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同,乐与人同,会使得我们的心灵更舒畅,生活更愉快。发挥人性中光辉与高贵的一面,为无助者提供无偿服务。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在别人无助的时候,帮一下他们,这是有益处的。
——李嘉诚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所有人不可缺少的良知,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也就拥有了人生最重要的美德、生活最重要的智慧。李嘉诚正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很小的时候,李嘉诚便接受要感恩、要知恩图报的思想教育,父母良好的教育在李嘉诚的心里打上了好好做人的烙印。其实,真正让李嘉诚明白知恩图报的意义,还是源于一次他小时候打工的事情。
初来香港的那几年,李嘉诚家里生活不宽裕,为了能缓解家庭压力,年纪很小的李嘉诚去一家茶馆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非常辛苦。有的时候,为了不至于打瞌睡,李嘉诚会听茶客们天南海北地聊天,以排遣困意。有一次,李嘉诚听一位茶客大聊生意经,讲生意场上的风起云涌,李嘉诚听得非常入迷,没有注意到这位客人杯子中已经没水了。
这时,另外一个伙计路过,看到了这一幕,大声呵斥李嘉诚,让他赶紧给客人添水。李嘉诚这才回过神儿来,慌里慌张地拿着茶壶给客人添水,但一个不小心,将滚烫的开水洒到了客人的裤子上。
这一次的失误把李嘉诚吓坏了,以前有一个伙计就因为出现过这样的失误,被蛮横的客人大骂一顿,后来还被老板开除了。当老板闻声赶来,正准备训斥李嘉诚时,那位客人反倒为李嘉诚开脱,说是自己不小心,让老板不要怪李嘉诚。这位客人的做法让李嘉诚深受感动,他一个劲儿地感慨自己真是遇到好人了。客人走后,老板也对李嘉诚说:“我知道这一次是你不对,把水洒到了客人的裤子上,以后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当心。这位客人心地善良,原谅了你,要是遇到恶人,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呢。”
回到家中,李嘉诚把在茶楼的遭遇告诉母亲,母亲也感慨李嘉诚遇到好人了,她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积恶必有恶报。”这一次的事情让李嘉诚体验到了“积德行善”的意义,这也成为他做人的准则。
后来,李嘉诚在五金厂打工,因为勤劳好学,工作得很认真,深受老板的器重。当李嘉诚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向老板提出辞职时,老板很是舍不得他离开。但是李嘉诚去意已决,为了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在离开前,他向老板提出了自己对五金厂日后发展的看法。
李嘉诚告诉五金厂老板,目前塑胶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由于塑胶制品容易成型、重量很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日后必然会很快取代众多木质或金属制品,这也会导致五金厂出现危机。他劝告老板最好是尽快转行做更加有前景的生意,或者是调整产品的种类,重新开发新的金属制品,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然而,在李嘉诚离开后,五金厂老板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仍然按照旧的生产模式进行经营。没过多久,他的工厂就受到来自塑胶行业的冲击,一度濒临破产。
当五金厂即将倒闭的消息传到李嘉诚的耳中时,李嘉诚万分焦急,虽然自己已经不是那里的员工,但是五金厂老板一直对自己非常好,现在他有难了,自己不能坐视不管,因此李嘉诚马上赶到五金厂找到老板。在和李嘉诚一番详谈之后,五金厂老板决定听从李嘉诚的意见,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转而生产系列铁锁。
李嘉诚虽然没有从事五金行业,但他也会经常抽时间来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这次知道昔日工作的五金厂濒临破产时,他根据以往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家专门生产铁锁的五金厂,如果此时五金厂能及时转型,制订计划生产系列铁锁,不仅能够避免与其他行业进行竞争,也能够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防止其他五金厂跟风而上,给自己造成冲击。果然,在调整了五金厂的产品种类后,五金厂没过多久就度过了危机,并且收益颇丰。五金厂老板在对李嘉诚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其知恩图报的处世态度非常钦佩。
《圣经》上说:“一生一世,都是恩惠。”任何一个幸福的、成功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那些陌生人,只要他们给过你些许的帮助,你就应该学会去感谢他们,而那些整天只知道抱怨的人,必然不会发掘出自身的价值优势。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在年轻时曾供职于一家报社,因为揭露当局包庇海军走私而引火烧身,不得不亡命天涯。
曾有一段时间,马尔克斯逃亡到巴黎,那时候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更糟糕的是,他根本不懂法语,因此无法打工赚钱。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他长时间租住在一家旅馆里,整天足不出户,饿了就去捡拾一些废品,卖钱之后买面包充饥。
由于没钱,马尔克斯长期拖欠旅馆的房租,但是旅馆老板不仅没有催促他还钱,反而偶尔还接济他。
1967年,《百年孤独》的出版让马尔克斯闻名天下,功成名就的他想起了巴黎的那家旅馆。于是他来到巴黎,发现旅馆依旧如故,只是老板已经去世,而老板娘早已记不起这个当年的流浪汉。马尔克斯花费了很多口舌,才劝老板娘收下他支付的一笔巨款,用作补偿当年拖欠的房租。在随后的岁月里,马尔克斯多次专程前往巴黎看望旅馆的老板娘,以报答当年的恩情,甚至还曾让美国著名影星嘉宝陪同,只因为她是老板娘的偶像。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因为知恩图报是一个人不能够被磨灭的良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就拥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快乐、温暖和富有价值。所以,试着学会感恩,摒弃那些阴暗自私的欲望,不要再计较,不要再抱怨,用感恩滋养你的生活,让平和抚慰你的身心。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员工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嘉诚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其著作《关爱人》中写道:“一个能够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缘关系,这种人缘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在工作和生活中,李嘉诚对待员工总是非常仁爱宽厚,关注他们的利益,因此也赢得了员工的尊敬,尽心尽力地为公司效力,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试想一下,在生意场的竞争中,一个员工们同心同德、上下一致的企业和一个员工们钩心斗角、阳奉阴违的企业狭路相逢,谁会获胜呢?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的成功原因时说:“成功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实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嘉诚先生做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
“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200人。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得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儿的公司。
“事业有成之后,李先生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盆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有更大发展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时,跑到长江大厦去看场地。她惊奇地发现李嘉诚仍然保留着创业之初的塑胶花厂,尽管这时的塑胶花已经过时,保留这个厂子完全是一宗赔本买卖。
面对林燕妮的惊讶,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不过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儿生计。”对于李嘉诚的这种说法,长实的员工也予以肯定,他们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赞叹李嘉诚:“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留下来。”李嘉诚给出这样的解释:“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近年来李嘉诚逐渐把投资方向转为地产和股票。但是他对那些老员工依然照顾有加,为他们的生计考虑周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盈利,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李嘉诚却能做到在厂子没有效益时,依然保持开张,为的只是让老员工保住饭碗。有这样的老板,员工自然是竭尽全力地工作。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曾说过:“你怎么能一边歧视和贬低员工,一边又期待他们去关心质量和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曾说过:“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好的经营者懂得如何管理好人心,管理好了人心,自然能够管理好企业。“心”的作用是影响工作的根本。如果管理者对员工的“心”进行了很好的经营管理,那么员工就会将“心”完全放在企业上,与企业同心,与企业同进退。
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利集团,创立“蒙牛”时,注册资金仅有100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刚刚起步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却吸引了许多从当时的中国乳业第一品牌—伊利离开的人,上到部门经理,下到普通销售员,有和牛根生熟识的老同事,也有没和牛根生打过交道的人,最后投奔牛根生的人竟多达三四百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牛根生平日里对人心的经营。
1990年,年轻的杨文俊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这对于当时每月只有40元工资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就在他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2000元钱,并对他说:“你不要担心,只要把工作做好,这2000块钱,哥给你解决。”
伊利为奖励牛根生突出的业绩,曾拿出18万元要给他买一辆桑塔纳汽车,但是想到员工上下班交通困难,牛根生就用这笔钱给员工买了4辆面包车,当作班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因为牛根生懂得经营人心,才为他带来了极好的人缘,所以在他创办蒙牛时,才会有那么多人集体投奔他。而在蒙牛成立之后,牛根生仍然始终为员工考虑。除国家规定的福利项目外,蒙牛自有福利30余项,包括员工探亲带薪假、子女上学、改善住房条件等各方面。逢年过节,蒙牛还会以多种方式向员工的家人表示关心,并且每个月蒙牛都会举行一次员工恳谈会,广泛收集员工的诉求,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不明白留住人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要拿出高薪厚职,为员工提供好的办公环境、丰厚的工资,就可以令员工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高薪厚职和好的办公条件可能能够留员工一时,却未必能够长久。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想要真正留住员工,就要留住他们的心,拉近与员工的距离。一个得人心的经营者,就算别人出再高的薪水,提供再高的职位给他的员工,他的员工也不会轻易跳槽的。相反,一个不得人心的经营者,就算没人挖他的员工,他的员工也会离开公司。
李嘉诚曾说:“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充满爱心的老板必然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运作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在爱心的包容下,企业管理层和被管理层的关系会变得融洽和协调,其制度才会被职工自觉地维护和遵守,而上下也会齐心协力地推动企业向前长足发展。
1957年—1958年,那时刚赚了些钱,觉得好快乐。但那时我就开始在想,是不是人生有钱就真的快乐?我也有些迷惘,也不肯定。没有钱会给人烦恼,但太有钱也会令人很迷惘,富足并非拥有,而是如何运用。
——李嘉诚
功成名就之后,李嘉诚经常救助一些企业于危难之中。多年来,受李嘉诚资助的厂家多达数百家,李嘉诚扶危济困的义举为他树立起了崇高的商业形象,这种商业形象又回馈给他无穷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在经商生涯中,李嘉诚总是坚持与人为善这一原则,他事事都会为他人着想,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在1991年的秋天,李嘉诚收到了一位姓丁的英国华侨写给他的信,这位华侨在信中写到自己的生意非常不顺利,他非常迷茫,感到很痛苦,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万念俱灰。李嘉诚看到信后,没有耽搁,很快就给这位素昧平生的丁先生回了一封信: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是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地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如陆游诗中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好和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大不了找一份工作,生活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吃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这封信给了那位失意的华侨很多鼓励,李嘉诚就这样不遗余力地帮助着很多人,只要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都会伸出帮助之手。李嘉诚很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社会上生活和工作,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商场上,人缘好和拥有能够相互帮忙的好朋友尤其重要。
不仅对外人如此,李嘉诚也给自己的员工以家庭般的情感抚慰。这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温暖”法则,温暖胜于严寒。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能够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恩之情,就会更加积极努力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人生的追求有很多种选择,对于成功的看法也有很多种,有的人认为只有位高权重才是成功,有的人认为赚很多钱是最大的成功,这就要看你自己是怎么看的。李嘉诚赚到了很多钱,有社会地位,在许多人眼里,他是成功的,他也成为很多人奋斗的榜样。
但李嘉诚并不认为赚钱是他人生的目标,他的人生理想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他人创造价值和机会。其实,人生是可以有很多种追求的,有的人得到自由,便觉得成功;有的人得到认可,便觉得成功。这完全是见仁见智。
一个大学毕业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薪资微薄,所以在晚上下班后,他会去公司旁边一家咖啡馆打工。几天过后,他突然发现咖啡馆的老板居然是自己公司的一位高管。开始的时候,这个毕业生并不以为意,他觉得高管有着高薪水,现在投资开店,也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
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高管开这家咖啡店似乎并不是为了赚钱,这家咖啡店请的店员几乎都是他这样刚进入社会打拼没什么经验的青年人,在客人少的时候,高管还会为他们培训公司业务。
在咖啡馆打了几个月工,这位大学毕业生收获颇多,他在咖啡馆里学到的知识,很多都运用到了工作中。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升了职位,也涨了薪水。因为工作上的任务重了,也因为工资丰厚了,这位毕业生不需要再到咖啡馆打工了。
他打算向咖啡馆的老板辞职,在他写好辞职信去递送的时候,正巧看到咖啡馆的老板在打电话。他便等在一旁,想等老板打完电话再说辞职的事情。
结果却听到老板在电话中和人谈起了咖啡馆财务的事情,老板说咖啡馆一直在亏损,但自己并不打算把这家咖啡馆关掉,还打算继续经营下去。
老板看到这位毕业生站在一旁,便招手叫他过去,毕业生问老板为什么咖啡馆不赚钱也要继续经营下去。
老板告诉他,自己现在并不缺钱,即便咖啡馆亏损,他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的。之所以要开这家不赚钱的咖啡馆,是因为他想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这家咖啡馆所在的区域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区,周围有很多写字楼,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下班之后想要找一份兼职,来他这里兼职,可以省去路上的时间。
而且他会在有空的时候对年轻人进行职业上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与其说这是一个咖啡馆,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年轻人的培训基地。
“可是,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毕业生不理解。
老板笑着说:“我也是从你这个年纪过来的,那个时候,我就很希望一位有经验的人带带我,现在我做的事情,不过是实现我自己当年的心愿。”
人人都想拥有财富,但拥有财富之后,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意义更加丰厚呢?那就是回报社会。将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拿出来馈赠社会,帮助他人,虽然财富少了,但得到的更多了。在接过毕业生的辞职信后,老板对他说:“刚才那个电话是以前在这里打工的一个年轻人打来的,他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了。在离这个地方不远的一栋写字楼里,有一层价格比较低的店要转让,他已经盘下来了,要和我一起开这个年轻人培训基地的咖啡馆。以后,如果你想喝咖啡,就去那里找我。”
能够赚钱,却不将赚钱作为目的,这是一种境界。钱财本就是身外之物,应该在赚钱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一位名人说过:“世界上80%的喜剧跟钱没关系,但是80%的悲剧都跟钱有关系。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亿万富翁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乞丐也有快乐的时候。”
生活幸福与否和自己拥有的钱多少无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要把财富聚集的多少当作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
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事业。
——李嘉诚
成为香港首富之后,李嘉诚并没有忘记家乡,也没有忘记祖国,他密切关注祖国的腾飞和发展,致力于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关注慈善事业,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曾说:“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之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
生意越做越大后,李嘉诚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自己的商人身份只是其次,首要的身份是一个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己就应当做一些令世界美好、不让人生虚度的事情。在一次采访中,李嘉诚这样说道:“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很多时候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飘泊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正因为如此,李嘉诚走上了做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
慈善事业的完全公益性令这份事业十分辛苦,投入很大,但收益却全无。不过,李嘉诚不在乎金钱上的流失,在他看来,能够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为世界留下美好种子,人生才不会白过”。
多年前,李嘉诚去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考察,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石头寨中心小学举行的一个教育工程开幕式上宣布,他的基金会将捐资3亿元,支持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在开幕式上,李嘉诚对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好梦,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辽阔的沙漠有宽阔的道路,干旱的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资源得到很大的利用,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适的生活环境,风和日丽,商业繁荣,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乐地共处。”为了这个梦想,李嘉诚一直在努力奋斗着。
北京成功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后,李嘉诚及其旗下的李嘉诚基金会多次举行赞助庆功仪式,将香港特区的奥运欢乐气氛连续推向高潮。200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奥运捐赠仪式上,李嘉诚更是捐款1亿元,用于奥运会场馆的建设。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李嘉诚在第二天就以李嘉诚基金会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助3000万元人民币赈灾,第二轮捐助更高达1.2亿元。李嘉诚的种种捐款表现,展现了一个爱国商人的高尚情操。
《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曾在2007年编撰了“慈善名人堂名册”,列出全球慈善家中的佼佼者,李嘉诚是“名人堂”唯一榜上有名的华人慈善家。《商业周刊》指出,李嘉诚在一个慈善捐献尚未成熟的地区开创了先河,推动了贡献文化。
因为从事慈善事业,李嘉诚获得了不同的荣誉。但是对于荣誉,李嘉诚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是否能够给予他人真正的关怀。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能做得到的,你这一生应该好好尽心尽力去做。你明明有多于10倍、100倍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这样做会使一生有意义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支持关怀,这方面,你可以带给很多百姓幸福安乐。”
被慈善与公益事业改变的不仅仅是那些接受捐助的人,还有捐献者,通过慈善事业的连接,为需要的人付出爱心,会令整个世界充满爱与和谐。这不仅仅是个人思想的提升与进步,也能令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卡内基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几乎都捐献了出去,用于兴办学校,兴建图书馆,还投入到了教育机构中。还有比尔·盖茨,他也不断捐献出自己的巨额财富,而且还承诺,在自己去世后,只会留给自己孩子很少一部分财产,剩下的都会用于慈善事业。
犹太人同样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塔木德》中有这样的记载:“有钱是好事,但是得知道如何使用更好。”富人接济贫穷人,热衷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犹太民族的一种社会习惯。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家。
在犹太人组织的社团中,必定会存在一个依靠犹太富人来维持的慈善机构,在每周不同的日子里,穷苦的犹太学生能够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中去吃饭,以便能够安心读书。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也为他们在世界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同时也间接地为企业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博取了消费者的好感。
同李嘉诚一样,全球著名的投资商巴菲特也十分关注慈善事业。从2000年开始,他每年拍卖一次自己的午餐时间,并从2003年起转为网上拍卖,中标者可带7位同伴与其在纽约知名的牛排馆共进午餐。时至今日,“巴菲特午餐”已经筹资上千万美元,这些钱被捐赠给格来得基金会(Glide Foundation),用于帮助旧金山海湾地区的贫困和无家可归的人。
2006年,巴菲特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在当时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
2010年6月,巴菲特又联合比尔·盖茨共同倡议发起“捐赠誓言”活动,号召富豪们在一生中或死后将自己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该倡议并不接受任何资金,而是让更多人做出道义上的承诺,截至2013年5月,已有114位富豪加入该项活动。
除了李嘉诚、巴菲特这样内心拥有大财富的企业家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家也是如此,他们热心公益,积极投身慈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商海沉浮中挥斥方遒,攀登高峰。投身公益反倒是能让人们更加相信他们,愿意与他们做生意,他们能够获得身心双重的财富增值。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我并没有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多做点儿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李嘉诚
在公益慈善事业中,除了教育、医疗,对残疾人的关爱也是李嘉诚所重视的。在采访中,他屡屡提及“助无助者”,他说:“人在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
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李嘉诚捐款200万港元。
1991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后,李嘉诚捐款1.05亿港元。199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问香港时,恰逢华东遭遇了水灾。李嘉诚得知后,率领港澳同胞纷纷为灾民捐款。邓朴方申明说这一次来香港不募捐筹款,但李嘉诚却执意要捐款,他向受灾的华东地区捐赠了5000万港元,又给中国残联捐赠了500万港元。(www.xing528.com)
邓朴方对此深受感动,“我们把你的捐款作为‘种子钱’,每用1元,带动各方面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资金,用到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上,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李嘉诚也对此深受感动,他称赞道:“每一个铜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们使用资金的效益这么高,令人佩服!你们所做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李嘉诚后来向邓朴方要了有关残疾人事业的资料回去看,看过之后,他对邓朴方说:“我决定再捐1亿元,也作为一颗种子,你们只需争取四五倍的配套经费,便可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士。我捐钱,你们落实这个计划,为残疾人办事。”
在李嘉诚看来,为人类付出的意义远远超越赚取的价值,他一生的事业有两个:一个是不断赚钱的生意,一个是不断花钱的公益事业。先为人,再而为商,这是人生真正的、宝贵的意义。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李嘉诚看来是非常乐意做的事情。在一次演讲中,李嘉诚曾说:“我相信,我已创立的一定能继续发扬,我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会把我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确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的人,把这心愿延续下去。
“我希望,财富的能力可有系统地发挥。我们要同心协力,积极、真心、有决心,在这个世上撒播最好的种子,并肩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做出贡献。希望大家抱着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
2001年2月,李嘉诚到中国西部地区考察那里的教育以及医疗情况,他在2月20日来到了他8年前捐资修建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在那里,李嘉诚看到了很多正在积极康复的残疾人,李嘉诚亲切慰问了那些患者,还听一些患者对他说真心话。整个过程中,李嘉诚都是笑容满面,非常耐心,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尤其是当他听到几个残疾孩子的故事时,更加动容。其中一个叫作田楠的孩子,从小双耳就听不见,正是因为李嘉诚资助的聋儿语训项目帮助她学会了说话,让她能够和健康的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能够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现在,她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成绩也不错。田楠说到激动处时,忍不住哭起来,李嘉诚心里酸楚,绕过半个会场走到田楠身边安慰她:“我听懂了,不要难过,忘掉不幸过去,未来会更美好!”
还有一个叫作张静的女孩子,她非常不幸,本来她也可以拥有和常人一样的童年,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去了她的左腿。从此之后,她只能拄着拐杖走路,看到同学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她心里十分羡慕。在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后,她又能和从前一样出门走路,去学校上学了。
还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也是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腿,在李嘉诚的帮助下,才装上了假肢,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个小男孩仰着脑袋大声说:“李爷爷给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好多好多钱,坐着大大的飞机去看您。”
……
看到这些孩子虽然经历了挫折,但却没有被生活打倒,李嘉诚非常欣慰。临走前,他向秘书要来了自己的名片,将名片逐一递到了孩子的手上,让孩子们以后有什么事情就去找他。回到香港后,李嘉诚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并且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将来能够有大出息。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嘉诚指出,自己认为爱国情怀应与生俱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国家民族观念,即使富有,亦实在令人惋惜。但不表示捐钱才算是爱国,没钱的人一样可以非常爱国,一样可以做许多对国家有贡献的事。
在天津,有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他叫白方礼,他祖辈贫寒,因此从小他就没有念过书,13岁的时候就出来打短工补贴家用,后来当上了三轮车夫,一直干到74岁。
1987年,准备回河北老家安享晚年的白方礼看到村子里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孩子们,感到非常痛心,他立刻把自己以前蹬三轮车积攒下来的5000元全部捐给家乡兴办教育,而且他还做出一个决定—重新回到天津干老本行,赚钱资助贫困学生。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到他去世前,总共捐出35万元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而他一年四季却总是穿着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衣物,他每天的午饭也只是一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儿酱油,那已是“美味”了。
2005年,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网友在纪念白方礼老人的专题网页上对他做了这样的评价:“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300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李嘉诚经常认为,有些人一生中无论生或死与这世界完全无关。假如只顾独善其身,对社会对国家不闻不问的话,那样的人有多少财富都没意思,死后与草木同枯而已。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他们纷纷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的:“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有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李嘉诚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物质上的富人、精神上的穷人。很多人挥霍着大把的钞票,享受着最奢华的生活,但他们的精神田地却是一片贫瘠、寸草不生。这样的人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富贵。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讲良心,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否则他办不了企业。李嘉诚很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社会公民,其次才是一个企业家。所以,他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要回馈社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社会解决一些问题,诸如资助教育事业、投资医疗建设等等。
在一次演讲中,李嘉诚讲述了自己看待慈善事业的态度:“我一生中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见到一个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我转眼之间就变得成熟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满责任感。第二个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说‘贫穷,我永远不会再见你了’,也就是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但是骤然间你发现,财富在一路增加,可你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没有。
“有的人,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人家也没有得到他的益处,所以他这一生是有一点儿浪费了嘛。如果有的人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那么,他虽死犹生。我觉得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富贵。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儿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所以人家说,李嘉诚这么有钱,他根本花不完,应该拿出一点儿去关怀关怀社会。可以说拿钱出来简单,但付出时间去做了,这个不简单。几十年来,我都是夜以继日地做,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马不停蹄地在做,晚上到凌晨两三点都在做。
“希望我们的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李嘉诚、越来越多的李嘉诚基金。最要紧的是有一个好的前途。去年我们给7万个没有下肢的残疾人做了一个‘长江万里行活动’,我们帮他们之后,他们不仅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工作,也提高了他们个人的信心。
“很多事只是看你想不想去做,想做就可以有办法去做。其次,做这类事,我对时间什么的都无所谓,自己就是喜欢这样做。最困难的是,有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家人为这些病者劳累的时候,我会吃不消。一般我演讲需要一个稿子,但如果讲到教育、医疗、残疾工程的话,我什么稿子都不需要,就可以分析得非常清楚,这个可以说是由衷而来。”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白内心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他们纷纷投身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从商的人,应更积极、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会,才可以为稳定、自由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虽然没有人要求我们,但是我们自己要愿意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和机会,大家可以各司其职。”
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随着自身财富的增多,人心中的贪念不能也随之增加,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财富多造福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
李嘉诚在数十年的商海沉浮间,始终坚持一条人生信念,那就是:富贵如浮云。在李嘉诚的心目中,财富不单单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内心的充盈才是真正的财富。
一个人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富有,物质上的富有只是表面的富贵,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灵魂不够高尚,做人不够磊落,那么这个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富有的人。只有心灵富裕、充满美好感情的人才是真正富贵的。
许多世界级的巨富都热衷于做慈善事业,他们这样做不仅表现了一种慷慨的品质,更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不被财富所奴隶,而是超然对待财富,成了财富的主人,也就从中得到了快乐和平静。
台湾已故“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总是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富贵,他曾说过:“一个人永远不能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情形,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何时死亡。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开胸怀,趁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儿对社会大众有意义的事,等我们死了以后,会有活的人想念我们、赞许我们,才算对人生一场有了交代,没有辜负此生此世。”
1984年,王永庆和弟弟王永合捐了1亿新台币给社会福利事业,创下私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从2004年起,王永庆对大陆贫困地区开展无偿捐资助学活动,计划通过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建立1万所希望小学,援建学校统一命名为“明德小学”。
2005年,王永庆捐赠3700余万元投入残疾人事业,把将近200个人工耳蜗捐赠给耳聋患者。
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永庆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企业捐款之最,充分体现了“同胞爱、手足情”。
多年来,王永庆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投入接近90亿人民币。他在去世前曾给儿女们留下一封信,告诫他们“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生命之意义”。
王永庆竭尽全力回报社会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他的心中,善举其实也是一种财富,只是这种财富是精神的财富,让人们的精神得到了一种快乐。
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的第三个儿子。
——李嘉诚
有人说,李嘉诚的事业有两个:一个是赚钱的事业,一个是花钱的事业。2005年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杂志的采访时,李嘉诚将他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称作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他对公益事业的这种上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挣钱的念头。李嘉诚对待财富的态度就是这样豁达。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曾这样评价他:“爸爸很懂得用钱,懂得用钱是指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对他重要。他觉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帮助那些较不幸的人,不论在医疗还是教育事业上,他觉得这样做可使他觉得更富有。”
从1980年开始,李嘉诚就不断为公益事业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主要在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资助。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后来在1994年又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在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在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 II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在2003年,李嘉诚也曾迷茫过。他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将自己这几十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到基金会里,送给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经过思索,李嘉诚终于大彻大悟,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只要将基金会当成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将财富的1/3分给基金会,也就理所当然了,这样既能避免自己的至亲骨肉经历自己所受的苦难,又可以做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善事。
2006年,李嘉诚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约28.35亿股长江生命科技股份悉数捐给李嘉诚基金会,这些股权总值约24亿港元。李嘉诚还承诺,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1/3”。捐出这些财产后,李嘉诚高兴地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儿都不会后悔。”
根据基金会网站公布的数字,这么多年下来,李嘉诚的基金会陆续捐出的款项和已经承诺要捐出的款项已经达到约76亿港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李嘉诚曾在1993年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过:“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
在当今社会,钱是流转利世之物,每个人都不应独自享有,努力赚钱不是罪恶,但赚很多钱的快乐是短暂的,因拥有而得到的,也会因失去而痛苦。
著名企业家陈光标靠收废品起家,发家致富之后,没有吝惜自己的财富,而是慷慨回赠给社会。在汶川地震之后,他是第一个进入灾区进行救援的企业家,他组织企业的工程机械两小时内率先到达四川地震灾区,并亲自投入到灾区的抢救工作中去。
迄今为止,陈光标捐赠给灾区的物资已经超过了1亿元。陈光标不仅为灾区捐款,而且在很多慈善项目上都有投入,他与李嘉诚一同荣膺2008年“中华慈善奖”的最高奖项—特别贡献奖。陈光标总是为慈善事业奋斗,他说:“我不打算上市,这是我这些年来的一贯想法,我提倡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这也是放心捐赠的底气所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人以自利为出发点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改善社会的人的贡献大。”这里提到的自利并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指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也要让别人得到利益,这样社会总净值必然会增加,国家自然富强。
将得到的利益共享,使社会均衡发展,这是李嘉诚投身公益事业的初衷。李嘉诚的境界是富国的境界,做公益事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义务,而是被李嘉诚当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在生活中,李嘉诚也将慈善的精髓精神贯彻了下去,用一己之力带动社会的进步。
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为国家四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的落后面貌而出力。以爱国之心办好教育,从而对国家做出贡献,对我个人来说,就是创办汕大的目的和意义;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所在。但愿教育的花朵开满中华大地,使得锦绣河山焕发新姿,使得中华民族的前途远大辉煌。
——李嘉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想要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唯有通过教育来完成,李嘉诚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上。
1979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国内经济,汕头市在当时被列入经济特区,因此急需各式各样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潮汕地区迫切需要兴建一所大学来培养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教育兴国重要性的李嘉诚举双手赞同,并表示无条件地支持。
1980年清明刚过,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带着夫人在潮州市有关方面的陪同下,游览了厦门的名胜古迹。
游览期间,他们来到了爱国主义者陈嘉庚的墓前,看到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庄静庵感叹:“人能像陈嘉庚一样,足矣!”回到香港时,庄静庵将一本《嘉庚集》送给李嘉诚。李嘉诚在认真读过之后,更加坚定了出资修建汕大的决心。
之后,李嘉诚亲自来汕头考察,敲定了一项又一项事情。在敲定了总投资后,李嘉诚经过慎重考虑,又给筹委会写了一封信,决定追加预算50%。信中写道:
吴主任委员南生先生
庄副主任委员世平先生赐鉴
大学筹委列位委员:
昨与庄世平先生晤面,藉审大学筹备工作进行情况。为使建校计划及设备购置各项预算更臻完善起见,本人兹特自动建议将照原定预算全部大学建设费港元3000万元增加50%,共为4500万元,以使此计划能臻较为完善效果。本函作为正式证实,尚希查照,列入预算案内。
上述捐款,配合筹备需要,每次调动当接获庄世平先生通知7日后当即如数汇上。
在过去筹备期中,歉以事备纷如,未刻参加实际工作,但或有需本人效劳之处,敬烦由庄先生转知,自当悉力以赴。深盼在各位领导下,建校工作如期完成,早日发挥其长远而有价值之作用,为乡梓服务。庶几十年而后,乡亲子弟,均能受其教,进而日益发扬光大。瞻望前景,本人谨依欣切之心情,追随各位,以期乐观厥成。
专此奉达,并颂
公祺
敝李嘉诚 谨启
1981年5月2日
1986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经由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同兴建完成。汕头大学成立之后,李嘉诚从国外挖来名师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并且一直对汕头大学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在汕头大学筹建期间,即使是李嘉诚的公司面临较大困难时,他也没有停止对汕头大学的资助,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可以破产,汕头大学却一定要办成。在李嘉诚曾给汕大筹委会的信中,他是这样写的:“……近年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所及,本人面临十年来的最困难处境。各行业倒闭及亏损者甚多,本人所经营的业务亦深受打击。上述捐赠,在个人今后数年之现金收入,已达饱和。但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使在可能面对较大困难的经济情况下,也一定要做这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在一次答记者问时,一位记者问李嘉诚:“您对家乡潮州非常热爱,倾注了您不少心血吧?”
李嘉诚点头称是:“的确,我投入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我的时间。最初10年,我每次到汕大都工作至凌晨两三点。几年前,我去汕头大学开校董会,市领导安排在饭后会见大群记者,被问及‘潮州人以你为荣,你又是否以身为潮州人为荣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犹豫,我在两秒内便回答道:‘我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的人,会说潮州话也不会有特别好处。潮州人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潮州人‘二战’前多从事米铺、木材、煤炭、苦力、拉车等工作,近几十年潮州家庭也着重第二代教育。但是必须记着,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更要有远大理想,不只放眼中国,甚至放眼世界。”
确如李嘉诚自己所言,比起做生意,经营企业,他投入到汕头大学建设上的心血只多不少。汕头大学就像是李嘉诚精心呵护的一个孩子,李嘉诚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关爱都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他只要这个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从小因家境贫寒而没有上过几年学的李嘉诚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公开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长江商学院、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以及李嘉诚教育基金等,都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巨额捐助。为了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教学条件,李嘉诚基金会曾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在西部地区建立1万个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多媒体宽带广播的教学点,使1万所中小学校能运用这些设施提高教育质量。汶川地震过后,李嘉诚基金会所捐赠的善款也主要流向教育领域,被用于为震区内受灾学生(包括大、中、小学)设立特别教育基金,使受灾地区广大学生获得生活费及学费的资助。
李嘉诚曾说道:“我已经工作了60年,虽然事业上略具规模,但我也经历过很多艰辛的事情,更知道战争、失学和贫病的滋味,了解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困难。命运的定律并非永远友善及如人所愿,每人际遇不尽相同,各有成就及失落,但我们不能因困难而削弱意志,因逆境而感到沮丧。命运不是定数,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我是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人。”
在生意场上,越是富有的商人越是有社会意识。他们最愿意用捐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其中得到捐助最多的,就是教育事业。
芝加哥大学的前身是由美国浸信会建立的一所教会学校,在1886年由于财政问题而倒闭。1890年,在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的慷慨捐助后,芝加哥大学起死回生,仅仅用了20年时间,芝加哥大学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成为现代大学的传奇样本,这次捐款也被洛克菲勒本人称为最明智的一次投资。
成立于1901年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如今已经成为一所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教育研究中心。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诞生于它的实验室,有2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与该校有密切关系。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
洛克菲勒去世后,得到了美国人这样的评价:“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洛克菲勒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世界因为有了他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首席公民将永垂青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