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来看,欧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效应,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从经济效应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关税同盟效应、经济贸易效应、消费效应、投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分工效应等。
一、关税同盟经济效应
欧盟国家根据《罗马条约》规定,建立的关税同盟,主要是指工业品关税同盟。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该条约规定各成员国要根据对外关税的平均数作为共同关税税率,并在12年过渡期内,分三个阶段拉平对外关税标准。从1958年1月1日起,过渡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为期4年。在前两个阶段中,各成员国必须降低本国关税的60%;其余40%在第三阶段内要全部取消。
该条约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各成员国应在5年内逐步放宽工业品每年20%的进口限额,5年后全部取消。欧共体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筑起统一的关税壁垒,客观上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同时也排斥了非成员国(如美国等)商品的进入,这对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欧盟国家在建立关税同盟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难,但还是提前完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各项任务,于1968年7月1日宣告了关税同盟的建成。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等三个国家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经过5年的过渡期,自1977年7月1日起,这三个国家又正式成为关税同盟的成员。 (2)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税同盟对欧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其经济效应日益显现。
二、经济贸易效应
在欧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各成员国之间利用非关税壁垒排斥其他成员国产品进口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工业品关税同盟对促进各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正面效应。例如在1958~1979年间,欧共体区域内部贸易量增加了8倍,而同期与区外的贸易量仅增长了2倍。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占其总对外贸易的比重由欧共体建立初期的30%,迅速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65%左右。而同期与区外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所占比重则相对下降。(见下图)
注1:货物的进口与出口额之和。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R].第51页,1997。
欧盟国家在制造业方面产生的贸易效应绝非偶然,因为它具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主要是欧盟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比较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对制成品的供给弹性也就比较大,这就决定了贸易产品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地增加产量,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制成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欧盟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3)
三、消费效应(www.xing528.com)
欧盟关税同盟的建立,对区域内各成员国居民的消费也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进口关税的取消,使欧共体内的消费者更多地购买和消费区内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成为现实,其福利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二是欧共体内的产业内贸易自由化而提高了产品多样化程度,使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了正的福利效应。三是针对某些成员国忽视环境保护、产品安全及劳工健康等具有负面外部性的行为,欧盟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还制定了旨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安全生产和提高福利水平的相关政策,尽量防止成员国不良生产行为的发生。
四、投资效应
在欧盟国家中,成员国之间都非常重视投资效应,并把投资效应的正负关系作为评判区域经济合作效果的重要指标。投资效应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区内和区外两个方面:
1.区域内部投资效应
欧共体区域内部投资效应主要表现在欧共体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效果。据欧洲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在1984~1989年间,欧共体所有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6%,从214.52亿欧元增至684.96亿欧元。从投资流向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幅很快,占非成员国相互直接投资的比例由1984年的18.9%升至1989年的51.6%。这个趋势表明,欧盟内部市场的投资率在不断提高,有利于消除区域内部贸易壁垒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2.区域外部投资效应
在欧共体建立后,我们不难看到,区域外部投资也具有明显效应,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例如,1958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是:加拿大占34.3%,拉美国家占28.4%,欧盟国家占16.8%。 (4)但从欧共体关税同盟建成以后,一直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对象。1989~1991年间,美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 (5)2005年以来,这种直接投资增长率没有明显下降,欧盟国家一直是美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战略伙伴。
五、规模经济效应
欧盟国家在参与整个区域经济合作中,都比较关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通过欧共体区域合作,成员国可以获得从前在贸易限制下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优势。以产业为例,欧盟已经在钢铁、汽车、冰箱、家电、制鞋和炼铜等行业中获得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欧共体成立之前,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冰箱生产国,分别拥有数家冰箱制造商,但每一家的年产量都不足10万台,主要以国内市场消费者为销售对象。由于冰箱年产量10万台以下的水平就根本无法采用生产自动化设备,因此这些电冰箱的单位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意大利电冰箱制造厂的一般年产量已达85万台,超过了年产80万台的冰箱最低有效生产规模;而德国和法国的冰箱年产量也分别达到了57万和29万台,既降低了成本,又满足了市场需求。还有,汽车产业也是欧共体规模效应显著的行业,每年生产量约120万辆,其中的90%在共同体内部销售,既满足了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愿望,又提高了区域内的规模效应。 (6)
六、产业分工效应
在欧共体成员国的区域合作中,对区域内产业分工效应也是很关注的,其结果必然会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内贸的发展。如法、德两国,在1970和1985年的全部商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指数分别从0.67和0.54升至0.74和0.63,与美、日相比的变化十分明显。就制成品而言,法国从1970年的0.78升至1985年的0.85,而德国同期则从0.60升至0.67。相比之下,美、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指数普遍偏低。到2005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产业内贸发展,仍然未改变这种态势。欧盟国家产业内贸水平的普遍提高,主要源自于其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成为多年来欧盟区域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7)这就表明,同一产业的国际分工,不仅能发挥各国的专业化优势,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地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