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泰卦第十一·小往大来地天泰
【原文】
泰 地天泰 坤上乾下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卦象意解】
“”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一卦泰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泰”是这一卦的名称。泰卦上卦即外卦为坤地卦☷,下卦即内卦为乾天卦☰,所以泰卦也称地天泰卦。
坤卦为阴、乾卦为阳。泰卦是坤卦阴在上、乾卦阳在下。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阴浊而下降、阳清而上扬,上卦坤阴下降,下卦乾阳上升,于是泰卦就呈现出一个阴阳相互吸引、包容、融合、交媾的景象,所以泰卦就是一个阴阳和合而天地通泰、上下政通而国泰民安之象。
【卦辞意解】
泰:小往大来,吉亨。
《易经》通例,阴爻、阴卦为小,阳爻、阳卦为大,上卦即外卦为往、下卦即内卦为来。泰卦坤阴在上、乾阳在下,所以称“小往大来”。这是从卦体的角度讲。
从卦用的角度讲,则是坤卦暗指小人,乾卦喻指君子、大人,小人在外,大人、君子在内,所以“小往大来”。
“小往大来”为什么就“吉亨”呢?
《彖传》上是这样解释的:“泰,小往大来,吉亨”就是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一解释从天到地、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小人到君子,非常全面。
“天地交而万物通”是讲的宇宙与自然的问题,天地交媾、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上下交而其志同”则是讲的人文社会的问题,上下交流、交融就可以统一思想、统一方向。但《易经》的出发点,还是更多地用于指导人文社会的人类的思考与作为,所以《彖传》的下文,“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就落脚在了人文问题上。
对于《易经》的解读,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易经》的产生之初,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很多思想、很多时候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以王侯将相为中心的统治阶级,尤其后世儒家的“十翼”,更是把《易经》的思想植入了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的精神。王道,就是要求为政者要行王者之道,为辅者则要帮助为政者行王者之道。
“王道”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真正地把社会的精英、正人君子拢聚在自己周围,把那些修养差、品德劣的小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这样才可能形成君子在朝、小人在野的良好的政治局面,才有可能迎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大好形势,所以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反过来讲,如果想要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状态,为政者就必须努力地创造一种“小往大来”的环境,使能臣聚于朝、小人下于野,这样才能够“吉亨”。
【爻辞意解】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农村的田间、地头、小河边,常常会长满茅草,人们也常常会在干农活休息的时候随手拔根茅草,把根拔起来用手捋捋放进嘴里吃着玩儿,茅草根甜丝丝的,口感很不错。拔茅草的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茅草好像根都是连在一起的,拔一根会带起一片,这是因为茅草是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可以根生,所以常常你所看到的一片茅草,有可能就是一条共同的根,因此拔一根会带起一片。
爻辞中的“茹”,在这里是相互牵引的意思。“拔茅茹”,拔一根茅草结果牵引出一片,是因为“以其汇”、因为它们的根相互汇聚在一起,这种征兆“吉”。
结合泰卦卦辞来讲,君子、大人、能臣聚于朝,就会形成一个好的风气,君子相互荐引就会出现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正所谓“同气相逑”,君子们心心相连、正如茅根汇茹,团结在一起,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吉”。(www.xing528.com)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包”,包容;“荒”,荒远;“冯”,读pa ng,古同“凭”,凭借、依靠,在这里意为渡河的渡;“遐”,远;“朋”,朋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相聚于朝,“用冯河”,共议大事、共涉大川,就要“包荒”而“不遐遗”,要宽大为怀,内心不但要有身边的人、近处的人,还要心存荒远,时时处处不要忘了朝外野外的人。即使是远在难以顾及的河对岸,也不能够不放在心上。
同时还要“朋亡”,还要注意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还要“得尚于中行”、提倡崇尚行中正之道,这样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泰”的局面。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境界呀。君子同气相逑,但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俗话说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一群正人君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对同样的事情即使是怀着同样的目的、向着同样的目标也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这就像没有绝对的“平”,看起来再“平”的东西或者地方或者土地也难免会有“陂”、难免会有斜坡。
物极必反。“无往不复”,没有一去不复返的。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回头。这就像阴阳学说所讲,阴极必阳、阳极必阴,也如中医所言,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富含深刻的辩证思想,好与坏、有利与不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一群君子共兴王道、共扶大业,也并不是持续向好,时而反复、波动、震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说遇到这些情况,一定要做到“艰贞”,即使再艰难,也要坚决维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小往大来”的局面和正确的治国方针,这是永远不会错的,“无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定信心和理想信念,也就是“勿恤其孚”,这样就能够“于食有福”、就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易经》通例,阴爻为不富。六四、六五、上六三爻都是阴爻,它们“不戒以孚”、相互信任结伴而行,“翩翩”而来。来干什么呢,来和下卦、内卦的阳爻真诚地谦虚地相交。
从阴小人、阳君子的角度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在朝主政,朝野之人包括在野的所谓的小人都非常地乐意接受这种状况,敬重当政者,所以才心悦诚服地服从为政者的领导,积极交流与配合。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这一爻是本卦的解析难点。
先说“帝乙归妹”。这是一个历史故事,《易经》引用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己想说明的思想。要想弄明白故事所隐含的喻意,首先就要充分了解故事本身。
帝乙是指商纣王的父亲帝乙。
商纣王的爷爷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周文王的爸爸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被杀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继位,于是就积极地蓄聚力量,准备为父报仇。这时正好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孟方和林方等方国部落相继叛乱。周在商的西部,如果这时周国也趁机反商,商就会东西两面同时受敌而面临险境。为了避免腹背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为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关系,商王帝乙决定将他的胞妹嫁给姬昌,欲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局面。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同意了这门婚事。于是帝乙亲自选定婚期,为他的妹妹置办嫁妆,并任命姬昌为西伯。为了表示郑重,成婚的那天西伯姬昌亲自到很远的滑水迎娶新娘。在整个过程中,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周人觉得是“天作之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从此重归于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常常被后人所引用的“帝乙归妹”的故事。
“帝乙归妹”的目的,就是“以祉元吉”,是为了求得大福大吉。“祉”读zhǐ,福、祈福之意。
帝乙归妹的结果,确实也如他所希望的那样,换来了商周的和好如初、双方的皆大欢喜以及几十年的相安无事,所以一直到了帝乙的儿子帝辛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和姬昌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时期,双方才重开战端。
把这么一个故事放在这里,《易经》是想表达一个怎么样的思想呢?这还是要放在泰卦阴阳相交、上下相合这样一个“泰”的背景下去解读。
当下流传的《易经》是周朝的《周易》,所以我们有时就要以周人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卦的卦象、卦义和卦爻辞。周推翻商而代之,所以周朝的《易经》自然把自己比作君子、把商比作小人。所以本卦也可以把下卦乾阳比作冉冉升起的周、把上卦坤阴比作慢慢堕落的商。这样一来,“小往大来”也就相当于说商往而周来。帝乙归妹,其实也就是说,周是以德而得天下,商被周德所感化而与周相交融。
形势比人强。当初如此强大的商王朝,也只有顺应形势,主动地降低身段来迎合周这样一个地处边陲的小小方国,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个泰和的局面。
通常九五爻言帝王,而泰卦用六五言帝乙,也颇有一番意味在其中。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过去城里都有城隍庙,现在大部分城市已经没有了,甚至连城隍庙的遗迹都没有保存下来,有的只是保留了一个地名而已。而地名的存在,说明当初城隍庙按现在的话说肯定是个地标建筑,也说明当初城隍庙的重要和辉煌。
中国传统的文化,一是崇尚天人合一,二是崇尚自然崇拜,认为万物都有神灵,所以给万物也都封了神明,山有山神、树木有精、地有土地爷、风有风婆婆、灶有灶王、城有城隍。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地方,但城隍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却大都不知道。
“城”就是城墙,“隍”就是城壕、就是城墙外的护城壕沟,通上水就成护城河了。我们常讲,秦砖汉瓦,就是说秦朝发明了砖、汉代出现了瓦,在此之前,城墙多是土筑或石垒而成。通常情况下,夯筑城墙的土就是从城壕里挖上来的。
现在泰卦上六“城复于隍”,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城墙倒塌、倒入城壕的场景,同时又告诉了人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和面对,那就是要“勿用师”,不要大动干戈、不要大打出手、不要挑起战争;要“自邑告命”,要老老实实地呆在城里、躬身自省并向上天忏悔;而且一定要“贞吝”,要守正、走正道而不要乱来,以防有什么闪失偏差。
这些言辞说教,好像不是说给大众、而是说给帝王听的。过去天下有什么天灾人祸,甚至有什么重大的星相变化,都会被认为是老天爷给人间的某种信号、警示,这时候就要求官家要认真地思考、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言行,看看到底是哪些做错了而得罪了上天,并进而调整政策改正过错以期得到老天的饶恕,历史上很多帝王的罪己诏就多有这么点意思。现在“城复于隍”了,城墙无缘无故地倒了,一国之主怎么能不好好地思考反省呢?
《易经》传承到今天,已经从古走到今并且走下了神坛,已经从为帝王服务走向为你我所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易经》的卦爻辞中发掘出对于当今我们的指导意义,这才是《易经》传承的最大价值。
泰卦上六对于人生的启迪,就是要求人们要从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诸多问题中发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地反省自己、调整自己,从而保证自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城墙倒了,“泰”的局面到了上六就要结束了。这是历史的必然。“无平不陂”、天下不可能永远太平;“无往不复”、这“泰和”之境也是来自当初的不“泰”吧?“否极泰来”,“泰”的局面来自“否”的局面,那看来是该回去了。
回到哪里去呢?
下面我们一起到下一卦“否”卦去看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