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艮卦第五十二·行于当行与止于当止
【原文】
艮 艮为山 艮上艮下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卦象意解】
“”是《易经》六十四卦第五十二卦艮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艮”是这一卦的名称。六画艮卦是三画经卦艮卦的重卦,即它的上下两个三画卦都是艮卦☶,因为艮象征山,所以艮卦也称为艮山卦。
相连的两山遥遥相望而不能相与,所以艮卦是一个各居其位、止于当止之象。(www.xing528.com)
【卦辞意解】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卦的特性是止,艮卦所讲的就是止于当止。但行与止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能止才能行、有行才有止,所以严格地讲,艮卦所讲的应该是止于当止、行于当行的进退行止之道。
“背”,指人的背面和背向,代表人的缺点、错误和错误的方向。“身”则是指人的身体,代表人的主体、优点和正确的方向。“艮其背,不获其身”就是指导人们要止于当止,对于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抓紧改进纠正,要抓紧从错误的方向上止步。“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是指导人们要行于当行,应该做的事就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光明正大地大胆地去做,而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代表作长诗《神曲》中的一句名言所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能知行止,自然就会“无咎”,就会少有过失。
【爻辞意解】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人走路,必先抬起一只脚的脚后跟,然后才是这只脚的脚趾,当这只脚的大脚趾离开地面迈向前时才能走起来。“艮其趾”,就是当要迈步的第一只脚的脚趾还没有离开地面时就停了下来。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对于不该做的事情,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做,如果起了做的念,就应该在即将付诸行动时果断地停下来,这样才能“无咎”、才能无灾无祸,而且“利永贞”、最好永远地坚持下去。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就是腿肚子,“拯”指纠正,“随”即服从。
不该做的事情已经开了个头,脚已经迈出去很难收回来了,腿肚子被迈出去的脚也一并带了出去,这时候停下来,“其心不快”,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感觉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做的事情不对头,还是应该果断地停止,果断地“艮其腓”、让那只错误地迈出去的脚停下来,在空中戛然而止,这样做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总比最终迈出了错误的步伐好地多,不管你高兴不高兴。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限”,指人的腰部。“夤”,读yín,是脊椎两旁的肌肉。“艮其限,列其夤,厉”,事情做到半截,忽然停止了,就会像人做了一个剧烈的腰部的动作中间忽然停止,结果扭了腰了,这样很危险。前面两爻讲的都是止于当止,这一爻讲的则是不能止的时候就不要止,应该善始善终而不是半途而废。之所以出现“艮其限”的局面,通常是因为“熏心”了、不知道被什么东西蒙蔽了心窍,一时鬼迷心窍、头脑糊涂,不能够真正理解透彻止于当止、行于当行的精神实质。
六四:艮其身,无咎。
这里的“身”,是全身、整体的意思。“艮其身”就是无论行与止,都应该利利索索,而不能拖泥带水,要止就彻底、整体地停止,这样才能“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前几爻讲的都是行动上的行止问题,这一爻则是讲的语言的“行止”。“辅”是人脸上的颊骨,人通过面部颊骨的上下运动来带动嘴的开合。“艮其辅”就是要让颊骨知行止,管住自己的嘴,不能想说什么说什么,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不仅仅是要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还要知道那些能说的话怎么说,怎么说呢?就是要“言有序”,就是说话要有条有理、还要把握好分寸。做到了“艮其辅,言有序”,就自然不会说错话,也就自然“悔亡”了。
上九:敦艮,吉。
这一爻讲的是当行而行、当止而止时的态度,那就是要“敦艮”。“敦”有老实厚道的意思,比如常夸人说这个人敦厚老实。“敦艮”就是要当行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行、当止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地止,而不必犹犹豫豫或者心有不甘。这样才可以“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