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各国为使欧共体在国际货币及世界贸易体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欧共体内实施了“共同金融政策”,建立单一欧洲货币、成立货币联盟、组建欧洲货币机关——中央银行。1970年,欧共体理事会最终同意了在货币一体化的最终阶段建立统一货币。出于这种需要,欧盟国家从1971年2月开始筹建,并于1998年7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欧洲中央银行。1991年12月,当时欧盟12个成员国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he Maastricht Treaty),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EMU)的创始成员国,货币联盟(Monetary Union)如期顺利地启动。 (13)
一、欧洲货币联盟内涵与种类
1.货币联盟的内涵
所谓货币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在国际区域合作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谈判磋商签订协议,消除因货币制度不同而带来的不便,维持相互间货币固定汇率的一种货币政策合作。根据德国的提议,欧洲在实现货币联盟的同时必须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就是使联盟内的经济、金融、财政政策保持一致,达到将成员国货币统一为共同的单一货币。货币联盟既是经济联盟的关键环节,又与经济联盟一起构成欧盟区域经济合作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货币联盟的特点
从欧盟国家筹建联盟情况来看,货币联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较低层次的货币一体化阶段,具有松散性特点。如欧元诞生前的欧洲汇率机制(ERM),其表现为实行全面的货币自由兑换,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创立用以内部计价结算的共同货币单位,稳定乃至固定相互间的货币汇率,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等。第二阶段是货币一体化程度的较高阶段,具有紧密性特点。具体表现为,联盟内部成员国已不存在独立的货币制度,放弃了货币的发行权,结果共同的超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执行统一货币政策。 (14)
二、欧洲货币联盟产生的必然性
欧洲货币联盟是欧盟国家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从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
1.历史原因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盟各国由于经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都力求依靠贬值本币达到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重振国民经济的目的。然而,每一轮的货币贬值都诱发了国内的高通货膨胀。于是,欧盟各国又纷纷采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体系的瓦解。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禁止使用不统一的汇率政策,实行单一货币,组建货币联盟。(www.xing528.com)
2.经济原因
在欧美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欧盟各国相互之间的经济开放程度比美、日两国的经济开放度要高得多。某些成员国(如比利时)的出口总额占本国GDP的比重高达60%,即使是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共体大国的这一份额也在30%左右。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与实践上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区域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是一国价格和总产出稳定的前提,而在开放度如此高的欧共体经济中,汇率波动必然会导致价格和总需求的不稳定。为了消除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波动,欧洲采取了单一货币。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已占其对外贸易的65%以上,表明其贸易依存度已经很高,从中也说明通过建立货币联盟来消除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15)
三、欧洲货币联盟的经济效应
2002年1月1日,单一新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标志着欧盟终于实现了单一货币的梦想。根据单一新货币(欧元)的要求,实施完全的固定汇率,政府完全控制资本流动,并通过政府资本转移来解决往来账户可能出现的不平衡问题。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既保护了欧盟国家资本市场免受任何国际压力,又完全维护了欧盟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次中产生了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
1.微观经济效应
从微观层次上看,欧盟统一货币,其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消除了汇率风险,减少了交易费用,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单一货币区内自由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获取铸币税收益。铸币税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因处于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所有收人。如果一国属于经济强国,其货币越具有国际影响力,所获得的铸币税收益也越大。例如,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GDP产出国,这就决定了它是世界第一铸币税收入国。同样,当欧盟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实体时,新的统一货币欧元就必然会作为国际货币发生作用。欧元的铸币税收入归欧洲中央银行所有,欧元区各国将按照在欧洲中央银行所拥有的资本金份额获得利润分配。作为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要重视一国货币发行权与微观效应的关系,借鉴这些国家经验,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
2.中观经济效应
从中观层次看,欧洲货币联盟建立以来,为欧盟国家带来巨大的中观经济效益。因为,货币同盟建立之前,由于欧盟成员国汇率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投资者决策的质量,减少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意愿。但是货币同盟建立后,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产生了中观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了企业(集团公司)投资决策等交易成本,尤其是可以省去各种货币兑换的烦琐手续,节省了有关费用,提高了运营效率,从而增加了单一货币区内成员国企业的相互直接投资效应。二是彻底消除了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强了产业界在欧盟货币区内长期投资的信心,推动了资本在欧元区内的流动,使之成为欧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
3.宏观经济效应
在这里,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指财政金融调控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了单一货币区内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指标的进一步趋同,规范财政秩序,减少不对称冲击。趋同标准包括:稳定物价、长期低利率、稳定汇率、良好的公共财政状况。二是促进了欧洲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提高了资本市场占有率及国际竞争力。三是增强和提高了欧洲市场的同质化程度,增强了居民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认同感。四是改革运行机制,使扩大后的欧盟具有更加明确的政治和法律原则,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罗马签署了首部长达300多页的宪法条约。《欧盟宪法条约》由欧盟宪法、欧盟公民基本权利宪章、欧盟政策和欧盟条约等4个基本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和庆典日;在欧盟成员国中选举产生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设立欧盟外交部长一职,负责制定并实施其外交政策;在未来部长理事会的绝大多数决策中采取“有效多数表决机制”;欧盟委员会的任期与构成等。它进一步强化了25个成员国的“在当今社会,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行动;在许多领域,民族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具备行动能力;纯国家主权的时代已经结束”的共识。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欧盟才能够把有着不同利益侧重点的诸多成员国凝聚在一起。 (16)这些不同层次的经济效应,对亚洲国家如何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