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历史上尚无成功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互惠交易为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整整十四年长期和曲折的改革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明确了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成的主要工作。中共十四大以来的十多年,是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的十多年,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开始较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发育程度较低的、不健全的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不少领域的改革仍然处于艰苦的攻坚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历史上尚无成功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着眼发展、用现代眼光来理解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对于廓清种种模糊和错误认识,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包含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互惠交易为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那么,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呢?

首先,相对于计划经济以计划配置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言,市场经济以市场配置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在微观经济的基础层次上,市场通过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或计划指导,也必须以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前提。其次,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经济活动联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实现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再次,企业直接接受市场调节,价格信号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也就意味着直接接受市场调节,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预期趋势具体地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

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传统的市场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早期传统的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很少参与和调节市场运行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部门、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联系更为广泛并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也暴露出固有的缺陷,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失灵”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随着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出现和加强,早期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就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今各国的市场经济都是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因而也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

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比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这不仅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而且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因此,国家不仅要对市场竞争制度、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及市场分配结果和社会发展过程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而且还要代表全社会的总体利益自觉地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按劳分配领域与非按劳分配领域之间各种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以保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客观要求。显而易见,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国家干预与调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自动实现这个目标的。

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包含了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结构不断变动和优化,存在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在对外贸易中又处于缺乏优势的地位。这就要求国家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促进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维持社会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经验证明,没有政府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很难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自动完成经济发展过程,无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也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传统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试验,世界上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通过国家对体制转换秩序的调节以保持转换过程的有序性,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实现有效兼容的问题,这也需要国家自始至终对市场的运行基础、运行过程及运行结果进行有力的干预和调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特有的,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指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针对种种淡化社会主义性质和肢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整概念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倾向,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1992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济南军区和北海舰队部分师以上领导干部时指出:“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去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把西方议会民主搬到我们这里来。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1994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还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中国如果走向资本主义是个什么结局呢?不但发展不起来,富强不起来,而且连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也保不住,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没有什么独立自主权。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讲清楚了。有些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搞市场经济好啊,可是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认为是多余的,总是感到有点不顺眼、不舒服。国外一些人提出这种问题,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看惯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也希望中国完全照他们那个样子去搞。我对西方国家一些来采访的人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2](www.xing528.com)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归根结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也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既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并受其制约和影响,那么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也必然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要求,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市场主体角度上看,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一律平等,共同发展,优胜劣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能在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巩固。从市场运行过程上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与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都要更大,手段也更多。从市场运行结果上看,要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为此,必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本路经[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要淘汰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调整和重塑社会主义社会产权结构和权利关系。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其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中,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是这一问题的展开。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是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功的需要。

作为共性的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区别;作为个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联合劳动制度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区别,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之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统一的自由联合劳动制度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这一个人财产权被资本家剥夺了,资本家凭借这种剥夺从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正是从根本上消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关系,而使雇佣劳动转变为一种在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联合劳动,包括资本的联合和劳动的联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实现联合劳动的一种形式(这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有本质区别),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构成自由联合劳动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胜利后,劳动者的劳动力还能转化为资本吗?如果是马克思所预见的那个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力当然不会再转化为资本了,但是当代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主导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劳动者的劳动力仍然会转化为资本。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劳动力再转化为资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当然,这里资本范畴的内涵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再体现劳动力资本被物质资本统治与剥削的关系,而是体现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平等联合的关系。尽管出现了这种本质性的差异,但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仍然存在,即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劳动资源,必然要价值化,并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来进行优化配置。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能为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的价值,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就能转化为资本了。但是,这种转化已不再是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起作用了,而是所有权规律的贯彻到底,即所有权不仅在流通过程内劳动者以所有者的资格把他们的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转让出去,而且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属于劳动者自己的资本投入。从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收益,劳动力资本也应平等分享。这实际上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作为劳动者个人所有的财产权得到恢复和实现。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必须改革原有计划经济的基础,其基本路径是:国有经济—民有民营经济—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经济。

1.打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第一步

国有经济曾长期被认为是公有制的最高实现形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种特殊形式,国有经济定位在安全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及国民经济命脉性的骨干企业四个领域。国有经济定位的根据是国有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哪里能发挥作用就在哪里搞,哪里不能发挥作用或妨碍其他更能发挥作用的经济形式发展就不要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2.使民有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这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结合的必经之路或过渡形式

民有民营经济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而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众多市场参与者的存在是广泛的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民有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体制内”实行“国退民进”;二是“体制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的发展。民有民营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渡形式,原因在于民有民营经济还存在非公有性质和混合所有性质的民有民营经济,还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占有和劳动者所有的经济。

3.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

劳动者股份所有,就是指劳动者应成为有产者、投资者,即劳者有其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就是要使劳动者成为股东,财产所有权通过股权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应是劳动者,利润的分享者是劳动者,实现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目标。建立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理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使劳动者成为有产者,为此,就必须使他能分享利润。劳动者参与利润分配的依据就是劳动力资本化,通过劳动者劳动力资本要素收入——劳动股息、劳动者劳动力资本化的增值及这种增值转化成金融资本要素收入——资本股息收入,劳动者拥有了自己的金融资产。由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基本原则的作用,他们由此成为“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股权所有者,资本股息收入也成为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之一,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壮大,这部分收入将越来越大,劳动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分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初步结合的阶段(国有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基本结合阶段(民有民营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即完全结合阶段(劳动者股份所有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吻合,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初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以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