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和对手比较,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尤其,我们更要看到对手的长处。人们经常花很多时间去发现对手的缺点,其实看对手的长处更为重要。
——李嘉诚
价值规律决定着做生意一定会遇到对手,但选择对手的权力却在企业家的手里,这考验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
一般来说,企业家喜欢选择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人做对手,而李嘉诚则更愿意选择强者作为对手,因为强劲的对手是一个人前进的推动力,是他成功的催化剂。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在与比自己强的对手同场比赛时才能发挥出潜力一样,强劲的对手往往更能激发李嘉诚的斗志。
从创业之初开始,李嘉诚就一直研究着香港的老牌英资企业的种种动向,并将它们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因此与它们有过多次交锋。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李嘉诚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他也开始涉足地产行业,并大量收购土地。在这期间,他就曾与英资怡和财团控制下的置地公司为了争夺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的地面建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最终的结果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战胜了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这个“小蛇吞大象”的经典战役一时间被人们津津乐道。
1978年,李嘉诚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并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并最终在1979年以6.93亿港元的价格,从汇丰银行手中接管了它,从而在香港经济格局历史性的改变中留下了壮丽的篇章。
尽管李嘉诚与这些老牌英资企业屡屡交锋,并都大获全胜,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与李嘉诚结为不共戴天的仇人。相反在每一次战役之后,他们都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一些项目。选择优秀的对手进行竞争,并最终与它们结成合作伙伴,李嘉诚创造了一个“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的奇迹。
优秀的竞争对手是一笔财富,企业要对这样的竞争对手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如同一枚硬币,企业是这一面,那么对手就是另外一面,二者不可分割,而好的对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尊重对手,尊重彼此之间的游戏规则,就是尊重自己、壮大自己。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就这一问题说过如下的话:“阿里巴巴没对手是很痛苦的,到处找,这个也是,那个也是,弄得自己很累。但是淘宝有对手,淘宝的对手是eBay,我们认为是伟大的eBay。你打拳碰到泰森,可能会认为很倒霉,其实,你能够找到世界一流的对手,我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你打球碰到乔丹,那是一辈子幸运的事,所以我觉得淘宝能够向eBay这样的对手学习,那是一种福气。”
同李嘉诚、马云一样,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一贯主张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即使它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作为华为同城的竞争对手中兴通讯,曾经在很多领域与华为直接交手,甚至有的时候会争得你死我活。但是任正非看得更多的是中兴通讯的优势以及华为的劣势,他曾仔细分析过中兴通讯的优缺点,并号召所有华为人多向对手学习,以完善自己。任正非曾说:“中兴公司与我们同处深圳,朝夕相处,文化比较相近。中兴在‘做实’这个方面值得我们基层员工好好学习。华为在‘做势’方面比较擅长,但在‘做实’方面没有像中兴那样一环扣一环,工作成效没有它高。”
正是因为任正非能够虚心向优秀企业学习,才提升了华为的竞争力,使得华为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活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勇于找高手“过招儿”,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当他在乡镇自学时,就敢于质疑当时知名的数学家苏家驹的理论,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敢于向高手挑战的精神,才让他登上了数学殿堂的最高层。
优秀的竞争对手能够让你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而如果你与一个弱者纠缠不清,就会浪费自己的很多资源,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并无意中提升了对方的层次。
一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和奔跑速度都远远超过西岸的羚羊群。为了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名动物学家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结果,运到东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运到西岸的10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最终,动物学家得出结论,正因为在东岸生活着一个狼群,所以为了能够活命,东岸的羚羊群才繁衍壮大;而西岸的羚羊群因为缺少狼群之类的天敌,所以它们才变得越来越弱小。
竞争是挑战,但更是进步的过程,竞争并不只意味着你死我活的对抗,更意味着多了一个学习的参照者和督促者。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或者向一切优秀者学习,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终超越竞争对手,走向成功。
谈到和别人合作,大多数老板的思维是:和他合作我有什么好处?一旦你形成了这种和别人合作就必须占别人便宜的思维,那么你就永远都做不大,因为没有人愿意和小心眼的人来往。而真正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和他合作我能带给他什么好处?
——李嘉诚
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商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孤胆英雄”并不是明智之举,这样做费时费力,结果也并非如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孤立自己,而应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尝试着与别人进行合作。商人之间互相合作,更加有助于竞争,联合起来,双方从对抗到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短暂的存在到永久的矗立,竞争力自然也就增强了,企业也能够持续地发展。
李嘉诚深刻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一道理,因此在他多年的经商生涯中,总是尝试着与他人甚至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以实现双赢。而在牵手同仁堂药业这件事上,就体现了他的目光独到。李嘉诚巧妙地运用了优势互补这一原理,从而使自己的企业与同仁堂最终实现了双赢。
1998年,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了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开始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科技和高增产值上。而李嘉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非常看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计划—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
多年来,李嘉诚的投资遍布电力、地产、塑胶等多个行业,但是却一直没有涉足医药行业,李嘉诚认为这正是长实的不足。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李嘉诚决定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进军医药行业。
但是与内地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李嘉诚的资金虽然雄厚,但是缺少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他决定在内地寻找可以合作的中药企业,以实现两家在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互补。最终,李嘉诚选择了同仁堂集团作为合作对象。
作为中药产业的“领头羊”,同仁堂集团对李嘉诚是有足够吸引力的。同仁堂是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在当时每年能够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400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字号企业,外销能力却非常差,根据2003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同仁堂集团的药品在中国销售了6.7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2900万港元,这显然与同仁堂树立的“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这一目标相差甚远。
急于开拓海外市场的同仁堂集团与李嘉诚几经接触,最终在2003年12月4日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合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同仁堂集团与李氏旗下和记同样占股49%,余下2%的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有。
一个是拥有丰富技术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拥有资本优势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实现了自己涉足医药行业的夙愿,而同仁堂则凭借着李嘉诚这棵拥有丰富国际经验的大树,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从此走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因此,两者的合作堪称为完美的“梦幻组合”。
我们耳熟能详的“联吴抗曹”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对策。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知道与东吴合作抗击曹操的重要性,因此向刘备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通过实施“联吴抗曹”的政策,稳固了蜀国的形势。在当今社会,“单枪匹马”奋战在商场上的企业已经变得很少,更多的企业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应该明白舍弃合作无法取得成功的道理,只有善于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弥补自己企业的不足,增强自己的力量,才能使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
苏泊尔是中国炊具和厨房小家电中的卓越品牌,而金龙鱼则是世界最大的小包装油生产商之一,由于双方都是行业领袖,假如它们能够强强联合,不仅会使各自品牌的冲击力增强,而且还都能从中收获巨大利益。两者都倡导新的健康烹调观念,这也成为它们合作的基础。
2003年12月25日至2004年1月25日,两家企业在全国36个城市共800家卖场展开了“好油好锅,引领健康食尚”的推广活动。在活动期间,顾客凡是购买一瓶金龙鱼二代调和油或色拉油,就能够领取红运双联刮卡一张,刮开即有机会赢得新年大奖,奖品涵盖了苏泊尔高中低档各种厨房用具。同时,凭红运双联刮卡购买108元以下苏泊尔炊具,可折抵现金5元;购买108元以上苏泊尔炊具,还可获赠900ml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一瓶。另外,苏泊尔和金龙鱼还联合编撰了“新健康食谱”的小册子送给顾客,并举办健康烹调讲座,告诉大家怎样选择健康的油和锅。
由于举行活动的时间正值新年前后,家家都要采购年货,因此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活动期间乃至结束后,不仅苏泊尔锅、金龙鱼油的销售量大幅上涨,而且其健康品牌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这次的合作,可以说是他们两家各取所需、双赢互利的结果。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合作,在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眼里,它或许是件软弱或可耻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合作永远是聪明的选择,前提是对我有利。”商界通过结盟合作而互相强大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强手如林的时代,想要单打独斗就站稳脚跟是很困难的。团队协作、努力合作几乎是所有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选择的一个办法。
商场中的一个战略就是相互给予、彼此互利,同样大的一块儿蛋糕,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就越少,人们就会因此去争抢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联手制作蛋糕,那么,蛋糕做得越大,我们就越不会为眼下分到的蛋糕小而感到不平了。因为我们知道,蛋糕还在不断做大。而且,只要把蛋糕做大了,根本不用发愁分不到蛋糕。
在现代社会,如果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合作精神,合作能够取得持续性的成功。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导致失败破产的企业,比因为其他原因而失败的公司的总和还要多。拿破仑·希尔说在他经商的多年间,就亲眼见证了各式各样因为不懂合作而宣告失败的企业。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巩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并提高自身能力。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能够互相包容的人,而不是独行侠。
做生意的过程既是钱与钱的交易过程,也是心理与心理的斗争过程。就像打牌的人,永远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牌一样,做生意的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让人看的。
——李嘉诚
庄子曾说过:“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说鱼不可脱离深渊,否则很容易死亡,而国家的有利武器(治国方略、重大决策、军事机密等)不可以轻易拿出来夸示于人,保持一种秘密状态,可在日后发生战争时作为杀手锏。这句话告诉我们,善隐的人往往最容易出奇制胜。而在商界,不轻易把自己的底牌告诉别人,才能最终获得商战的主动权。
李嘉诚深知,做生意的过程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商人,才能获取最后的胜利。从开始创业至今,在李嘉诚的经营投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无数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李嘉诚总是能够从容应对。身经百战的他不会轻易露出自己的底牌,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心中安稳,而且能够让他在竞争的最后一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底牌将其彻底击垮,从而稳操胜券。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而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竟然在这次投标中马失前蹄,被弱小的长实击败。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置地公司的张扬让他们的底牌暴露无遗,他们的计划方案被李嘉诚所掌握,而李嘉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置地,因此他低调行事,韬光养晦,找寻对方弱点制订相应方案,不过分张扬让自己的底牌暴露,最终给予置地致命一击,从而赢得了胜利。
在拍卖地产的现场,当别人疯狂竞价的时候,李嘉诚总是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并在最后的关头获得投资的决胜权。在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他也总是能够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将被收购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李嘉诚数十年的投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在最后关键时候将竞争对手击败,这就是他不轻易露出自己底牌所带来的效果。
李嘉诚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底牌,才能牢牢掌握对方的命脉,才能在生意场上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聪明的商人都会为自己留下一张底牌,确保自己能够在与对手的博弈中稳坐泰山,在最后关头亮出致命武器,从而将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传,上帝在创造世间万物的时候,给予了动物们许多本领,而那时猫的本领要比老虎强得多,于是老虎就拜猫为师,学习本领。
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老虎的本领变得越来越强,最终成为森林之王。因为害怕自己向猫学艺的事情泄露而被其他动物嘲笑,所以老虎决定杀了猫灭口,以绝后患。
一天,老虎找了一个机会,向猫下了毒手。为了逃命,猫四处躲闪,却始终逃脱不掉,情急之下,它一下子蹿到一棵树上,而老虎因为不会爬树,只能在下边无可奈何地咆哮。受到惊吓的猫这时才长舒了一口气,对树下的老虎说:“多亏我留了一手,才没被你吃掉。”
这虽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其中蕴涵的哲理仍值得我们借鉴,它提醒我们保留自己的底牌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故事中的猫最终能够逃脱虎口?原因就是它没有亮出自己最后的一张底牌,留了爬树这一招而没有教给老虎。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盲目、匆匆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常常让自己暴露弱点,让别人掌握自己的把柄,从而使我们陷入被动,成为输家。(www.xing528.com)
五代时期,冯道奉命出使契丹,因其好学能文,受到契丹王的器重,因此在他要离开契丹时,契丹王极力挽留。冯道早已归心似箭,但是又不敢拒绝契丹王的挽留,因此他一面为了博取契丹王的好感,上奏说:“辽与后晋有父子关系,事子若事父,这样看来,我现在实际上等于出仕两朝。”另一方面又命令部下购置薪炭,以备寒冬之用,表示他不敢逆旨而就此回国。契丹王体会到冯道进退两难的境地,因而心生怜悯,便允许冯道回国复命。
这时,冯道反而不着急走了,而是滞留在辽地多日。在契丹王几次三番的催促下,冯道才慢慢收拾行李踏上归途。出发后,他沿路停留,以示依依之情,一行人费时一个多月才越过国界。对此,随行人员都疑惑地问冯道:“我们都知道大人早已归心似箭,为什么还要故意在这里徘徊多日?”
冯道说:“如果我们过早表露出急于回国的意图,匆忙赶路,契丹王要是改变主意,只要命人快马加鞭,一日之内就可追上我们。我假装对辽地依依不舍,就是怕他们猜透我的心思。”
同古代一样,现代生意场上同样也讲究兵不厌诈,所以藏好底牌才能为自己树立起一道有力的屏障,以便在危机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转危为安。从创业开始,“股神”巴菲特就一直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轻易亮出底牌,这个原则后来变得日益重要,因为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华尔街的商人不断企图猜测他的最新动向,但是巴菲特在股市的动作却极少被曝光,直到今天,他都尽量让投资行动秘密进行,这也让他赚取了无数财富。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都不会轻易让别人看清楚自己的底牌,做到“深藏不露”其实是一个人的阅历和性格的体现,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事业上做出一定的成绩后,就要积极前进,寻找新的机会。要有绝对的主动权,否则只能被动挨打。
——李嘉诚
在竞争中抓住主动权,这才是生意长远之道。李嘉诚抢占先机,一举占领了香港塑胶花市场。可是,香港的市场只是他开拓事业的起步,欧美市场的消费量占全球的一半,若想赚大钱,欧美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李嘉诚期待进军欧美市场,特别是他从《塑胶》杂志上得知香港的塑胶花已在欧美市场的销量很大时,更坚定了决心。
然而,当时洋行垄断着香港的对外贸易,华人商行仅在内地和东南亚占有一定分量。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实行贸易垄断政策,香港华人企业的出口被限制在东南亚,根本无法触及遥远而诱人的欧美市场。
若想进军欧美市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通过处于垄断地位的香港洋行。香港的塑胶花正是通过洋行进入欧美市场的。洋行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并有固定客户。起初,李嘉诚也进行过这样的交易,可是他发现这种交易缺乏透明度,香港的华商无法知道自己的塑胶花销往了何地、由谁代理,各种交易间的差价如何,消费者对商品的反馈怎么样,这些问题对于生产商至关重要,不只关系到企业眼前的获利情况,更决定着企业能否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恰好这时,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公司的全部塑胶花,这对于发愁销路的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肯定二话不说就会应诺的。可是,李嘉诚却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意识到如果让洋行包销,自己的企业日后在生产产品方面就要听从于洋行,一切按照洋行的条件办,这无疑是将自己生产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自己却成了洋行的一个加工厂,洋行也肯定会从交易中收取差价。而如果自己直接和欧美的客商交易,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双方的利润,自己也掌握了主动权。
李嘉诚决定抓住主动权,直接和欧美客商联系。不久,他就发现,其实欧美的客商也愿意跳过洋行以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舍弃了和洋行的求近合作,李嘉诚直接派遣销售干将前往欧美主动寻找客商合作。此外,他在香港时刻关注着往来的客商,抓住和每一个前来香港做贸易的商人合作的机会。很多次,李嘉诚直接带着长江企业的产品和他们洽谈,与很多客户顺利签了合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嘉诚终于将洋行甩掉,自己直接和欧美的商人进行交易,大量的订单纷纷而至,并且对于自己产品在外的销售情况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也了如指掌。没有洋行的中间克扣,李嘉诚企业的利润也上去了不少。李嘉诚认为在竞争中主动出击很重要,这样自己很容易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权的竞争,自己就不会吃亏。失去主动权的公司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附庸,无法独自前行。
《汉书·项籍传》中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战争中的双方,谁先出手,谁就能占有主动地位,而后出手的那一方,会被先出手的制约住。商场也是如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谁主动出击,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后出手的那个,只能望其项背了。
在20世纪初期,英国卜内门公司独霸了我国的碱市场。当时,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被冲击得很厉害,可以说是如履薄冰,经营上四处险象环生。如何能够将我国民族化学工业发展下去,成为当时的首要问题。
1918年,我国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挂牌成立,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范旭东十分有信心,觉得通过努力,一定能够打破英国人对碱市场的垄断地位,为我国民族企业争得立足之地。但已经占得市场的卜内门公司岂会任由市场被他人夺取,他们不会放任永利公司的发展,所以,利用技术上的优势,他们对制碱技术进行了封锁,不让永利公司的生产技术得到提升。
在范旭东去卜内门公司考察参观时,卜内门公司的负责人对他一点儿也不尊重,还将他带到了锅炉房,对他表示轻视,说中国人根本不配来参观。从卜内门公司回去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范旭东发誓,一定要打破英国人的技术封锁。
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在1926年独立研制出了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产品一经推出,就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是英国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他们十分愤怒。为了阻止范旭东,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很快调集了一大批纯碱,用超低的价格向我国市场进行疯狂倾销,妄图靠着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打价格战来挤垮刚刚起步的“红三角”牌纯碱。
这个计策很恶毒,如果永利也降低价格,但公司实力远不如卜内门公司,根本无法与之对抗打价格战;但如果任其这样下去,永利公司积压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多,好不容易赢来的一点儿市场,就会被英国人再次占领。
横竖都是死,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范旭东痛下决心,捍卫国内市场,不让英国人占领。一天,他打听来一个消息,得知卜内门公司在日本的纯碱销售量更大,收益也更多。这给了范旭东一个启示,既然英国人可以用低价格的纯碱来占领中国市场,那他也可以用低价格的纯碱去占领日本市场。
打定主意后,范旭东没有声张,他要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范旭东暗中立刻调集了一批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东渡日本,用低价格打击英国人在日本的纯碱销售。这一做法果然有效,他很快抢占了日本的纯碱市场。
还在得意的英国人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范旭东会来这一招,狼狈的英国人为了挽救日本市场,急忙应对,但日本市场的纯碱价格已经大跌,卜内门公司再怎么挽救,也难逃惨重损失的现实。而范旭东投入日本市场的纯碱分量很少,损失自然要小得多。
在这一次的竞争中,卜内门公司元气大伤,不得不与范旭东谈判,范旭东规定:永利纯碱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有55%的份额,而卜内门公司不得超过45%;如果卜内门公司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碱价变动,必须事先征得范旭东的同意。
这份协议签署后,范旭东的能力赢得了英国人的赞赏,而范旭东也使自己的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1927年,“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永利的产品远销国外。
经商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征战,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谁能将主动权控制在手中,谁就能赢得制胜的先机,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无往而不胜。
有钱一起赚,大家都受益的同时,也为再次合作与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创造出和谐的外部环境与氛围,成为日后发展的助力。
——李嘉诚
在商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很多商人将这条准则奉为真理。他们认为当利益需要时,对手可以变成合作伙伴;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合作伙伴也会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所以,很多管理者眼中没有朋友,只有利益,他们为了利益可以和对手交朋友;也可以为了利益和朋友翻脸,变成对手。
李嘉诚在香港商界的口碑是非常好的,他不会把朋友变成对手,只会把对手变成朋友。在李嘉诚看来,生意是做不完的,但交到一个真心的朋友是很难的。所以李嘉诚不会为了钱和利益而失去一个朋友,他会和对手一起合作,共同分享利益,做生意上的好伙伴。他和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就是这样的好伙伴。
有一次在地拍卖场上,李嘉诚与胡应湘都想拍下九龙湾24.3万平方米的一块儿地,于是他们就成了拍卖场上的对手。这块儿地是一块儿“肥肉”,很多企业家也很想要,在1987年11月27日的上午,拍卖场内竞拍激烈。李嘉诚势在必得,他先叫价2.1亿,令很多实力不足的地产商干脆放弃竞拍了。
胡应湘也希望拍到这块儿地,他便大力和李嘉诚竞争,他叫价2.5亿。李嘉诚立刻回应,叫价3亿。胡应湘也立即抬高叫价,眼看叫价就要超过李嘉诚心中的底线了,李嘉诚认为如果叫价超过了自己心中的底线,那就算自己拍下了这块儿地也没什么意义了。于是,李嘉诚派助手去找胡应湘的助手详谈了一番,然后胡应湘便不再叫价了,这块儿地自然被李嘉诚拍下。
胡应湘之所以不再叫价,是因为李嘉诚派助手和他说这块儿地拍下后,会和他一起开发,那胡应湘自然不需要再抬高叫价了。李嘉诚就是这样在商界做生意,他不会为了争一时胜负,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在李嘉诚看来,想要长久地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自己赚个盆满钵满,而不管别人的利益,这样做生意的人最终会没有生意可做。正是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在生活中,李嘉诚和李兆基是多年的高尔夫球好友,两个人经常结伴打球,一起出现在俱乐部,关系很好。但在生意场上,同为商人的二人难免会成为竞争对手,李嘉诚和李兆基就曾多次在生意场上交手,其中关于海怡-新港的那场较量最为激烈。
海怡花园是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修建的一处大型楼盘,新港城是李兆基的集团修建的一处楼盘,这两个楼盘之间仅仅隔了一条马路。开盘之后,比拼自然非常激烈,在刚推出海怡花园的时候,李嘉诚为了赢得好彩头,便减价推出楼盘,效果很好,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卖出去800多个单位,大家纷纷跑到海怡花园看房子,导致新港城的看房人员锐减。李兆基也赶紧接招,降低自己的楼盘价格好拉拢顾客。
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在1995年,新港城推出新楼盘时,李兆基也来了个先发制人,宣布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开售了248个非常便宜的单位,同时还推出了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房款就可以入住的方案,而且还搞了一个抽奖活动,中奖者可以得到十足的黄金。这些让利营销的方式还不算,李兆基还在装修方面也大搞特价,同时还安排了很多免费巴士接送看房的顾客。
在这样大力的推动下,新港城的顾客自然是络绎不绝。看到李兆基使出了这样的大招,李嘉诚也不着急,他借着长实集团员工的口对外宣布海怡花园比新港城的房子要好很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恒威25周年酒会时,公开对记者说:“我们的海怡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看到长实集团这样说,新港城的员工反唇相讥,说自己的楼盘比对面的海怡花园不知道强多少倍。
之后,李嘉诚再发“狠招”,在排队等着新港城发售的人群中打出自己楼盘降价的条幅,这一招令李兆基叫苦不堪。坚持了几天之后,他鸣金收兵,不再和李嘉诚进行争斗,这一次的“楼市大战”以李嘉诚的胜利告终。李嘉诚也没有要步步紧逼的意思,取得了一点儿小优势便见好就收,还是稳定持续地销售海怡花园的房子,和对面的新港城互不相犯。
虽然在生意上吃了亏,但李兆基并没有和李嘉诚闹僵,而李嘉诚也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商战赢了李兆基就自鸣得意,两个人还是生活中的好朋友、球场上的好搭档。
在生意场中,处处都离不开“竞争”二字,同行之间你追我赶原本是件好事,可以互为压力和动力,带来技术创新以及更多更好的产品,促使优胜劣汰。但如果把竞争看成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在竞争中处处树敌,那就得不偿失了。真正成功的商人,“敌人”反而很少,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竞争对手变成朋友,实现共赢。
在一条街道上,有一家卖油条和豆浆的早点摊已经摆了十多年,因为没有其他人竞争,所以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后来,街道上又开了一家早点摊,也是卖豆浆和油条,由于这家早点摊的分量更足、味道更好,所以原来早点摊的一半客源被其抢走了,两家早点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一开始,两家早点摊都说自己的早点好,干净、卫生。后来,两家店不仅说自己的早点好,还说要比对手的早点更好。当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两家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你的油条卖一块五一根,我就卖一块三一根……就这样,今天这家的生意很红火,明天就变成那家的生意很红火,而两家的收入也逐渐减少。
后来,一个经常去两家吃早点的热心人为了调解他们的矛盾,就把两家的老板叫到一起,对他们说:“你们这样恶性竞争不仅伤了和气,而且也影响你们的收入,你们为什么不能够和和气气地把摊子摆在一起,一个人卖油条,一个人卖豆浆,这样从敌人变成朋友,生意有了,大伙也都能够得利。”
两家老板听了这个人的话,一下子醒悟过来,他们真的照这个人的话做了,两人成了好朋友,生意也逐渐变得红火起来。
做生意不要总想着挤垮对方,要想着相互比拼,吸取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发展。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性,理无久享。当业界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为。落井下石,踩沉对方,的确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就算你真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是不可能永远独霸一个行业的。而救人于危难之中,不但可以赢得人缘和声誉,你的形象也会成为另外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你受用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