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亦称“空间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并具有其特殊研究领域的学科,同时也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讨。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力求对区域经济学给出明确的界定,但由于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赋予区域经济学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某个区域,而另一个是国家经济运行方式。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一些初步接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者,他们习惯于将研究一国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了区域特点。
第二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国外学者诺斯(D.Nourse)在其所著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将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诺斯,1968年)。苏联学者H.H.涅克拉索夫(1987年)则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为空间组织地域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经济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域经济空间组织。中国也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程必定,1989年、1991年)。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是想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中忽视空间维的缺陷。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最典型的就是胡佛的观点,他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可以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概括(胡佛,1990年)。这与经济地理学的“四W”(where,what,why,which)定义差不多。
第三种观点,从某些特殊研究领域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国外学者利菲伯(L.Lefeber)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空间隔离”(spatial separation)的经济学;博茨(C.H.Borts)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资源非流动性”的经济学;而法国学者布代维尔则把区域经济学界定为一种决策科学。显然,这些界定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
第四种观点,从区域内外两个层次上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国外学者杜贝(V.Dubey)于1964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一文,他在对已有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加以研究后,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杜贝,1964年)。这种观点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当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许多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所接受。但它仍不是一个完整的定义。
第五种观点,从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中国学者冯云廷在《区域经济学》(2006年)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资源的空间配置机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及结构,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这种界定与其他学者的观点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突出了资源空间配置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规律,即稀缺性资源的选择问题。正因为资源存在稀缺性,区域经济学更看重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和空间组织。二是突出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资源配置结构。这一研究任务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互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过程)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经济体系。三是突出了该学科的决策性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区域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之外。实践表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很难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必须由“看得见的手”(国家)来干预,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学必须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 (4)
第六种观点,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国外学者胡佛(L.M.Hoover)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强调地理分布、经济空间秩序或地域组织规律。他还认为,区域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是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其中,“何事”包括每一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单位;“何地”是指与其活动有关的区位,包括集中、分散、空间模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等问题。他认为,这种“何地”的问题可以在广义的层次上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上进行研究。“为何”以及“应该如何”的问题,是经济学家根据其研究能力而作出的对经济现象的“种种解释”。
第七种观点,从研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中国学者周起业、刘再兴等在其《区域经济学》(1989年)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在一起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陈栋生在其《区域经济学》(1993年)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这就是说,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兼顾区内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区际关系的研究。
第八种观点,从区域经济决策效应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如中国学者郝寿义、安虎森在其《区域经济学》(1999年)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部门的区域决策的科学。”武友德等学者,在《区域经济学导论》(2004年)一书中也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的决策性科学。”这种观点不同于前七种观点,它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总之,此种观点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区域经济学,就要明确这门学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依据其研究对象而确定的。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所描述的定义,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
1.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从区域环境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是指影响区域经济存在或发展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区位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先导;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经济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政治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条件,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并获取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区域经济条件分析评价是否优越,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单项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条件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的产物。因此,只有综合分析这些区域经济条件,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运行要素
从区域结构上看,区域经济运行要素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和时间等要素,在区域经济规律的支配下运行、组合、转换最优化,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在区域经济运行要素中,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对区域经济运行要素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诸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空间配置。产业结构空间配置是把诸生产要素按空间结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主导产业的确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的匹配,形成最佳的产业组合,推进产业结构的演化和成长,实现区域经济运行要素综合效益最大化。(www.xing528.com)
3.区域空间结构
从区域空间形式上看,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区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区域的空间结构是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归纳为区域内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即空间结构包括地域核心、外围地域和网络系统,具体表现为一个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受经济中心吸引的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任何一个经济区域,由于区域的复杂性、多样性,其区域核心、外围区域和网络系统三者所组合成的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科学认识各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对正确选择区域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从区域发展时间上看,由于各个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就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同阶段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在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由于划分的理论依据不同,划分所得的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性,不同区域达到某一特定阶段的时间有先有后,或同一时期内不同区域会分别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这些现象也说明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具有相对性。因此,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学发展战略的前提。
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进行全局性、根本性的筹划和决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制定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所达到的战略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和工作步骤等等。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注意两点:一是正确认识区域发展阶段;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从区域发展政策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手段。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效率目标;二是公平目标。区域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目标选择要求。如何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核心,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区域经济管理
从区域经济管理上看,区域经济管理是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生产要素的调配与组合,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何科学确定区域经济管理模式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国内外区域经济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明确区域经济管理的作用、特征和目标,是实施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区域经济有序运行所必须的条件。
8.区域经济合作
从区域发展协调上看,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下,它不仅决定区域经济合作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了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以及一国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通常取决于比较优势,即使是资源条件相同或技术水平类似的两个区域之间也能形成区域经济合作,这时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如何形成既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又能使各区域获得经济利益的区际分工体系,这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9.区域资源整合
从区域资源配置上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大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体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上要求区域之间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对区域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就是通过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和有效的市场体系,消除区域内阻碍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各区域间的和谐合作与共同发展。
1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上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经济要根据各个区域的具体条件,坚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即要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解决好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由于各区域所处的经济条件和发展背景不同,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而这种发展战略尽管内容和步骤不同,但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