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倡导排斥偏见,不要凭借主观印象去判断他人。但事实上,主观印象一直都是我们判断他人时最重要的手段。有的人说话得体大方,我们不由得就想亲近,而有的人说话猥琐不堪,我们唯恐避之不及。
在人际交往中,采用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仅是礼貌,也是表达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可以正确地称呼对方,就一定会让人感觉非常好,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愉快有效地交谈。
刘婧刚毕业就考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第一天,带她的师傅就跟她说:“在咱们单位,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怎么干活,而是怎么称呼别人。称呼对了,你就能很快地融入这个圈子,自然干什么也就顺利了。”
刘婧听后就开始琢磨该怎么称呼才最好。她每天上班的第一要事就是观察大家对各种称呼的反应。一个星期后,刘婧掌握了他们单位的称呼“宝典”:叫领导。刘婧发现,大家在面对“哥”、“姐”、“老师”等等这些称呼时的反应远远不及被称为“领导”时来得高兴。而刘婧觉得自己又是新人,所以可以跟任何人都称“领导”。
于是,第二天上班,刘婧见到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领导,早点吃了吗?”“吃了,吃了。呵呵。”果然,师傅被叫得眉开眼笑。
不仅在职场,即使在日常的交际中,正确地称呼对方也非常重要。一个恰当的称呼,不但可以体现出你的礼貌,还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很快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称呼体现着对方不同的身份和价值,同时也体现出你们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每一对恋人在称呼上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初识时比较陌生,往往称呼对方全名,以示尊重;熟悉之后,开始去掉姓,只称呼名;热恋的时候,往往会有“亲爱的”、“宝贝”这样比较亲密的称呼;结婚后则变成了“老公”、“老婆”。在这一过程中,称呼的转变意味着他们对关系转变的认可。也就是说,两个人的称呼改变了,通常意味着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发生变化了。
事实上,在恋人中称呼转变的过程在其他人际关系中往往也会出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时,他们之间的称呼也会从姓加名或加头衔,然后到名,再到昵称。所以,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和对方之间关系的发展程度正确地称呼对方。比如说,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朋友,最好的称呼就是姓加名或加头衔,如果你上来就直接称呼对方“陈哥”、“李姐”,往往会给对方带来不自在的感觉。
所以说,正确称呼的关键不仅在于敬重对方,更在于你要表现得尽可能自然,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装腔作势。否则,即使你的称呼符合对方的身份、地位,也可能会成为不恰当的称呼,而不恰当的称呼会引起对方的排斥心理,让对方反感,从而影响到你们进一步的关系。(www.xing528.com)
工作几年后,刘婧已经升为他们部门的主任了,平时在单位也是“领导”级的人物了。不过,刘婧总觉得被称为“领导”还是不太习惯,所以当手下的新人称她为“领导”的时候,她就对他们说:“叫我刘姐就可以了。”刘婧对这个称呼很满意,不但体现了自己的资历,也不会“脱离群众”。
可是最近,刘婧对“姐”这个称呼郁闷了。前几天,刘婧在单位走廊上,身后突然窜出一个小姑娘,拍了拍她的肩膀,问:“大姐,请问卫生间怎么走?”刘婧霎时惊呆了,差点忘记告诉她卫生间在哪里。
回到办公室,刘婧在网上和好友大发牢骚:“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我有那么老吗?这个称呼实在太恐怖了。就算叫声‘姐姐’或者‘老师’也比叫‘大姐’好上几百倍……”
刘婧的牢骚还没发完,人事部就通知她今天来面试的人到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刘婧到人事部一看,面试的居然就是刚才叫她“大姐”的那个小姑娘。刘婧心想,连个称呼都不会,还能干什么啊。于是,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就把她打发走了。
恐怕小姑娘怎么都想不到自己是因为一句“大姐”而失去机会的。
所以说,言之有礼一定要“礼”得恰当,“礼”得到位。否则,还不如一句“你好”来得自然、妥帖。尤其是在面对女性时,由于她们对自己的年龄比较敏感,谁都不愿意无缘无故就被叫老了几岁。所谓正确的称呼,就是对方能够接受,而且能让对方听得高兴、愉悦的称呼。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称呼最好也不要使用。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和别人完全一样,而他对你来说似乎也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自然对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没有任何帮助。应该尽量使用一些比较特别的,和别人不一样的称呼来达到迅速改变你们之间关系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