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易读》:随卦第17·从善如流追随

《周易易读》:随卦第17·从善如流追随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十章随卦第十七·从善如流的追随随泽雷随兑上震下随:元亨,利贞,无咎。“”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七卦随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随”是这一卦的名称。《易经》历来讲阳君阴臣、阳君子阴小人,随卦的这种特别的阳下于阴的结构,所要表达的就是君王真心从善、谦恭待民,君子从善如流、择善而从之象。这自然是真的向善,也就合了随卦从善如流的主旨。

《周易易读》:随卦第17·从善如流追随

第三十章 随卦第十七·从善如流的追随

【原文】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

img84随: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卦象意解】

img85”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七卦随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随”是这一卦的名称。随卦上卦即外卦为兑泽卦☱,下卦即内卦为震雷卦☳,所以随卦也称泽雷随卦。

《易经》各卦,每一个阳爻为一笔、一个阴爻为两笔,各爻笔数相加,结果为双的为阴性卦、为单的为阳性卦。随卦上卦兑泽卦为双笔、是阴性卦,下卦震雷卦为单笔、是阳性卦,同时上下两卦又都是阴性爻在上、阳性爻在下,这种多层次的阳下于阴的结构特点,在崇阳抑阴的《易经》里是极少的变例。《易经》历来讲阳君阴臣、阳君子阴小人,随卦的这种特别的阳下于阴的结构,所要表达的就是君王真心从善、谦恭待民,君子从善如流、择善而从之象。

【卦辞意解】

img86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卦所讲的是随从、跟随,其实质则是从善,向善良者学习,就如后世儒家所言,“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见到比自己修养好的、做得好的,就努力地反思、反省自己,努力地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做,自然就会“元亨,利贞,无咎”,大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爻辞意解】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官”是指官家,代表政府,过去最大的官家就是帝王,《水浒传》里赵宋的皇帝就叫官家。官家的话就是圣旨,皇帝更是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渝”则是改变的意思。理论上讲,官家的命令发出去了就不能够改变,即使是错了也要执行,但那是不对的。错了就错了,如果发现不了其中的错倒也罢了,但如果在执行中发现了错误,就应该马上纠正,知错就改才是正确的,所以爻辞讲“官”不是不可以改变,可以“有渝”、有改变,可以有正确的调整,这才是“贞”、才是正道,这样才能够“吉”。和随卦主题联系起来讲,无论谁,即使是皇帝,也应该知错就改,知错就改就是从善,反之有错不改、甚至一意孤行必将酿成大错则与从恶无异。(www.xing528.com)

官家能做到有错必改,自然大受民众欢迎,可以更好地取信于民,所以当国家需要时,比如需要“出”兵“交”战也好、出门交友也罢,就可以取得成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跟随就要有个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子”和“丈夫”,其实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另一种称呼。“系小子”当然就是跟随着“小人”,这必定会“失丈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小人为伍自然就与君子无缘。这样做结果如何,爻辞内容没讲,或许人人都明白。反过来会是如何,六三爻接着给出了答案。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接着六二爻解,“系丈夫,失小子”自然就是跟随着“丈夫”也就是君子这个队伍,而不是“小子”也就是“小人”那个圈子。这自然是真的向善,也就合了随卦从善如流的主旨。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随有求得,利居贞”。

追随和从善都是主观的愿望指导下的行为,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行为,必然有所得,这最大的“得”就是“利居贞”、利于自己长期地走正确的道路、做正确的事情。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系丈夫,失小子”、亲君子而远小人,自然自己的品行修养可以得到持续的提高,因而也就不容易做错事情,从而可以使自己做对事、走对道。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你追随别人,后来又有别人追随你,这就是“随有获”。这时候所要做的,就是要“贞凶”、要守正防凶。你从善如流地“系丈夫、失小子”、亲君子远小人、一直追随着别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因而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人向你看齐,向你学习,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为什么还要“贞凶”呢?“凶”从何来?从何说起?

《易经》通例,九四、六四爻多言公卿诸侯,九五、六五爻则多讲帝王。帝王希望人人围绕在自己身边、团结在自己周围,而不希望他的下面还有一个中心。现在,有那么一位王公大臣,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周围聚集了一批崇拜者,他的主子就要怀疑他心存叛逆、担心他尾大不掉了。一旦有了这种怀疑与担心,那这位大臣怎么会不危险呢?说不定哪天主子一不高兴,找个借口他的脑袋就搬家了。

为了防范这种“随有获”的风险,历史上不少能臣都采取过“自污”的方式以自保。萧何自污名节、以释君疑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兵士给他当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门。萧何也非常高兴。有一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身着素衣白鞋,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郭外家中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今天,他见萧何仍未领会他的意思,便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刘邦果然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刘邦什么意思。一天,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方设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不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何尝不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吏,刘邦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刘邦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了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的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此奏章,又恨萧何取悦于民,一怒之下,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满朝文武以为萧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平日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嘛!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臣闻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相国为民兴利,化无益为有益,正是丞相调和鼎鼐应做的。民间百姓感激,断不会感激丞相一人,因为有这样的良相,必是贤明之君主选用的。还有一层,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那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反以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汉帝认真在听,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前秦灭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给了陛下机会。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您自己呀。”刘邦听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

萧何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历史上这类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清末曾国藩,也曾演绎过自污自保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都到了“随有获”的程度,因而也就有了帝王对他们功高震主的担心,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他们所要面临的“凶”。

面对这样的“凶”,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我们对“善”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们要“贞凶”,守正以防凶。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杜绝“有得”,不可能不让别人追随我们,因为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要“有孚”、有信心、还要真诚,要坚持“在道”、走正确的道路,“以明,何咎”,堂堂正正地走正路,怎么会有什么过错呢?

九五:孚于嘉,吉。

“孚”是真诚地相互信任。“嘉”、善,指一切从善之人。“孚于嘉”,就是要充分地信任所有的好人、那些追随、从善的人,要相信这样做回过头来也必定会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相互真诚地信任,不“吉”而何?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易经》读熟了,就会发现不少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凡是讲趋势性的东西,到了上九、上六,必然是趋势的向相反方向的改变,就如否极泰来、剥极必复。而凡是讲修行修养的卦,到了上九、上六,则多是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卦讲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这能有什么过呢?任何人都应该真诚地信心十足地追随善,“拘系之”、紧紧地追随不变,像用绳索牵系着,不离善的左右。这还不够,还要“乃从维之”,还要再用绳索把自己和善紧紧捆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最终修成正果、成为至善之人。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帝王的信任,委派到西山去主持祭祀。“王用亨于西山”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说,你“拘系之,乃从维之”地始终如一地追随善的修行,必将得到帝王的信任,其实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