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健康、寿命(天年)及影响因素
一、健康
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苏格拉底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中国教育家张伯苓曾指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力,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全面。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8年WHO在庆祝成立40周年时宣称,对于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向。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均匀。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⑧牙齿清洁,无龋齿。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个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从中反映的是一个人目前的健康状态,一个过去不健康的人会因为学会珍惜生命、关爱身体从而变得健康;一个过去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忽视身体的感受而被病魔击中。健康是动态的,若想从不健康变得健康,并且长久地保持健康,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健康的促进,有人曾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但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健康的直接获得,所以人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的意识大大提高了。用一句最流行的话说就是“健商”提高了。
所谓健商,从卫生学的角度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论证了健康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关系,首次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健康新概念。高健商是完成人类高质量生命活动的保证。
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叫亚健康。一个“亚”字,说明身体状态已从“健康”的行列中退出来了,说明身体健康的天平已经向“不甚健康”发生了倾斜。“亚健康”的名称并不统一,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半健康状态、亚疾病状态、过劳死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是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次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既新鲜又普遍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称,从世界57亿人口的健康状况来看,约有6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一次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专家们推测,中国目前大约70%的人属于亚健康人群,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还有15%属于非健康人群。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宏博士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不至于死亡的,是可以避免的。”中新网2002年11月26日发布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绝不仅仅是老年人)都面临科学养生的命题。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标志着中国养生科学开始登堂亮相。“平衡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优美的环境”这四大养生诀窍正在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据《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报道,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普遍的误区,认为养生对象专指老年人。与会专家们特别提出:亚健康有可能正威胁着每个人。海南鹤者苑养生抗衰老康复中心主任刘灵教授郑重提醒人们:亚健康是个无形的杀手,要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否则“未老先衰,英年早逝”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正在逐步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以人为本。中国政府将不再把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将环境、资源、社会进步等包括进来。人文之光照亮振兴之路,以人为本促发展,GDP不再是一切的一切。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经历过2003年SARS事件的中国,对此已有异乎寻常的深刻认识。让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成为检验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深切地呼唤: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健康理念!
“生活得健康”,是当今中国人的一个深切的愿望。它意味着积极扬弃陈旧的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的变革。扑面而来的各种健康流行时尚,成为人们关注健康的某种反映。但是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更需要科学的引导。真正的健康,应该立足于科学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变革,成为一种科学文化的体现。“健康地生活”,将随着全面小康的逐步实现而由理想变为现实。立足于科学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变革,让健康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浸润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是我们健康行为的坚强依托。
二、亚健康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是第一种状态,患病是第二种状态,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无明显疾病,但已有各种程度不同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头痛、疲乏失眠、疲劳、血压不稳定等,女性则还会反映在经期不稳、痛经、不孕等方面。这种状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现代医学称之为“灰色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就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比正常人群更易发展为病态。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日益成为诱发疾病的“隐形杀手”。如果不及时调节,继续“积劳成疾”,就可能发展成为病态。
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还有1/3以上人群处于第三状态。这些人等,这些症状往往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在过去,人们认为亚健康状态在城市人群中表现突出,普遍被称之为文明病。比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个体心理方面往往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烦躁、焦虑等;在生理方面出现疲劳、乏力、气短、失眠、厌食、便秘、腰腿疼痛、心悸等。近来,生活富裕的人群中又出现“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低免疫力)等。其实,在广大农村亚健康状态也普遍存在,比如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疼痛、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等。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三是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四是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五是在人体生命周期中由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现,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查出结果,难以对疾病作出诊断。
因此,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环境污染、激烈竞争等许多与现代文明结伴而来的忧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来自社会和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养成吸烟酗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劳动、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等不良习惯,亚健康状态人群逐渐增多。
亚健康状态造成的原因
1.环境异常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洞扩大、沙尘暴袭击、强紫外线照射等环境恶变因素,易使阳气躁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易于形成阳热体质。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多通过人体所处的小环境才能发挥作用,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介入,人们生活在人工营造的恒定环境之中,如夏季里室外酷暑炎炎,室内冷气习习;冬季里户外冰雪凛冽,屋内暖气融融。温度的悬殊使人体腠理汗孔骤开骤闭,应闭藏时反而人为地排泄,应发散时却硬性闭阻,体内浊气易化为湿邪,日久则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失去其特定的内环境稳定性,形成湿胜体质,从而产生亚健康状态。
2.心理因素
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平静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而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医疗费用过高等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负性情绪,长期抑郁、低沉等。实验研究表明:长期的负性情绪如低沉、悲哀等,可明显的削弱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和DNA基因的修复功能,促使单癌基因转化,诱使肿瘤的发生,长期的高度紧张和心理压力又可促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长时间的血管痉挛,使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的发生越来越多。
3.营养失衡
人的生命活动与饮食结构密不可分。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很多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了许多“富贵病”,引起了人类体质的逐渐演化。天然的绿色食物日趋减少;农药、化肥、生长素的大量使用;利用人工栽培技术而反季节生长的瓜果、蔬菜不断增加;用添加剂饲养的鸡、鸭、鱼、虾等食物营养失衡,阴阳之性变异;冷饮日以为常,水湿不能输化,再加上平日以鱼鲜为佐,又常食肥甘内脏、鸡犬蛇类杂合之物,皆是酝酿湿热的条件。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也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成因。因此,必须均衡配膳,五味调和,戒除不良嗜好。若五味偏嗜,饮食失节,则脏气偏颇而致体质变异。
4.妄投温补
各种保健食品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温热、滋腻之品。即使是日常饮食,也以味厚发热的调味品炮制成药膳、药酒大肆进补,更有甚者不分冬夏日日服之。殊不知现代人已经摄入了过多的肥甘厚味,加之体力活动少,往往热量过剩,再妄投温补,无异于火上加油。补益之风的兴盛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群湿热内盛体质的形成。
5.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www.xing528.com)
时下之人,吃、睡都无规律,经常吸烟、饮酒还不算,过多的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夜生活过度,逆生物钟运作。生活条件优越,又缺少体力劳动等等,给许多疾病的发生埋下了伏因。“酒为百药之长”,适当饮酒可散风寒、通筋脉、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而酒又为熟谷之液,“气热而质湿”,过饮则生痰动火。大量饮酒多可造成倦怠脘闷、头目不爽、口干口黏、舌苔厚腻、不思饮食等湿热征象。吸烟也会给人身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烟为辛热之魁”,现代学者认为,香烟燥热,极易损伤肺阴;肺为水之源,肺气受损则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致使痰湿内生。可见,烟酒不良嗜好亦有助湿生热之弊,为湿热体质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我国已公布的,排在最前面的三大死亡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分析中看出,这三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传统养生理论强调整体观,即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温、热、凉、寒的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们应以天地变化为法则,按四时气候的变迁,适应阴阳升降的变化,以保全天真之气,据四时变化来调养自身的精神情志,求得人体五脏系统功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同步。也就是春天应舒畅,夏天当充实,秋天要安定,冬天宜收藏。这一理论对于防止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供了指导。
另外,不良生活习惯,常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之所以能伤人,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即是“亚健康”状态,正虚邪客,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即是防止“亚健康”状态的途径之一。
三、寿命与天年
寿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生存的年限,也可引申为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每个人的寿命一般是不同的,目前尚没有准确预测人的寿命的方法。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和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普遍的愿望。商代典籍《尚书·洪范》中明确提出了“五福”、“六极”之说。把“寿”列为第一福。把“凶短折”列为第一极。在《诗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寿”的论述。
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有任何意外因素使生命缩短的情况下,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这个期限就是“天年”。我国古代文献一般认为人类的天年限定在100~120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篇》有三次提到人寿为百岁:“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百岁,……形骸独居而终矣”。百岁,《礼记》谓之“期颐”。汉代王充认为“强弱夭寿,以百为数”;在俗语中也多以百年、百岁为人寿命的限度。老聃则提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限”,《尚书·洪范》中有:“寿,百二十岁也。”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母腹中即已注定。如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和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传统养生学在肯定存在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张景岳对《灵枢》中的“天年有定数”解释说:“所谓天定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人之所以能胜天,关键在于“养能合道”即养生有道。
现代医学认为:寿命具有种属的特殊性。每个种属有其一定的寿命期限,被遗传用目前尚未揭晓的方式调控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现:“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法国著名动物学家蒲丰(Buffon)提出了一种“寿命系数”,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为其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期为20~25年,则人类的最高寿命应在125~175岁之间。据美国学者海弗利克1961年的研究:人体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便停止了正规分裂,细胞死亡,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从这个界限来推算,人的寿命也该是120岁左右。德国H.Franke 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缘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另外,大多数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们性成熟期的8~10倍。而人类的性成熟期一般是14~15年,照此推算,人类的正常寿命可在112~150岁之间。
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虽与一般的调查资料相符,但从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根据有关记载,历史上长寿的不乏其人,梁唐时代扬州王远和活到126岁;唐代天竺高僧菩提流志活到156岁;清代康熙年间姚江人孙见龙活到159岁;根据1953年我国人口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活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3 384名,年龄最大为155岁,黑龙江的傅财125岁时尚可参加劳动。而且,近代的许多资料都说明: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向“天年”靠拢。例如欧洲在不同的年代的平均寿命是:古罗马29~30岁,文艺复兴35岁,18世纪36岁,19世纪40~45岁,1920年55岁,1935年60岁,1952年68.5岁。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报告》中说,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2岁,保持着世界第一长寿国的地位。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与摩纳哥女性平均寿命相同,均为85岁,并列世界第一;日本、瑞士、瑞典等国的男性平均寿命均为78岁,并列世界第一。此次调查从2003年开始,在参与调查的192个国家和地区中,安道尔和澳大利亚等13国的人口平均寿命超过80岁,但来自非洲的26个国家和亚洲的阿富汗人口平均寿命不足50岁,最短的国家是非洲的斯威士兰,只有35岁。调查还显示,婴幼儿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是日本,不满5岁婴幼儿的死亡率为0.4%。婴儿死亡率最高的是非洲国家塞拉利昂,达28.3%。婴儿死亡率超过20%的共有11个非洲国家和亚洲的阿富汗,超过10%的共有47个国家,其中包括伊拉克。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与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是紧密相连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人的实际寿命要比自然寿命短得多,原因主要是疾病所致的病理性衰亡,而真正能终其天年,无病而终的生理性衰亡还是很少。
四、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变老虽是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但也有其内、外原因,尤其取决于内因。正如恩格斯所说:“生命首先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祖国医学认为引起衰老的内因有:脾胃虚衰、肾气虚衰、其他脏腑虚衰、阴阳失调。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寿命与健康是多因多果的关系。近年来,经常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在不断预测人类的寿命极限:120、150……甚至有美国科学家预测本世纪末人类能活到200岁。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90岁以上为长寿,80岁叫高龄,65岁以上算老年。目前来看,我国人口的长寿比例是0.02%,而位于我国的两大世界长寿乡广西巴马和新疆和田,长寿比例分别为0.035%和0.067%。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迪特·普罗格教授指出:一般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
1.内因
基因研究逐渐明朗。长寿研究近百年来才开始科学化,近十年来,长寿研究逐步取得突破。德国科学家用15年的时间,调查了576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他们的父母死亡时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多9~10岁。因此,科学家们认为,长寿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目前,长寿研究已成为一个跨领域、发展迅速的研究科目。在欧洲科学家看来,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改变、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细胞氧化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了寿命的长短。当前,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寻找“长寿基因”。专家们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4号染色体。欧洲科学家认为,“4号染色体”上有长寿基因,如果能发明出刺激长寿基因的药物,就能减缓人类衰老的速度。在国内,科学家们也在做同样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对广西巴马的长寿老人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老人的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长寿遗传基因。计划用2~3年的时间找到这些基因,并且研究它们的具体生理功能。二是载脂蛋白E。这种基因分为2、3、4三种亚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迟发病年龄,降低发病率,促进寿命增长。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主要是载脂蛋白E2基因在对人的寿命起延长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载脂蛋白E3比较多,占到了80%~90%的比例,这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遗传标志。如何刺激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将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人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延长细胞寿命;有的研究则显示,给老化肌肉注入新基因能让人恢复青春活力。
(2)抑制“减寿基因”。在这一点上,人们最熟悉的要算自由基了。目前,国际上基本认定,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是导致人类寿命变短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要是多了,就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衰老”。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NADPH氧化酶,这种酶广泛存在于血管和血液细胞中,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在研究怎么能抑制这种酶的表达,从而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不过,这种酶也只是众多导致自由基产生的物质之一。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几万人的大型试验,发现只服用能够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就起不到延长寿命的作用。除了自由基,前面提到的载脂蛋白E的4型,会促使老年痴呆症的发作,减短寿命。如何抑制它也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外因
生活习惯的影响得到确认。内因很关键,外因也不可忽视。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四项内容非常重要:
一是饮食。欧洲的一篇研究报告说,少吃可以延缓衰老。德国海德堡素食研究会认为,素食者的寿命要长于没有饮食忌讳的人。杨泽教授在研究中也发现,巴马长寿老人每日人均摄入热量比国际长寿协会推荐的1 500卡还低,只有1 400卡。
二是心理。英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旅游度假能够延长人的寿命。比起那些从不旅游度假的人来说,每年外出度假的人在未来9年中死去的可能性要低21%。“精神作用对寿命的影响也很大”。黎健教授说,他在瑞士时,看到很多老人的独立性都特别强,有的还在大街上当义工,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对长寿无疑是有好处的。
三是生活习惯。人到30岁以后就应该注意保持生活规律,为以后的生活多积累一些能量。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熬夜、酗酒、过度运动等都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度。而身体可供消耗的就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在普罗格教授提供的德国长寿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中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在欧洲,70%~80%的人死于“生活方式病”———心脏病、脑卒中、高血压。德国富尔达大学健康学教授彼得·埃克斯特甚至认为懒人更长寿,理由是活跃的身体会产生更多“自由基”,加快衰老过程。
四是生存环境。在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有一些共同特点:性生活开始得晚、生育晚;多代同堂,不寂寞;膳食清淡,吃的都是完全天然、绿色的食物;住的都是土坯房,房子里也没有什么现代化装修材料。杨泽教授说: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很多身体不好的人都会变得健康。
先健康,再长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两个口号“给生命以时间,给时间以生命”。它的意思是,即使生命能够通过基因调控而无限延长,但仍要追求生命质量,要活得有意义。现代人虽然寿命上去了,但很多人过了四五十岁就与疾病为伍,真正健康的年龄,和古代人的平均年龄差不多,后面的生命完全靠现代医学技术维持。这样的长寿,能有多大意义?因此,长寿必须引入健康概念。一个思维清晰、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没有大病的高龄老人,才能称为真正的长寿者。这样的长寿,才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同时也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太多的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