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服装史:典型服饰及形象

中西服装史:典型服饰及形象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2.1男子服饰2.1.1男子典型形象商周以来的传统服装,一般为襦、裤、深衣、下裳,或上衣下裳配套;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只有两条裤管,穿时套在胫上。

中西服装史: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二节 典型服饰及形象

的就是继承了明代服装上的补子,只不过明代的补子是用在常服之上,清代则将其用于官服上而且式样略小。清代沿袭了旧制,而且从中国历代服装的沿革史来看,清代服饰制度最庞杂、繁缛,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期,其服装制度体现了严厉的封建等级专制的思想。

2.1男子服饰

2.1.1男子典型形象

清代男子的服装一改明朝宽博的形象,最显著的就是将汉人的宽衣大袖改为紧身窄袖的样式,而其最具有特色的结构就是“马蹄袖”。这种结构可以方便的卷上,掩下,可以有效地保证双手在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更灵活有效的操作。另外,清代上衣都用纽扣做连接件,这使着衣的程序得到极大的简化,也为衣襟、衣领的形式和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变化。男子剃发,只留脑后的发辫,冠为圆锥形的官帽或者瓜皮小帽等,基本上没有明代的高冠。整体看上去,圆润,精神(见图2-8-6)。

img270

图2-8-6 清代节日厂甸集市上,戴瓜皮小帽,马褂长袍的男子们和穿襦裙的女子。衣服颜色总体上鲜艳华丽

img271

图2-8-7 戴暖帽,穿琵琶襟马褂,有马蹄袖的开衩袍和皂靴的官吏

2.1.2男子典型服饰

⑴补服:也叫“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比褂长,平袖口,对襟,所以称“外褂”或“外套”。是清代主要的官服形式,穿用的时间和场合最多。补服用补子来表示官员职位差别。

⑵端罩:是供职位较高的官吏和皇族近臣及侍卫所穿用的,形式同补服相似。清代裘皮一般是毛在里面,而端罩的毛是露在外面的。

⑶行褂:比常服褂短,衣长与坐时齐,袖长及肘。

⑷行袍:形制同常服袍,只不过衣长比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面的衣裾减短一尺,以便于乘骑之需,故又称“缺襟袍”,平时即把这短缺的一幅用纽扣挂齐,就同常服袍一样。庶官、臣工扈行、行围人员,都使用这种行袍。

⑸马褂:清代在长衣袍衫外,上身都加一件马褂,马褂比外褂短,衣长仅到脐部。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等款式(见图2-8-7),袖口平直。大襟马褂衣襟开在右边,其四周有异色的缘边,多为日常穿着。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与缺襟袍相类似,也叫做“缺襟马褂”,多用做行装。皮毛制的马褂都将毛穿在外面,称为“翻毛皮马褂”,多为达官贵人所用。

⑹马甲:或叫做“背心”,“坎肩”,也叫做“半臂”,用皮制作,衬于袍套之内,后直接穿在外面,式样短小,只到腰下。有琵琶襟、大襟、对襟等款式,四周和襟领处并镶以异色边缘(见图2-8-8)。

⑺长袍:与传统袍式相比,清代袍式外观有明显变化,松度适体,另出现开衩的式样,为袍式的一种变化发展(见图2-8-9)。长袍为清代主要男装式样,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三种。皇室贵族为了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身前后中缝和左右侧缝均有开衩。平民则穿左右两侧开衩或穿称为“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⑻套裤:有单、夹、棉、皮之分,套裤的形式为上口尖而裤管平,平时露出臀部及大腿后上部。采用缎、纱、绸、呢等面料。这种服装适合于跪在或蹲在水田中工作时穿着。

⑼裤: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大多数的裤在近踝骨的地方用形状扁宽的扎脚带扎扣,扎脚带的末端有装饰性的流苏。冬天的棉裤也是如此,南方也有类似的款式。

img272

图2-8-8 十三太保。上用七颗纽扣将前衣片和后衣片相连,两边各用三颗纽扣将侧面与衣身固定,因为衣服上总共有十三颗纽扣,所以被形象的称为“十三太保”。这样的衣服形制方便脱卸,行动便利

img273

图2-8-9 清代着便服,身上挂佩饰的男子形象,可看出其“半剃半留式”的发型。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

img274

图2-8-10 梳旗髻、穿旗袍的满族女子及梳平髻、穿袄裙的汉族女子,可见清朝时期,满汉两种装扮形象并行共生

2.2女子服饰

2.2.1女子典型形象

因为“男从女不从”的原因,清朝汉族女子基本沿用明代服饰式样,上身袄衫,下身裙、裤;满族女子则穿袍,并且不裹脚(见图2-8-10)。

2.2.2女子典型服饰(www.xing528.com)

⑴满族妇女服饰:满族妇女着长袍,因为礼服的简化不用马蹄袖,袖口平而较大,衣长可掩足(见图2-8-11)。贵族仍用团龙、团蟒花纹,一般为丝绣,纹样较自由。袖端及衣襟、衣裾也镶各色边缘,而且有较低的领座,后来渐为加高。不用领时在颈间围以一条围巾。这种长袍开始时很宽大,到了后来渐渐腰身变小。妇女在穿长袍时往往喜欢在上身加罩一件短小而绣花的坎肩(马甲)。这种长袍到后来演变成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后来的旗袍。

⑵汉族妇女服饰

汉人妇女的服饰种类繁多,包括裙、背心、一裹圆、皮衣出锋、大衣、一扣钟、云肩、围巾、饭单、手笼、手套抹胸、马甲、手帕等。

img275

图2-8-11 《贞妃常服像》,画中女子头梳两把头,弯眉细眼,薄唇,穿右衽长袍,给人一种端庄清秀之美

img276

图2-8-12 清代民俗画《斜卧的美人》。画中一女斜卧榻上,右手支头,左手执扇,手戴玉镯。绒布眉勒上装饰着牡丹花饰,着镶花边的襦,在缘边加上精彩的装饰,精致和谐

女子的裙都系在上衣内。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裥裙”,裙式是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的。有一种名叫“月华裙”的款式,一裥中五色俱备,好像月亮呈现晕耀光华。后来又有“弹墨裙”,或叫做“墨花裙”,是用墨弹色而成,淡雅而别具风味。在康熙乾隆间有“凤尾裙”,是用缎子裁剪成条,条上绣花,两边镶以金线,然后再拼接而成。到咸丰同治年间又有一种叫“鱼鳞百褶裙”,其裙褶处能张展紧缩,展开时如鱼鳞状。中期以后也有用西洋印花布为裙子面料的,此外还有“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百蝶裙”等。

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色。一般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地方施绣,镶滚花边。多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而后镶一道宽边,紧跟着为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早期为三镶五滚,后来越发繁复,发展为九滚十八镶,以致连衣服面料都显现不多了(见图2-8-12)。

2.3配饰品

2.3.1男子典型配饰品

⑴花翎:花翎是冠上向后下垂拖着的一根孔雀尾的翎羽,尾端有像眼睛而极灿烂鲜明的一圈,叫“眼”。冠上缀一根用玉或珐琅或花瓷做的翎管,管内插以翎羽。《分甘余话》载:“本朝傍卫皆于冠上戴孔雀翎,以目晕(即所谓眼)之多寡为品之等级。武臣提督及总兵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亦或蒙赐得之者为幸。”

⑵披领:加在颈间而掖之于肩上,两隅略呈尖锐状,有冬夏之分。文武大小官员在穿大礼服时所用,命妇也如此。

⑶硬领、领衣:清代的礼服按例是无领的,要另外在袍上加硬领,春秋面料用湖色的缎,夏天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有丧的人用黑布。领衣是连接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有些像长长的牛舌,所以人称“牛舌头”。考究的要用锦缎为面料或绣花装饰,领衣之外则加外褂,如穿行装则于袍内。

(4)朝珠: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108颗圆珠串成,随官品而挂用。质料也各不相同。朝珠用细条贯穿,有后引垂于背后。朝珠上还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两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贯串的条线,皇帝用明黄条,而下则为金黄条及石青条。定制朝服用朝珠三盘,吉服则用一盘。

(5)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除朝带在版饰及版型的方圆上有定制外,其余三种带版式上随所宜而定。

(6)靴:清代的靴都为尖头式,只有穿之入朝者为方头,亦沿用明代制式。

(7)帽:民间帽式很多,有小帽(西瓜皮帽)、毡帽、风帽、皮帽、狗头帽、笠帽、耳套等。

2.3.2女子典型配饰品

满族妇女的鞋底很高,普通为一寸至二寸间,后来又增高,甚至有四到五寸高的。鞋底形状上宽而下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底”。底是木制的,中部凿成马蹄状,踏地时印痕若马蹄,所以也叫“马蹄底”。穿着这种高底鞋的主要是中青年妇女,年老者仅以平木制作,叫“平底”,少女到十三四岁才可以穿此鞋。到清代后期,长袍、高底鞋已经成为宫中的礼装,慈禧太后也常着此装(见图2-8-13,2-8-14)。

2.3.3女子典型发式

清初汉人妇女的发式基本沿袭明朝的款式,头遮眉勒(见图2-8-15),年纪稍长的人就用锦绫包头。以后又流行起元宝头、苏州罢、抛家髻、狮江望长江、平三套、连环髻、双飞蝴蝶等款式,留长短不一、卷直各异的刘海,戴鲜花或假花、珠花、翠花等。清妇女们的装束和发式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各不相同,款式品种可以分成沪式、苏式、京式、广式、宁式、维扬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间相互影响,使妇女的形象更生动多变。满族妇女的发式主要有“二把头”、“大拉翅”等。

img277

图2-8-13 穿常服的慈禧太后,头顶的大拉翅与宽大的衣身平衡,寿字团的缘边吉祥装饰效果精彩,脖子上的围巾和手中的团扇更是不可缺少

img278

图2-8-14 高底的旗鞋。鞋跟放在中间,它的中间有一个曲线过渡,使鞋整体上轻巧精致了很多。鞋面绣满花纹

img279

图2-8-15 清任熊《访梅图》中头遮眉勒的佳人。汉族妇女实兴戴勒子,上缀珠翠,或绣云朵,套于额上掩及耳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