国逻辑学家C.I.刘易斯,他创立了五个严格蕴涵系统S1、S2、S3、S4和S5,成为现代模态逻辑的创始人。迄今为止,无论从语形还是从语义方面,模态逻辑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已成为现代逻辑中一个成熟的分支。

为便于相关的讨论,有必要提到一些基本的模态逻辑系统。模态命题(或谓词)逻辑是在命题(或谓词)演算的基础上,用模态词□和◇对后者的语言作必要的扩充,并引入与□和◇相关的公理和变形规则而构成的。可以把一个形式系统的定理集也看作是一个逻辑,甚至可以放宽到满足一定条件的任一公式集,而不一定是可公理化的公式集。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逻辑概念给出模态命题逻辑的一般性定义:

D1 一个模态命题逻辑S是古典命题逻辑重言式集的扩集,扩集满足以下条件:

(1)□(p→q)→(□p→□q)∈S;

(2)S在分离规则下封闭:若α∈S,α→β∈S,则β∈S;

(3)S在代入规则下封闭:若α∈S,则α′∈S,这里α′是α的代入特例;

(4)S在弱必然化规则下封闭:若α是重言式,则□α∈S;

(5)S在必然化规则下封闭:若α∈S,则□α∈S。

若一个模态系统满足(1)—(4),则称它是古典模态逻辑;刘易斯所构造的S1、S2、S3就是古典系统。若一个模态系统满足(1)—(3)和(5),则称它为正规模态逻辑。是否具有必然化规则(记为N),是正规系统区别于非正规系统的主要标志。N说:如果一个公式是某系统内可证的,则它是逻辑必然的。只满足上面(1)—(3)和(5)的模态系统是正规的,并且是极小正规的,其他正规系统都是在极小正规系统上做某种添加得到的。下面给出的模态系统都以代入规则(记为US)、分离规则(记为MP)和必然化规则作推理规则,此外还以下面的某些公式作公理:

A1  所有真值函项重言式

A2  ◇p→img226img227p

K   □(p→q)→(□p→□q)

D   □p→◇p

T   □p→p

4   □p→□□p

img228   ◇p→□◇p

B   p→□◇p

Tr   □p→p

Dum  □(□(p→□p)→p)→(◇□p→p)(www.xing528.com)

M   □◇p→◇□p

由此可以定义一批模态逻辑系统如下(其中粗体字母表示某个公式的名称,非粗体字母表示相应系统的名称):

A1+A2+K+US+MP+N=K=极小正规模态逻辑系统

K+D=D

K+T=T=哥德尔/费斯/冯·赖特系统

K+T+4=S4

K+T+B=B=布劳维尔系统

K+T+4+B=K+T+img229=S5

K+T+4+Dum=普赖尔的模态逻辑系统Q

K+Tr=K+T+4+B+M=不足道系统

在这些系统中,常见的正规模态命题逻辑系统是K、D、T、B、S4和S5。

构造模态谓词逻辑有两种方法:一是以谓词演算作基础,加入模态词□和◇以及上面列举的某个或某些模态公式,得到模态谓词逻辑系统,这叫做量化逻辑的模态扩充。若把谓词演算记为LPC,则LPC+K、LPC+D、LPC+T、LPC+T+B、LPC+T+4、LPC+T+4+B就分别是相应于模态命题逻辑系统K、D、T、B、S4和S5的模态谓词逻辑系统。二是以模态命题逻辑系统作基础,用谓词演算的语言和公理对它们作扩充,得到模态谓词逻辑系统,这叫做模态命题逻辑的量化扩充。这两种办法得到的最终结果是等价的。有些正规模态谓词逻辑系统中包含著名的巴坎公式:

BF img230

通常把这些系统记法中的LPC省略掉,简记为K+BF,D+BF,T+BF,S4+BF,S5+BF等。

1951年,冯·赖特发现:在模态概念之间成立的关系可以扩展到其他许多概念之间,因而可以给模态概念以其他的解释。他实际上给出了下表中除时间论之外的部分:

续前表

在这一思想的激励下,先后发展出了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知道逻辑、相信逻辑、问题逻辑、断定逻辑等)、时态逻辑等广义模态逻辑分支,模态逻辑本身则被叫做(真势)模态逻辑。 (1)

在模态逻辑特别是模态谓词逻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其早期,确实遇到了许多哲学或技术的难题,主要是由模态词与个体词、谓词、量词和等词相结合所产生的问题,如模态语境中的指称晦暗性问题,内涵对象和可能个体的增殖问题,以及de re模态和本质主义问题。正因为这些难题,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如蒯因、柏格曼,对模态逻辑的合理性、融贯性、有用性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其中尤以蒯因为甚。蒯因从动机、来源、解释等方面对模态逻辑特别是模态谓词逻辑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他认为,从动机和来源看,模态逻辑是被错误地构想出来的,源自于混淆表达式的使用与提及,因而从其来源看就是不合法的,是“哲学的私生子”,并且对于科学的目标来说它也是不必要的;从解释方面看,模态谓词逻辑面临着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模态命题逻辑也是如此。他的最后结论是:整个模态逻辑都应该取消。蒯因的上述诘难是深刻和强有力的,它激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为了表明模态逻辑基本概念在哲学上的正确性,人们提出了各种辩护和证据。有些人固守本质主义和de re模态的传统学说,另一些人对运用于模态量化中的量词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解释——称它为‘替换量化’,以此作为调解量词和模态概念的使用的一种方法。最近数十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建立了一种求助于‘模态’或‘可能世界’这种观念的语义学(说明模态逻辑的形式句法公式的可能运用及解释方法)。” (2)对于模态逻辑的这些问题,可以分别从哲学和形式技术两个角度去讨论,从而给出哲学的解决和形式技术的解决。下面几节的讨论从蒯因的批评入手,提纲挈领式地同时探讨对相关问题的哲学的和形式技术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