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形神合一论
所谓形,是指形质、形体、身形而言,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古人谓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人类遗传的要质,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
所谓神,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如炯炯有神;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如神志清楚。形为体,神为用;形为阴,神为阳,形与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诊断疾病时,强调神的盛衰与有无,“四诊”中的望与切,就是以之断其神的体现。一般地说,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两眼炯炯而有光亮,毛发润泽、皮肤光洁、四肢有力、神志清楚、反应敏捷、声音洪亮、脉搏柔和有力等等,都是有“神”的表现;反之,诸如神疲乏力、举目无光、精神疲惫、行为呆钝等等,则是无“神”的表现。
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魏晋时著名养生家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盛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之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就叫做“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另一方面,神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可见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运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论,即为“形神合一论”。
《黄帝内经》以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总结分析,阐述了形与神的基本概念以及形神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形神合一论”的基础。形神合一论是传统医学整体生命观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传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其中“精”为形,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与神是构成生命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正如明代张介宾云:“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言简意赅,既阐明了形的第一性和神的第二性,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的相互依赖及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然而,主张形神共养,决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就总体而言,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
鉴于祖国中医学关于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而为一身之主宰的生理观,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
在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神占有主导的地位。《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为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又作用于形而成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运动。
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精气神的调养,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锻炼,使精充、形全、神旺,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无论老子或是庄子,他们都十分强调“神”的内在主宰作用。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淮南子》中,则进一步继承发展了老庄的上述观点。该书作者认为:“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进而提出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原则。(www.xing528.com)
作为中国养生理论奠基作的《黄帝内经》自然难免会受到这种哲学观点的熏陶,反映在养生原则上,那就是一方面注意到了形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形神兼顾”;另一方面在具体排定“养神”与“养形”的轻重位置时,又观点鲜明地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口号,主张“养神为先”。后世养生家主张“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强调养生的关键在于“啬神”,大体上都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在“形神兼顾”和“养神为先”这两条基本的养生原则中,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特别注重凝炼内在生命力,这样自然要求将“神”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中国养生文化是这样,文学艺术更是如此。以古代诗歌艺术为例来说,魏晋以后出现的各种诗论就十分推崇“神似”。诗歌艺术中的观点,显然与中国养生理论强调“养神为先”的见解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
气功养生中的性功、命功、性命双修,就是在形神合一论指导之下产生的修炼方法。
“性”指神,性功注重于神气的修炼;“命”指形,命功注重于生命形气的修炼,故有守神即可全形,保形即可全神之说。性命双修则主张神气并重,身心兼练,认为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唯有性命双修,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根据“神为形之主”的观点,气功养生中特别强调了调心调神的锻炼,认为调心凝神入静,是气功获得各种效应的关键所在。
现代研究表明,气功凝神入静后,一方面能阻断外界和自身杂念的干扰,降低大脑神经元群体活动的复杂性,缓解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代谢,达到“保精全形”的目的,使精充形健而神旺;另一方面,气功凝神入静后,大脑皮层反而处于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脑的各个部位、各个层次协同性增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间的协调性明显改善,从而调整了内脏机能,使机体处于高储能、低耗能的最佳状态,体现了神为形之主宰。“主明则下安”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揭示了形神一体、神为主导理论的科学内涵。
既然要形与神俱存,所以讲究养生保健,就应“修形”与“保神”并进。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抛开了这个颠扑不破的古训,像古医书《养生类纂》所批评的那样:“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视火热的社会生活于不见,不思修养,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躺进个人主义的小天地,一意“修形”。这种“形”能修得好吗?即使修好了,养得像座黑铁塔,活到地老天荒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科研人员曾对2 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死亡率很高,高出有道德修养者25倍之多。为什么道德修养低的人会损害自身健康呢?研究者认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被名利枷锁“锁”住了,他们一方面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报复与暗算,终日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紧张,可因小事而激发矛盾与冲突,整天处于心理困扰状态。这种不良情绪,足以使体内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为各种疾病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与之相反,研究者发现,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豁达宽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对人具有仁爱之心,不仅可以驱逐烦恼,使人心情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除一切敌意,使人身心松弛,心宽而体胖。这种高尚的心理素质和宽松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兴奋,促进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酶、激素和某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整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抵抗各种不良刺激和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研究有力地说明着这样一条道理:讲求养生保健,只有“修形”与“保神”并进,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否则,两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将是蹩脚的养生,绝对收不到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