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略思维方法:概念性思维入门

战略思维方法:概念性思维入门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思维方法的主角由形象思维方法变为概念性思维方法,根本原因仅仅在于,人类有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导致形象思维方法用于处理海量信息时出现障碍。对形象思维而言,知识就是记忆中的具体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

战略思维方法:概念性思维入门

第一节 初步认识概念性思维

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学派能达成的共识是:人类在思维方面明显区别于和优于其他动物,是人类在概念性思维方面快速长进以后开始的。

在此以前,在依靠感官感知现象,依靠头脑记忆现象,并通过头脑中出现多个形象的变换来认识世界和引导行为的阶段,即原始的形象思维阶段,人类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现代研究发现,语言、概念性思维、大脑结构进化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语言的最初出现、概念性思维能力的产生、人类脑容量开始加大,这些现象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们目前尚无法准确判断。但是,已有的人类史研究成果可以明确告诉我们的是,在后来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

早期的人们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人类拓展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感官每天所见所闻的感知形象的数量在急剧增长,人们的头脑每天需要记忆的感知形象的数量在急剧增长。我们虽然至今也说不清大脑感知形象、记忆形象、唤起记忆形象的精确机理,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的是,感知形象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给大脑感知、记忆、唤起记忆的过程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困难。需要看清但实在无法看清的场景在日益增多,需要听清但实在无法听清的声音在日益增多,需要记清但实在无法记清的场景、声音在日益增多。人们用形象思维所发现的知识,即各种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的规律,出现错误的概率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当需要感知和记忆的形象数量庞大、精确度要求很高时,形象思维方法就远远不足以应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了。人类需要新的思维方法。这种被期盼的新思维方法就是概念性思维方法。

这里先打断一下读者的思路。在进一步展开对即将登场的新思维方法的描述之前,为消除一种误解,现在就必须突出申明一点:我们说形象思维方法远远不足以应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了,并不能简单认为形象思维方法就是一种落后的思维方法。恰恰相反,从思维机理的角度看,形象思维方法原本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思维方法,例如现代社会最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仿生技术等,都可以说是以形象思维机理为基础的精细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思维方法的主角由形象思维方法变为概念性思维方法,根本原因仅仅在于,人类有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导致形象思维方法用于处理海量信息时出现障碍。试想一下,如果事物的形象不管多大量,不管有多么细微的差别,不管多么瞬息万变,都能被感知和记忆下来,形象思维方法的地位又会是怎样?在第二章第五节我们已经谈到,由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突破了感知和记忆瓶颈,在自然科学领域,“死灰复燃”的形象思维方法的机理又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信息量日渐增大而感知和记忆能力尚没有重大突破的时代。面对那个感知和记忆的难题,人们唯一的出路是用我们的思维对海量信息做有规则的简化处理。我们的大脑对感官可以触及的现象不再照单全收,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地感知和记忆。其实,从某种角度讲,以前进行形象思维时,没有看清,没有听清,没有记准,也可以视为对众多信息的简化处理,那也是在选择感知和记忆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和无规则的简化处理。比起无意识和无规则的简化来,概念性思维方法的有意识和有规则的简化能减少简化带来的误差,还能有意识地做简化带来的误差的后续弥补工作。例如,如果我们非常清楚简化将带来什么样的误差,那么通过比对预期误差和人们对误差的容忍程度,我们就能反向确定不同环境下用概念性思维方法进行简化处理的程度,即“抽象的程度”。

从接受信息的角度看,与形象思维方法相比,概念性思维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有意识和有规则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的方法。

我们现在举例说明概念性思维方法的一般机理。

假设一个人喂养100头牲畜,我们现在用语言概念可以知道那一群牲畜包括马、牛、羊、鹿、驴、猪六个种类,每个种类又有诸如颜色、大小、性别等方面的区别。严格讲,不仅每一类牲畜的喂养知识是不同的,就连同一类中每一头牲畜的喂养知识都是不同的。如果要追求最好的喂养效果,那个喂养者就应该准确地总结出分别喂养一个一个牲畜的知识,完全实行个性化喂养。假设他需要用形象思维方法为每一头牲畜观察、总结出一条喂养知识,共计100条喂养知识。第一条知识是关于一匹大个头的、黑颜色的母马的吃喝拉撒的规律;第二条知识是关于一头小个头的、黄颜色的公牛的吃喝拉撒的规律,如此类推,他找到了针对每一头具体牲畜的喂养知识。这都是他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而得到的知识,即通过形象思维而得到的知识。

按道理说,严格按这100条具体知识去喂养,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比起没有知识引导的随便放养,应该产生更好的喂养效果。但很快就出问题了:

问题之一是由于需要密切观察的现象过多,他当初观察时顾此失彼,有的是准确观察而得到的知识,有的则是没有看清楚而得到的模模糊糊的知识。注意,不要忘了我们是假设他在用形象思维方法总结喂养知识。对一个能够进行概念性思维的现代人而言,即使什么现象都不看,只要记住了比如“路程=速度×时间”,他也是准确掌握了一条知识。形象思维则不同,感知的形象就是知识的单元,知识就是具体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如果连具体场景及其变化都没有看清,何来准确的知识?看见和看清形象对形象思维尤其重要。

问题之二是他费尽力气感知和记忆的形象知识很快在记忆中混淆和模糊了,比如,观察到的喂养大个头的、黑颜色的母马的知识被误记成喂养小个头的黄颜色的公牛的知识,什么时辰喂母猪以及喂什么饲料记不清了,等等。对形象思维而言,知识就是记忆中的具体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忆中的具体形象模糊了,或者记忆中的具体形象的先后顺序混淆了,知识就没有了。(www.xing528.com)

问题之三是如此细致的区别观察、区别记忆、区别喂养,对他而言成本和代价太高,超出了他的时间和体力的承受极限,比如,到了喂养时间却沉睡不醒,诸如此类的错误和漏洞随处可见。

我们上面的假想案例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有许多研究者做过实验,长期在原始森林生活的部落人,五官的感知能力和头脑的记忆能力让都市人惊叹,但是一旦把他们带到繁华都市,就都不可思议地出现了思维障碍甚至生理异常。根本原因就在于都市里快速变化的场景比森林里多上千倍上万倍,超出了他进行形象思维的极限。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那个喂养者的糟糕的喂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本想按照尽可能精确的知识、按照尽可能精确的规律来喂养,但实际结果甚至可能比毫无知识、毫无规律的放养更差。

的确,由错误知识引导的人类行为,或者由模糊不清的知识引导的人类行为,所带来的灾难往往比没有知识还严重。知识减少了人们行为时的犹疑,错误知识也减少了人们犯错误时的犹疑。

好在这个人后来学聪明了,他决定做简化处理了,不再苛求自己一刻不停地观察每一头牲畜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不再苛求自己为每一头牲畜都总结出独特的喂养知识。他把全部牲畜分成马、牛、羊、鹿、驴、猪六类,只观察和总结六条知识而不是一百条知识,包括样子像马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牛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羊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鹿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驴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样子像猪的牲畜怎样吃喝拉撒的共同性知识。

具体如何做呢?他决定忽略各种颜色、各种大小、各种性别的像马一样的牲畜在吃喝拉撒上的细微区别,只认真记忆所有像马一样的牲畜的共同性的知识,例如,不管每匹马什么时辰拉和撒,一律太阳落山时清除粪便,就足以保证马不会因为卫生差而生病;不管每匹马什么时辰饥渴,一律一天喂四次料,一天喂三次水,白天多喂,晚间少喂,等等。于是他就总结出了“喂养马匹的知识”。当然,与当初的“喂养某一匹马的知识”相比,这是比较粗略的知识。忽略的差别越多,简化程度就越高,知识也就越粗略。

依此类推,他也分别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忆了牛、羊、鹿、驴、猪的吃喝拉撒的规律。

他按照这样总结出来的知识进行喂养,肯定不是最好的喂养,因为他忽略了许多吃喝拉撒的个性化规律;但是可以预期,这样喂养一定比没有任何知识的放养要好,也一定比那种知识多而不准的喂养要好。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自我感觉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了,他就有可能开始总结更细致一些的知识。例如,他上面假设各种颜色、各种大小、各种性别的像马的牲畜,吃喝拉撒的规律都一样,现在则决定不再忽略那么多的细微差别了。我们看他如何做简化处理,从而总结更多更精确的喂养知识。

他开始观察和记忆每一匹马的独特的吃喝拉撒的规律。很快他发现,与以前一样,因为时间有限、观察能力有限、记忆力有限,无法给每一匹马都总结出具体的吃喝拉撒的规律,他又要开始忽略差别了,忽略不同的马的吃喝规律的众多细小区别,但是这一次忽略的程度与前一次有所不同。他不再忽略马匹个头大小这个因素,而分别专注于几匹个头大的马的共同的吃喝拉撒的规律,和几匹个头小的马的共同的吃喝拉撒的规律。例如大马一天喂四次,草料就行,小马一天喂四次,但必须两次草料两次精料,等等。

上一次总结的是他喂养所有马的共同性知识,这一次总结的分别是大马的共同性知识和小马的共同性知识。忽略的少了,简化程度低了,知识的精确度就提高了,当然,知识的量以及观察和记忆知识的成本也相应提高了。

人们的思维对海量信息做有规则的简化处理的具体过程,我们用现代语言概念轻而易举地就描述完了,看上去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这远远不是人类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概念性思维的实际进化过程,它只是帮助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理解思维进化的必要性和思维进化的目标。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从形象思维开始向概念性思维进化时是没有语言的,如果没有语言概念的辅助,人们很难记忆所谓的“共同性知识”。人脑最善于记忆的是真实的具体形象,其次是代表“共同性知识”的语言概念。“共同性知识”忽略了许多东西,已经不再是真实的具体形象,如果不给“共同性知识”配一个具体的符号——语言,它几乎不会成为人脑记忆的对象。例如,我们会记住一匹具体的马的形象,我们也会记住“马”这个文字概念,但我们记不住没有符号标记的“马的共同性”。我们不能把记忆中模模糊糊的马的形象与“马的共同性”混为一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本节开头就说:语言、概念性思维、大脑结构进化是相互促进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通过上面的描述发现了概念性思维的部分特征:形象思维试图感知和记忆全部相关的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忽略这些事物的许多具体差别,用这些事物的共同性来代表这些事物,从而简化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当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用人们发明的特定语言符号来标明时,这个共同性就是我们马上要展开讲解的概念性思维的“概念”。因此,形象思维是用一个感知形象代表一个具体事物,概念性思维则是用一个“概念”代表一群事物,从而达到简化信息的目的。例如,形象思维是用一个白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白马,用一个小黄马的感知形象代表那一匹特定的小黄马;概念性思维则能用“马”这样一个概念代表所有的马。那个喂养者对喂养100头牲畜的知识所进行的有规则的简化处理过程,一定也是马、牛、羊、鹿、驴、猪这些语言概念逐步产生的奇妙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