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李嘉诚的经营之道

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李嘉诚的经营之道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我们的工作中,学历和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沉不住气,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无法在职场中取得优异的成就。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是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拥有这种精神,这不仅仅是工作的理念,也是人生的原则。管理者不但自己全力以赴,也鼓励员工全力以赴。因此,做老板不但要勤奋,还要有脑子,懂得员工的心理,调动企业上下人员,共同为企业开创美好的未来。

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李嘉诚的经营之道

经商者要保持思维的灵活与高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节省人力物力。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李嘉诚

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干事业实际上并不依靠过人的智慧,关键在于你能否全心投入,并且不怕辛苦。实际上,经营一家企业不是脑力工作,而是体力工作。”可见,在我们的工作中,学历和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沉不住气,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无法在职场中取得优异的成就。

想要取得傲人的成就,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很多人认为一些大老板的成功得益于他们深厚的学历背景,他们会认为自己没办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喝过洋墨水,等等。其实,学历不过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曾有一家法式餐厅在北京街头开门营业,人潮涌动,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有记者采访老板,问他将这家餐厅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的秘诀是什么。

老板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在一家欧洲大饭店的厨房工作的经历。记者问老板是不是因为在欧洲学习了很多经营技巧,才能成功创业。老板摇摇头,笑着说:“如果你做法式炸薯条,就把它做成世界上最好的法式炸薯条。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学习到了什么,而是在做的过程中竭尽全力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不管是复杂的主菜,还是最简单的配菜。”

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是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拥有这种精神,这不仅仅是工作的理念,也是人生的原则。李嘉诚深知这份精神的能量有多大,创业之初,由于资金问题,李嘉诚事必躬亲,他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懂得这个世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长江厂刚开业时,身为一把手的他身兼数职,既是技师、操作工、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又是出纳员。可以说,每个工作他都做过,一天到晚有忙不完的活。不但盘点,还要记录产品销售情况,进行销售的区域规划,更要布置第二天的生产。

管理者不但自己全力以赴,也鼓励员工全力以赴。想要让员工与自己一同为企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热情,就要懂得善待员工,不能觉得他们是自己花钱雇来的,能让他们多干些就让他们多干些。老板只有多体谅员工,员工才会为老板卖命。李嘉诚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懂得人不是机器,只有善待员工,企业才能做大。长江厂一旦赚钱了,李嘉诚就会拿出些钱来给员工改善生活

李嘉诚说自己很抠门,而他的手下却说:“李总是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一起干活的兄弟,有福同享,活才能干得好,干着不觉得辛苦。李嘉诚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产品从压缩机模型中出来的时候,他兴奋得如同老年得子的人,赶紧带着工人们去喝酒,分享他的快乐。

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稍有时间,李嘉诚也不忘给自己“充电”。李嘉诚认为,人人心中都要有危机感,他自己也是。塑胶业的发展非常快,新原料、新设备、新产品、新款式不断涌入市场,如果自己不与时俱进的话,就会落伍。一边忙着厂子里的事情,一边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李嘉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为了挤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在创业初期,李嘉诚以厂子为家,平时吃住都在厂子里,只有周末才回家与家人团聚。后来,厂子发展壮大,他便在新蒲岗租了一间阁楼,这间简陋的写字楼既是厂子的写字间,又是他的卧室,还要储藏生产出的成品。当时的李嘉诚一心在厂子上,他已和长江厂合二为一了。

李嘉诚就是这样日夜守在厂子里,照顾着厂子里的大小事,这种深入群众的做法不但为厂子节约了开支,也为他腾出了学习的时间,更让他对厂子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并且,老板带头干,员工也觉得有干劲儿,长江厂上上下下都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带着样品亲自跑客户,由于早年的销售经历,跑客户对于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的,效果非常好,长江厂的产品很快顺利地售罄,新订单又铺天盖地地来到。

李嘉诚的经历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激励着很多年轻人。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尽管没有学历,但是凭着满腔热血和全力以赴的精神做事,又忍受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自己当了老板后,不但不高高在上,还处处起带头作用,给员工做示范,这样的领导谁不喜欢呢?因此,做老板不但要勤奋,还要有脑子,懂得员工的心理,调动企业上下人员,共同为企业开创美好的未来。

同李嘉诚一样,马云也认为作为管理者不要太看重员工的学历,有的时候,书读得多不多与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在《赢在中国》节目中,马云对选手的要求比较高,但马云并不看重他们的学历,而是看中他们的头脑和能力。在企业管理中,马云也是如此,他招聘员工也不看重员工的学历,而是看中一个人的能力和学习力。

在马云看来,上一所知名大学,拥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未必就能成为成功者,反而是那些在社会中善于学习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在一次演讲中,马云就说道:“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你在大学里学了什么,而是你在社会中学到了什么、历练了什么。”

能力的大小和读书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社会上,很多人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不管智商多高,都需要后天的锤炼才能得以应用。同样聪明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就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而有的人却是一无所有、抱怨不断呢?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能力的大小,但能力并不是上学读书能够学来的,需要经过社会的考验来培养。

学校相比,社会更大、更严酷、更能锻炼人。马云自己就是通过社会大学的锻造变得更加强大的。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在对员工的管理上并不会将学习成绩的好坏放在考核的第一位,而是会要求员工在社会这所大学中的成绩一定是优异的。只有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不断学习进步,人才会变得成熟起来,慢慢经历了风雨的打击之后,才能知道怎样去获取成功。

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将事业做到极致。无论是努力创业的李嘉诚,还是注重“社会大学”的马云,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付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激发出身体内蕴含的无限潜能。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所不了解的潜能,如果给自己定一个高标准,脚踏实地地激励自己奋力拼搏,那么做得肯定比自己预期的要好得多。

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可以慢慢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做最后决战的本钱。

——李嘉诚

伏尔泰曾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但是获取成功的道路是充满荆棘的,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却让我们很难再有成就,而在绝境中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地努力拼搏,虽然过程充满艰辛,却终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总是以成败论英雄,认为结果最重要。很多商人为了避免失败,便不敢创新,不敢向前走,一直停留在自己创业时的小范围内经营生意。他们害怕一旦失败了,就难以翻身。所以,他们也就安心挣一点儿小钱,而放弃了更广阔的天空。真正成功的商人可不会这么想。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探索之路上不会停止的人,他认为失败就是一种锻炼,只要有成功的经营思路,那么,东山再起便不是难事。

所以,李嘉诚总是能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成为塑胶大王后,他又成为地产大亨。他投资的产业涉及面非常广,他从不惧怕失败,他认为停滞不前才是最可怕的,只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即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光明总会到来。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李嘉诚凭借之前积累的人脉和自身的诚信经商,发了几笔小财,但好景不长,过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工厂经营陷入了困境,产品无法正常出厂,原料商不断上门催债。那段时间,李嘉诚忙着应付各种状况,十分疲惫,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原本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李嘉诚没有料到,自己创业会遇到这么大的瓶颈。1950年到1955年这几年间,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不过再怎么艰难,李嘉诚也没有想过退缩,关闭工厂。他咬着牙坚持着,寻求塑胶厂翻身的出路。在焦头烂额的那段时间里,李嘉诚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分析市场走向。他看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他需要寻求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李嘉诚寻找到了企业转轨的出路,长江塑胶厂迎来了新的生机。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者都是在挫折中壮大的。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局面越是棘手,越要努力尝试,越严重的挫折,越要坚持下去,加倍努力,加快前进的步伐,这样,成功就会慢慢地向你走来。

在一座深山里住着一名樵夫,他终日以砍柴为生。因为他非常勤劳,所以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他就在山里盖好了两间气派的木屋子。

一天,樵夫出去卖柴,等他回来后,发现山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许多人都在忙着救火,等到大火被扑灭后,樵夫发疯似的跑到自己的房子前,发现它们已经变成了灰烬。

樵夫找来一根棍子,在灰烬中不断翻找,人们都以为他受到了刺激,变得精神失常了。过了一会儿,樵夫从灰烬中翻出一把斧头,笑着对围观的人们说:“只要有这把斧头,我就可以再造一间更坚固耐用的房子。”

在这个世界上,绝境常常不邀而至。其实绝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临绝境后,屈服于现实,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力量和勇气。生活中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史玉柱算是中国创业者中的传奇人物,他因创业而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很快因为投资不慎,资产大缩水。但史玉柱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在经过努力奋斗之后,他又开始创业。在1993年,史玉柱进军了保健品市场,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史玉柱创办的公司不到两年就实现了销售额上亿元的目标,而史玉柱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好景不长,到了1995年,全国的保健品市场陷入了全面低潮的阶段,史玉柱的公司也受到了影响。在1996年,史玉柱推出了“巨不肥”产品,本想指望这个产品大卖,但没想到销售得极为惨淡,这令史玉柱的公司陷入了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而雪上加霜的事情是巨人大厦的建设资金不够了,史玉柱的公司在苦苦支撑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无法坚持下去,宣告破产。1998年,史玉柱的公司负债2.5亿,昔日的明星商人史玉柱瞬间成为最穷、最失败的人。

但史玉柱并没有被打垮,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破产的原因,他认为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营销的问题,也不是因为产品思路的问题,而是因为产品的质量。保健品市场太过广泛,想要在保健品市场上站住脚,就一定要做出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为了东山再起,史玉柱思考再三,试验了很多回,于是便有了“脑白金”的出现。

史玉柱在一败涂地之后,再度创业,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连史玉柱自己也不敢百分之百地确定自己能够胜利。但在顽强的意志下,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取得了成功,脑白金在保健品市场中一枝独秀。

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一定会成功,也没有人保证自己会一辈子不经历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击垮。李嘉诚不惧怕失败,他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那么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不管是对史玉柱来说,还是对李嘉诚来说,只要敢于坚持,不怕失败的苦楚,那么就一定可以走到胜利的彼岸。

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李嘉诚

在哈佛,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上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机遇,敢于冒险必有所获。”的确,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而来。害怕风险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拼搏的乐趣,也不会有出头的机会。只有那些不畏风险、迎难而上的人,才会在竞争中走向顶峰。

塑胶花生意为李嘉诚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稳固了香港市场后,李嘉诚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成功开拓了欧洲市场之后,他把目光又转向了北美地区。

因为李嘉诚在北美地区先期进行了强大的宣传攻势,所以很快就有一家销售网络遍布美国、加拿大,堪称是北美地区最大的贸易公司找到李嘉诚的公司,想要商谈合作事宜。这让李嘉诚感到很兴奋,因为这是一个进入北美市场的绝佳机会。

这家公司派了代表到李嘉诚的公司进行考察,在临行前用电话告知李嘉诚,除了要考察他的公司,还想让李嘉诚陪同参观一下其他几家生产塑胶花的大型厂家。李嘉诚当然明白对方的意图,他们想要考察整个香港地区的塑胶花市场,然后从中挑选优质的厂家进行合作。这让李嘉诚感到十分为难,他知道凭着自己工厂现有的规模,是不可能让来自先进工业国的外商感到满意的。

几经思考之后,李嘉诚召开了一次公司高层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要在一周内,也就是外商到来之前,把自家厂子的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当时,李嘉诚正在筹建一所工业大厦,原本想等到大厦建成后留出两套厂房自己用。但是现在时间不等人,为了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李嘉诚不得不把旧的厂房退掉,然后重新租赁厂房。由于资金不足,李嘉诚还将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证拿出来抵押给银行,以换取贷款。

新的厂房租好后,李嘉诚还面临新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新员工的招聘以及上岗培训等一系列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忘我地工作,在奋战了六个昼夜之后,终于保证了新工厂的正常运转。

可以说,李嘉诚如果不扩大生产规模,那么他获得外商认可,从而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就等于零,但是扩大生产规模,也未必能够获得外商的认可,他只有百分之五十的胜算。而就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李嘉诚在外商还没有到来、谈判还没有启动之前就决定放手一搏,可谓是一步险棋。

不过,让李嘉诚欣慰的是,当外商来到李嘉诚的新厂房,看到生产规模以及样品之后,立刻决定不再考察其他塑胶花生产厂家,马上与李嘉诚签订了合同,因为他觉得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可以和欧美同类的大厂家相媲美。从那以后,李嘉诚每年都能够从北美市场获利数百万美元,并通过与他合作的这家贸易公司,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为其进军海外市场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李嘉诚扩大生产规模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一个人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自由遨游,就必须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具有冒险的精神。永远循规蹈矩、做事犹豫不决的人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10个人安排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并引导着这10个人排成一队从房间的一头走到了另外一头。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了房间里的电灯,当这10个人看到屋子里的景象时,全吓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间屋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里边养着十多条鳄鱼,水池上边搭建着一块窄窄的木板,刚才他们就是从木板上穿过去的。

心理学家对这10个人说:“你们现在谁还愿意从木板的这头走向另一头,通过的奖励1000元。”没有人回答,因为大家谁都不愿意因为奖金而送死。

这时,心理学家用脚踩向水池,然后又在大家的惊呼声中收回了脚。10个人这才发现,原来水池上边安装了玻璃,只是刚才由于害怕,他们没有注意到。

“安装了玻璃的,即使从木板上掉下去也很安全,这次谁愿意通过呢?”心理学家刚说完,就有9个人站了出来。

心理学家有些奇怪地问没站出来的那个人:“你还有什么顾虑吗?”

“我站到玻璃上,玻璃不会碎吧?”那个人问。

就像故事中的人一样,很多人宁愿在稀里糊涂中冒险,却不愿意在机遇来临的时候冒险抓住它。风险并不可怕,但你要因为畏惧风险而裹足不前,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收获成功。

一次,一个人和一名水手聊天,这个人问水手:“大海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你为什么还要选择做一名水手?”

水手说:“因为我们一家人都热爱大海,我们都生来就喜欢冒险,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水手,他们都死在了海里。”

“天啊,如果我是你,我永远也不会到海里去。”这个人说。(www.xing528.com)

“那么你的父亲和祖父死在什么地方呢?”水手问。

“他们都死在床上。”

“天啊,如果我是你,我永远不会在床上睡觉。”水手嘲笑地说。

在某些时候,利润与风险是共存的,财富总是对有勇气的人青睐有加。所以要想得到财富,就必须有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的气势,能够在冒险中抓住机会。犹豫畏缩,总是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人,只会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永远原地踏步,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要知道,在成功者的字典里,“冒险”与“成功”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一点,冒险不等于盲目行动,盲目地冒险会把你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这里所说的冒险是一种不打无准备之战的睿智表现。

眼睛仅仅盯着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李嘉诚

在从事了多年制造业、地产业之后,从2000年开始,李嘉诚便扩展了业务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塑胶花和地产业,而是进军到IT行业以及其他多个行业领域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李嘉诚认为目光应当放得更大一些、更远一些。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毕竟施展的空间有限,对于积累了庞大财富的李嘉诚来说,这个舞台实在不够大。

李嘉诚认为只有将业务拓展到国际上去,勇敢接受全球经济化的挑战,才能继续发展长江实业。跨国投资,不但可以拓宽业务渠道,更能为长江实业提供安全的保障。在向国外投资的进程中,李嘉诚首先看中的目标是加拿大。1977年,李嘉诚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到了1981年,他又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了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酒店。1986年,全球石油价格走低,石油股票也很低迷,李嘉诚却看到了石油工业的潜力,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了32亿港元,买下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这家公司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的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还有一个大炼油厂以及343家加油站,这笔交易不但轰动了加拿大,在香港工商界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有一次,李嘉诚在加拿大一家中餐馆吃饭的时候,饭馆的老板送给李嘉诚一瓶红酒,李嘉诚问他为什么要送自己酒,老板告诉李嘉诚:“刚才为您服务的是一位博士生,他说要送您一瓶红酒,怕您不接受,就委托我送来。”那位博士生走过来,激动地对李嘉诚说:“我们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听说您要收购赫斯基的事情,非常兴奋,以后中国人不单单是在加拿大开餐馆了,还能来这里做大事,这是我们的骄傲。”

这件事对李嘉诚的触动很大,日后每谈到这件事,他就非常感慨:“这些海外华人对我说的话我都铭记在心,其后那家石油公司的业务发展不理想,国际投资者希望从我们这里收购,但当我一想起这件事,便舍不得卖掉它。”李嘉诚不但没有卖掉赫斯基,还不断增购它的股权,到1991年,李嘉诚个人在赫斯基拥有的股权达到了46%,和黄与嘉宏一共拥有49%的股份。至此,他们的投资额达到80亿港元,一共占有了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份。

李嘉诚不断加大对加拿大的投资数额,激活了经济疲软的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一些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和李嘉诚接触,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长江实业总部所在的华人街。根据那时的新闻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迷了,他将一幅李嘉诚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了办事处,只要一提到李嘉诚,他就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在加拿大的投资,不但为李嘉诚开拓了国际市场,更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除了在加拿大投资,李嘉诚也开始在美国进行投资。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的休斯顿投资了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之后的数年间,他不断在美国进行投资,收购物业。在1990年,李嘉诚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道:“目前集团在海外的投资占总投资10%至15%,但这以后,也许会增加到30%至40%,这也不值得奇怪。”

李嘉诚的目光总是放得很长远,他的视野很开阔,并不会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在李嘉诚的人生中,他的舞台不会只限于某一地,他很清楚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决定,而且一旦决定就全身心投入去做。美国《财富》杂志曾这样描述过李嘉诚:“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收购你的公司。”

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李嘉诚曾对全球化做出了这样的诠释:“‘全球化’是国与国的资金、科技及资讯互相结合,会对当地文化、地域、传统及民生产生拉力。全球化要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全球性竞争。例如,面对开发中国家,必须与其低廉的劳工竞争;面对发达国家,又必须与其教育水平、贸易、税制及市场竞争。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经济不会只是短暂的现象,而是一个持久的方向。”在一些企业家眼中,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在本土较为稳妥。但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若眼光只局限于本土,舞台未免太小了,成功的企业家都会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跨国集团,加入到更大的经济竞争格局中去。

早在1995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国内通信骨干网络已经基本铺设完成,国内电信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投入期也即将过去。到时候,国内的市场很难支撑华为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再继续良性地发展。想要寻求新的突破,维持企业的运作,华为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就是华为要踏足的新舞台。

国际化是任正非奋斗多年的目标,他希望华为能够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的市场舞台中央。于是,从1996年开始,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的布局。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在8年的时间里相继投入了100亿人民币。之所以这样大手笔地投入,是因为任正非知道,必须要开拓出国际市场,不然华为就会活不下去。

据统计,在华为2012年全年的销售收入中,高达66%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华为逐渐得到了许多世界一流运营商的认可,它从一家很小的通信产品代理商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国际声誉日隆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品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从国内市场迈入国际市场是必须要走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会非常辛苦和艰难,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成功青睐于有准备的挑战者,历史也总是被敢于挑战并善于取胜的人改写的。

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儿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别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李嘉诚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出手,在什么时候放弃。在投资的过程中,最失败的投资方式就是跟风,一个没有独立眼光的商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真正精明的商人能够反其道而行,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虽然会有风险,但是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时,他会把持资金、稳中求进,但是一旦机会来临,他就会进行灾难式投资,采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为自己的财富帝国添砖加瓦。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房地产业仍然十分疲软,没有回升的态势。李嘉诚在这个行业已经投入许多资金,却没有获得多少收益。许多先前将资金投入房地产业的人都因为信心不足,纷纷抽回资金,改投其他行业。一时间,香港的很多地皮都开始低价抛售。

这时,李嘉诚并没有跟风抛售自己手中的地产。相反,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继续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甚至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购!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就这样,李嘉诚用手中剩余的资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一块儿又一块儿地皮,并且大兴土木,在上边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大厦落成后用来出租以回笼资金。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这种灾难式投资是正确的。从70年代开始,香港的房地产业开始回暖,这也导致香港的地皮和房价持续攀升。李嘉诚将手中的部分地皮和大楼高价抛售,获得了成倍的利润,而他也成为这次房地产灾难中最大的赢家。

李嘉诚曾这样说过:“放弃机遇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机遇,而求索机遇的人恰恰知道机遇或许就要降临。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我们也不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投资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风险投资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一个项目100%的人都看好它,认为有利可图,那么你最好不要再参与进去;如果只有50%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但是你必须要付出比他人多出百倍的努力;如果只有1%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参与进去,不久的将来,你或许会大赚一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城市因为战争而变成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自保都成问题,就更别说想着如何赚钱了。

有两个年轻人看到战区的人民因为忙于逃难,又不忍心白白浪费辛苦赚来的家产,因此纷纷低价抛售。其中一个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认为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到时候人们必然会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这个时候低价买入难民们抛售的家产,等到战争结束后再高价卖出,必然会让自己大赚一笔。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另外一个年轻人说了,但是他的同伴却认为,一旦买入这些家产,运输会成为难题,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碰到敌军,不但这些物品会被没收,恐怕连生命都会丢掉。因此他拒绝了同伴联合收购的建议,跑到安全地区避难去了。

第一个年轻人没有因为同伴的退缩而改变主意,他一方面大量收购人们抛售的物品,另一方面冒着风险将这些物品运到安全地区保存好。几年后,战争终于结束,当人们开始重建家园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立刻抛售手中的物品,大赚了一笔,成为一个富翁,而他的同伴仍然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经商的道理有时候很简单,就是敢于抓住别人不敢去抓的机会,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按常规出牌”,他们善于突破常规思维,当别人一窝蜂似的朝着一个方向涌去,他们却敢于打破常规,在似乎无路的地方开辟一条道路,最终收获不同寻常的成功。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工厂和商店都纷纷倒闭,为了能够弥补损失,这些工厂和商店不得不低价卖出自己的商品,以期能够收回成本。一位商人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开始拿出全部的积蓄,用来购买货物,他的妻子埋怨他这么做会得不偿失,他却对妻子的话置若罔闻。

没过多久,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并且大力支持厂商复业。这时由于货物奇缺,导致物价飞涨,这名商人马上拿出囤积的货物开始变卖,最终获利颇丰。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商人,但能够成为一代企业大家的并不多。很多人经商总是跟风,认为跟随大流总没错,但这样的经商方式并不能让企业走得长远。与其跟在大多数人的身后亦步亦趋,还不如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胆量,因为经商的过程就是一个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过程。在别人都赚得盆满钵满时,不要眼红;看到被大家冷眼忽视的机会,要仔细研究,反其道而行之,具有思辨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人都是逼出来的,相信自己,时世造英雄,穷者则思变,人只有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李嘉诚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只有恒心才能使你达到目的。”具备恒心是实现目标必备的要素之一,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一目标就可以实现。相反,一个没有恒心的人,无论他立下多么宏大的目标,最终都会庸碌一生。

来到五金厂做推销员后,李嘉诚每天需要完成一定数额的销售任务,如果不能完成,轻则扣罚薪水,重则当场解雇。李嘉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他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是香港的下层贫民,这些人有了小铁桶以后,很少会再换新的,即使是有意向购买的,也会和李嘉诚讨价还价,把价钱压得很低,往往李嘉诚费尽口舌谈成一笔买卖,结果核算完成本才发现自己一分钱没赚。面临可能随时被“炒鱿鱼”的境况,李嘉诚那段时间每天都如坐针毡,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他立志要在五金厂站稳脚跟,做几单大生意。

几经思索之后,李嘉诚开始把销售目标锁定在香港的几家大酒店。但是经过调查他发现,尽管这些酒店的客房都需要这种小铁桶,但是他们都会向一些大的五金厂采购,像李嘉诚所供职的这种小五金厂,这些大酒店根本不屑一顾。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气馁,他来到一家大酒店,尝试着说服了老板的秘书,并最终见到了老板,但是还没有等李嘉诚说明来意,老板就不客气地打断他,并说:“年轻人,你不要再白费口舌了,我们的酒店是从固定的大厂进货的,你们这种小厂我们根本不考虑。”

遭到拒绝的李嘉诚只能礼貌地向老板致意,然后转身想要离开。就在这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马上转身对老板说:“还要打扰您一下,您能告诉我您是从哪家厂进货的吗?”当听到老板说出那家厂的名字后,李嘉诚很高兴,因为他知道虽然这家厂规模很大,但是产品却不怎么好,因为他们厂的小铁桶全部是用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加工制成的。于是他马上把这一情况告诉了老板,并再次礼貌地告辞。

老板经调查后发现情况果然如李嘉诚所说的那样,而且他也得知李嘉诚所供职的五金厂虽小,但生产的小铁桶却全部使用上好的材料制成,并且价格要比大厂低很多。没过多久,酒店老板就从李嘉诚那里订购了一大批小铁桶。

李嘉诚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努力,那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在香港,迷恋风水被认为是商界人士的常事,一个人生意做得越大越小心翼翼,动不动就请个风水大师来观风水,做一些重要决定时总喜欢选一个“好日子”,但李嘉诚却不相信这些,他只相信事在人为。

1955年,李嘉诚首次开始扩张业务,他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订单拿到了,新机器也购置了,只差厂房没有确定。恰巧这时,士美菲路有一家商场倒闭了,厂房大小和李嘉诚预想的很适合,他决定租下这个厂房。这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李先生,你很努力,也很有勇气,但是,我得提醒你,这条路风水不好,做生意的没有一家是赚了钱后离开的。很多老板都是怀着雄心而至,却怀着失望离去。你没见这附近的厂子都没精打采的吗?恐怕不久就要关门大吉了。你还年轻,损失点儿订金就算了,赶紧换个地儿去吧。”

李嘉诚非常感激这位好心人的提醒,可是他觉得订单已经接了,机器也买好了,如果就此作罢,将会失信于人,企业刚成立就失信于人,这样恐怕不好。李嘉诚决心要留下来,并且要做好。

李嘉诚的企业搬进去后,他用心经营,时刻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在稳健中求发展,果然发展得很好。士美菲路的风水果然不好,邻居家的厂子真的纷纷倒闭了,李嘉诚将他们的厂房也租了下来。可是,奇怪的是,李嘉诚的企业开工一个月,就赚到了足够两年用的经营资金。李嘉诚也很感慨,他说:“风水真的很奇妙,真的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关键是看遇到什么样的人。风水会随人而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努力的人也成就一方好风水。”

对于李嘉诚来说,做好生意是首位,风水的好坏不过是见仁见智,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李嘉诚来说,努力才是第一位的。正如他所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事在人为,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

同李嘉诚一样,马云也认为一个人只有始终不忘记自己追寻的目标,那么他最终就一定会收获成功。他曾说过:“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着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中国人创业的关键不是自己有出色的想法、理想、梦想,而是自己是不是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证明它是对的。所以,人一旦看准了方向,找准了出路,就要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毕竟机会难得,稍纵即逝。”

1864年9月3日这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郊,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惊恐中的人们纷纷赶往事发现场,发现原本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在熊熊大火的旁边站着一位大难不死的年轻人,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

在这场灾难中,不仅诺贝尔辛苦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实验工厂化为了灰烬,而且他4个亲密的助手以及小弟弟都在爆炸中丧生。

事故发生后,人们都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着诺贝尔,没有人愿意将土地租给他作为厂房。但是诺贝尔并没有退缩,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而是努力接近自己的目标,他将所有设备搬到一艘巨大的平底驳船上,继续着自己的试验。

经过刻苦的试验和研究,诺贝尔终于在1866年制造出一种液体炸药。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逐渐需要用炸药来开矿山、凿隧道……一时间,诺贝尔的炸药成了抢手货,诺贝尔的财富也与日俱增。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这种炸药在受到震动和摩擦后很容易自动引爆,导致很多重大事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人们又开始对诺贝尔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许多国家开始禁止进口他研制的炸药。

面对挫折,诺贝尔并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义无反顾、永不退缩。他开始研制一种安全的炸药,在经过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试验后,诺贝尔终于研制出了威力强大、安全性良好的胶质炸药。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牛顿曾说过:“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5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的。”李嘉诚和诺贝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恒心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恒心与目标结合之后,便会形成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