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管理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明确管理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重要理论及经典观点;记住科学管理百年来在管理史上有突出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理论家及他们的贡献。
第一节 管理概述
管理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科学管理,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变革、创新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让人们认识它的本质和巨大作用的。在世界趋向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发展的今天,管理已成为公司、政府、学校及各项事业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世界著名500强跨国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主要原因是具有远见卓识管理才能的领导者,对公司实施有效的管理,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个经营管理的奇迹。人们对IBM、美国通用电气、福特公司、日本松下集团、丰田公司等的成功无不感慨,对其领导人沃森、韦尔奇、福特、松下幸之助在管理方面的雄才伟略赞叹不已,但真正学会管理、用好管理,可不是“学得一书,万事俱备”。有效的管理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且认真执行的科学活动系统,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灵活的、动态的、变化的、实践性很强、人性化很强、理念理性很强的软性技能。
一、什么是管理
人们对“管理”(Management)一词似乎很熟悉,也很理解和认同。但是真正说明什么是管理,却又是那样茫然。怎样表达管理的定义?据有人考证,仅管理大师们所下的定义就有上百种。如: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2.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4.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亨利·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
5.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6.美国学者丹尼尔·A.雷恩认为:“管理就是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7.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management)这个词是很难理解的。它表明一种职能,但同时又指承担职能的人。它表明一种社会地位和阶层,但同时也指一门学科和一种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客观的职能,并以取得成效的责任为基础。——管理是机构的一种特殊器官,不论这种机构是工商企业,或是大学、医院、军队或是政府机关。如果各种机构要发挥作用,管理就必须有效。”
中国的管理专家及学者们在编著《管理学》教材和研究时,也从各自对管理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很多管理的定义。如:在杨文士和张雁主编的教材中,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在周三多、陈传明主编的教材中,管理被解释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在芮明杰主编的《管理学》中,管理被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这些定义,文字表达有些不同,但从这些管理的定义中可以领会,在20世纪时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常常被狭义地定义为与企业活动有关。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是给管理帮倒忙。管理的应用远远超越商业世界。“管理是包罗万象的……不论你是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工厂、哈佛大学的教室还是香港的交易大厦里,只要你说:‘管理就是……’这都会引发探询的沉默和激起讨论的涟漪。……管理一直承受着糟糕的压力。管理的吸引力和困难在于,管理有着多重角度。要明确说出管理是什么,就像要用钉子把Jell-O(一种果冻)钉起来一样困难。管理是市场营销,是战略,是对人的激励,是预算,是组织目标和承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高度人性化的,现在又是全球化的职业。”[1]
可见,无论怎样给管理下定义,可能都会妨碍人们正确地、全面地理解管理。所以,在理解什么是管理的问题上,不能仅从定义出发,而应从管理在实际中广泛的、普遍的应用,以及不同时代赋予管理的不同使命出发,通过学习、分析管理的任务、特点、内容、方式方法及一系列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进行理解,才可能进一步把握管理真正的内涵。
二、管理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管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明确一下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是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这个组织可以是生产产品,提供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的营利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学校、军队等非营利组织。但无论怎样性质的组织,其共同的特点就是:①组织的成员有相近的目标和愿望。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工作,才能实现靠个人力量不能达到的预期目标。③组织成员的分工具有不同的层次、权力、职责、地位、作用。④组织可长期存在,并可发育成一种系统性的结构,但组织中的成员构成却是动态的,它会根据组织发展的要求、个人的愿望及人事间的调动,形成流动状态。管理活动,往往体现的就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组织中的人和事。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活动在组织中进行,但并不是所有在组织中的人都从事管理活动。因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权力不同、责任不同、能力不同,在组织中的人便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决策者和操作者或执行者。管理者,简单说,是指挥别人工作的人;操作者,则是被别人指挥的人,二者不可缺一。但作为管理者,也并不是只指挥别人,可能也被别人指挥,原因是,管理者分为不同的层次,即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如图1-1所示。
图1-1 管理者层次
三个层次的管理者其职责、职权及在管理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
高层的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首席执行官(CEO),负责组织的全面领导,承担着组织战略决策的职责,具有组织人、财、物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权,及组织长期经营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设计权,他可为组织运行制定各种政策,并引导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高层管理者对一个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领导能力及综合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用韦尔奇的观点来说,高层管理者更适宜称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详细内容见第二章)
中层管理者,传统意义上是一个战术管理者,是在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一个桥梁,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意图,是通过中层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活动传达给组织基层管理者及成员来实现的。因此,优秀的高层领导者非常注重中层管理者的选择,因为这一层次的管理者是组织的管理活动得以有效运行的中流砥柱。
基层管理者,也可称为运作管理者,或执行管理者,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落实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与监督组织的成员如何按照上层管理者制定的具体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工作,使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
尽管各层次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责,但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财、物、信息。在21世纪,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管理更强调的是管好人,即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好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育人才,协调人际关系上。
(四)大量的管理活动都是常规的管理
常规的管理可通过明确的政策、规则、制度、秩序、程序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有效管理。正确的管理政策、制度、程序、标准和原则,不仅可为组织建立良好、有序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形成健康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使管理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非常规的管理上。有效的管理者往往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将无序的工作不断转化为有序的常规管理工作的过程。常规管理是管理的基本活动,也是科学管理的基础。许多的管理学教科书中,没有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管理学的授课内容中,他们忽略的其实正是科学管理应强调的基本内容: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管理,是无法统一意志,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只有不断将不规范的工作内容与行为规范化,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可能不断推动管理的创新与进步。
(五)企业的制度、规则、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体现组织内在的企业文化
管理者或领导者对组织和组织中的成员施加管理影响力的活动过程,其实是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管理机制是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及其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构成,它具有刚性,它脱胎于企业文化,同时又是构建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靠企业文化来推动和润滑使其运转。世界级企业的成功,无不在于他们英明的领导者从企业的开创时起,就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当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只精通业务,而不懂得如何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不适合做管理者。21世纪的管理,核心的内容就是营造广泛的兼容性企业文化,这应是新时代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培育的管理核心思想和技能。
(六)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种职能对组织进行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前,管理活动注重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等职能理论在管理中备受推崇。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对职能化管理颇有微词,认为按照职能实施的管理,界限过于分明,职责限制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主动承担的责任,这便为官僚主义的产生和推卸责任创造了条件。通用电气公司(GE)前CEO杰克·韦尔奇对此特别反感,一上台,首先致力于改革的就是职能化的官僚组织结构。但这并不是说管理的职能就此作废。谁也不可否认,社会分工与协作带来的效率仍然是最好的。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工作多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不采用合理的分工与协作的方式进行工作与管理,是难以提高效率的。因此,学习科学地运用职能管理,并将职能看做是管理的系统程序,有效地发扬团队精神,做好管理中的每一件事,是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重要管理技能之一。细节也决定企业管理的成功与失败。
(七)管理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管理是为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有效的管理。传统的管理目标一般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获取经济绩效是管理的终极目标。——管理如果不能产出经济效果来,就是失败。如果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供应消费者想要的货物与服务,就是失败。”[2]但在管理上卓有成效的一些大公司则认为:利润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公司对社会做出多少贡献的标志,而且也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利润不是公司管理的根本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管理的根本目的各公司、各企业可能不同,但良好的目的会长年指导和激励组织长盛不衰。如摩托罗拉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和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迪斯尼的根本目的是“带给千百万人快乐”。没有明确目的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许多失败的经营管理案例足以证明,盲目的管理可能比没有科学的管理更糟糕。因此,为了组织整体和个人的利益,制定出组织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发展目标或共同愿景,不仅是有效的,是科学管理所必需的,而且是激励员工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现代管理中,组织目标的制定融入了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体现着企业的文化。
(八)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就管理的科学性而言,是指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需要利用管理的原则、程序、制度、标准、规则、规范统一人们的思想行为。管理的要求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尽管时代的变革要求管理的观念、方法必须随之变革,管理的程序、原则、制度、标准的内容也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管理的理论、原则、制度、标准、规则作为有效的、科学的管理要素必不可少。世界著名的成功企业管理经验已证明,坚持按正确的管理理论、原则、程序、制度、标准实施管理的企业,才能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科学体系。就管理的艺术性而言,是指管理不是在孤立的、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下进行的,而是在一个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中进行的,任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管理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要使各种管理行为达到预想的效果,作为管理者及其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必须因人、因事、因环境、因条件的变化而变换。管理是不存在唯一最佳方式的。正确的管理方式完全视实际情况而定。有效的管理取决于管理者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管理的使命
如果说20世纪初期,人们刚刚认识管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管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那么,100年后回顾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领会到,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赋予管理的使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20世纪初至30年代,人类社会赋予管理的使命,主要是解决工作效率问题
泰罗、福特、吉尔布雷斯夫妇自觉地投身到这具有时代挑战性管理活动的实践中,他们的管理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为人类社会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泰罗是一个发明家、运动健将,更是一个解决管理问题的实践家。他对工作的规则和效率有着特别的爱好。当他注意到,工人因监工不了解一项工作应该持续多长而磨洋工,便产生了利用秒表,详细测量工作中每一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想法,并认为这可能会建立起唯一提高效率的方法。泰罗将这一想法立即付诸实施,开始了他著名的搬铁块和铁锨试验,反复进行动作研究,由此引发了科学管理的革命。这不仅意味着管理者可准确地计算出工人在多长时间内生产出多少产品,依据准确的生产数据可靠地计算工人工资和报酬,而且管理者可通过标准,管理、培训一流的工人,提高劳动效率,生产大量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泰罗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提供了制定实际工作标准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奠定了建立科学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并在1911年发表了他划时代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创了人类社会科学管理历史。
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的研究和效率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福特在努力实现他的“让大众都能坐上汽车”的理念推动下,创造的世界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将泰罗和吉尔布雷斯夫妇研究的精确动作和严谨的工作秩序与合理的分工、工作标准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他的生产线上,创造了有史以来的工作效率奇迹。
(二)20世纪30年代,人类社会赋予管理的主要使命有两个:解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或管理的核心问题;解决管理的组织问题
关于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泰罗时代将人看做“经济人”,并将工人视做机器的一部分,忽视了人的作用。卓别林利用艺术手法,在《摩登时代》影片中夸张地表现了泰罗时期管理对工人身心摧残的负面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通过在霍桑工厂所做的实验,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的思想,由此引发了管理重心的大转移,即由过去只重视效率不重视人,逐步转到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此后的年代中,管理的重心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人的积极性的激励、人的道德伦理、人的价值观、人的理念、如何培养人的团队精神等来进行。而今,人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力资源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管理的这一使命成为20世纪后半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旋律。
在管理的组织问题上,法约尔、韦伯、斯隆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韦尔奇的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实践推动着管理组织的变革,使组织结构由机械化的、等级化的职能结构向多功能化、有机化的团队式结构变革。
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与泰罗都是同时代人。当泰罗在美国致力于科学管理的研究时,法约尔也通过从事德卡斯维尔公司总裁的管理实践工作,发现管理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可定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管理可遵循一般基本原则(提出了14项管理原则)来运行。为确保这些管理原则得到有效的实施,管理者需要建立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五项基本职能。作为管理者,可能并不要求了解某种药品的配方知识,但却需要掌握管理的技能,而这些管理技能应该是可教授的,并可得到普遍的应用。法约尔的理论不仅为管理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组织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立划定了界限,使工厂(组织)的管理工作也走向了专业化、专门化、职能化,从而提高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
韦伯对组织的理论和实践也进行了研究。韦伯认为,在新兴的工业化社会里,组织遵循等级制度原则而建立,其根本形式就是官僚体制,即低层级受到高层级的监督和控制。官僚体制是对人类实现必要的控制所需采用的最理性的方法。与其他形式相比,官僚体制不论在精确程度、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更胜一筹。组织管理采用官僚体制才能保证获得最大效率。韦伯所说的官僚体制的特点是:层级制度、非人格性、执行既定的规则、工作成绩决定升迁、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效率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职能制的官僚体制管理组织模式难以管理一个大型的企业王国。1918年,斯隆接任了通用汽车公司部件生产的副总裁,他开始思考管理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组织问题。他创造了高度职业化、不带感情色彩的聪明经理阶层,自己成为第一位伟大的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核心就是依据大量信息制定决策。同时他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事业部。事业部是一种将分权与协调、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帮助企业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得到发展,突破职能组织的限制,使分权管理成为管理大型组织的一种趋势。195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运用的是这一管理模式,到了197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80%。但是,到了70年代后,事业部制也显现出它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社会对管理组织又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通用电气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所创团队式的“无界限管理”向官僚体制的职能组织结构发起了进攻。机械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被有机化组织结构所替代。
(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类社会赋予管理的主要使命则是解决质量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战事的需要,引发了人类对质量问题的关注。战争结束后,产品质量的优劣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日本在“以质量求生存”的战略指引下,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运动。这一运动的兴起,迅速改变着日本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日本的产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摘取了世界一流的顶级桂冠。国际企业管理学界刮起了“日本管理”风潮。对日本质量管理方式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世界对质量管理问题的关注。一时间,质量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已成为无国界的共同管理理念。质量管理运动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观念,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1987年出台的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成为世界第一个普及范围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管理标准。
(四)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与知识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人为本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资源,管理呈现人性化、柔性化、软件化、虚拟化、无形化、复杂化、集群化、综合化等特点,使得职能管理组织正向着矩阵化、网络化、虚拟化、精益化变革,学习型组织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管理模式。管理将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组织将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管理?可能还需不断地去探讨。但人际间的合作、宽容、谅解、包容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道德、伦理、信念、价值观、核心理念、责任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更深层次的、植根于企业、团队中长期所形成的文化管理和培育,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变革,已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讨的主流。此外,面对全球化激烈的竞争,公司怎样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与管理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也是21世纪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世界一些基业常青的著名成功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IBM、摩托罗拉、麦当劳、可口可乐,日本的丰田公司、松下集团,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海尔等在企业文化的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结合中,创造了独特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可为各界组织的管理所借鉴。
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20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尽管这是不可低估的成就,但这不再是下个世纪最大的挑战了。下个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3]
从以上20世纪的管理使命回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效率问题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而组织结构的变革始终伴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
四、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管理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现象
从上面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管理使命的影响中可看到,科学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各国、各企业的管理因社会的文化环境不同,会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的管理特色。
(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副总裁及管理合伙人布鲁斯·A.帕斯特纳克在为《管理百年》所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那些试图掌握管理规律的人会发现,他们面临着多么大的困难。正如克雷纳所说的:“50岁的律师完全可以坐下来沉迷于他们所拥有的基础知识,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更新只是偶尔发生的事件。但是管理者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奢侈。50岁的管理者也可以回顾过去、沉迷于过去的指示。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将失去工作。管理需要变革和持续的改进。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逃避这样的变革。知识更新是永远不变的要求。”[4]
(三)管理具有广泛性、普遍性
大到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宏观管理,小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21世纪的今天,对组织中细节的管理、执行过程的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管理同样重要。
(四)管理是领导者经营一个组织的过程
管理一般是领导者对一个组织(某公司、某企业、某集团)施加影响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但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关系一个组织的存亡,甚至可能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波拉斯和柯林斯在他们的《基业常青》中总结道:“拥有韦尔奇这样的CEO是激动人心的事。在整个世纪里都拥有来自企业内部的、达到韦尔奇水准的CEO,这是GE之所以是一家有远见的公司的关键原因。”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企业家)多数是将自己的一生倾注在组织的管理中。
(五)管理是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变,管理也必然要随之变革与创新。不创新的组织是短命的组织,不创新的管理是不可能被社会认可的。管理是一种受观念驱动的活动,“它总是挑战那些试图将它引入角落、使它固定下来的理论家,但它总是能从这些理论家手里逃脱。”[5]管理的本质之一就是变革与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不断学习。当今时代,如果企业想生存下来并繁荣昌盛,就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
第二节 管理学概述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足够的实践过程,或对客观事物足够的认识,难以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但实践也必须要有理论作指导,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活动,永远是盲目的行为。人类管理活动伴随人类几千年,有些管理的实践活动成果可名垂千古,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但在20世纪前,没有哪一个管理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与发展产生如现在这样的巨大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系统的、高瞻远瞩的启迪。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的诞生。此后的一个世纪,人类对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研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的管理理论、思想、观念及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出现了管理理论丛林的现象。但人们仍感到,现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仍然落后于管理实践的发展。学习、研究、发展管理学,以指导现实的管理活动,仍是摆在有志研究管理科学规律的理论家和实践家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一般性的描述是:研究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建立是基于“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可定义,可通过教育获得管理的技能,并能得到普遍的应用”这样的前提。它的作用在于其来源于管理实践,又可指导于管理实践。管理科学理论的出现,表明了人类在管理世界中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发展。
在教育学科体系中有个习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性。因此,人们对管理学研究对象也进行了多种规定性的描述。如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6]小詹姆斯·H.唐纳利则认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虽然也是相当广泛存在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我们将就有限的资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开我们的讨论。”[7]中国复旦大学著名管理学家芮明杰在他主编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中认为:“管理学科已被规定为这么一门学科: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8]
上述对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描述可以说都是权威人士的见解,无可非议。但是,在刚刚开始的21世纪初期,我们面对的却是如潮水一样涌来的大量管理著作、管理教材、管理经验、管理百年历史的总结、企业家管理成功的经验,及大量已在实践中被采用的、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管理心理学、柔性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如果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上述的范畴,是否局限性太强?因此,我们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如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与管理活动相关的观念、理念、文化、过程、组织结构、方式方法、模式、经验及理论等。其研究目的,是与管理的目的相一致,即通过总结前人的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能,提高人们对管理的理性认识,以实现有效地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是引导人们如何把事情办好的学问。
二、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分类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对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就具有了广泛性,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它称为管理理论丛林。其所以称为丛林,是因为管理活动的广泛性,使管理学家及企业家通过对各种管理活动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开创性地总结、归纳、整理,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不同观点、不同方式方法的管理理论,由此形成了庞大的、较杂乱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尽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庞杂,但近百年来,对管理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所出的图书成果,按其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
(一)著作类
管理的科学性是从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来体现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发表,揭示了人类的管理活动从自由走向必然的科学历史。此后的100年来,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对管理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层出不穷的专著为人类的管理活动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系统管理思想和著名的管理理论。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法约尔著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马克斯·韦伯著的《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1924年)、梅奥著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巴纳德著的《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年)、赫兹伯格所著的《激励因素》(1959年)、西蒙著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年)、德鲁克著的《管理的实践》(1954年)和《有效的管理者》(1966年)、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实质》(1973年)、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年)、梅雷迪思·贝尔宾的著作《团队管理》(1984年)、埃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1985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1992年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这些管理著作,不仅具有管理在每一时代的思想特点,同时它们也构造了管理理论的系统体系,每一本著作的系统管理思想都是对整体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补充。
(二)教科书类
法约尔在管理的实践中认识到,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并提出管理是可教授的观点。由此为管理学的概念和实践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他退休后也从事管理的执教活动,推动了《管理学》科教类教材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高校管理学科和管理专业的设立。目前,国内外管理学教材繁多,如国外较著名的管理教科书有: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的《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的《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合著的《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国内的管理学教材的种类更多,几乎每所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大学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学教科书。但多数的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法约尔倡导的管理职能设计教材的理论体系。这本书也属此类。不过我们极力在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企图在组织的管理流程与职能管理的统一性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三)管理经验总结和案例类
在管理学教学中,哈佛大学独树一帜,创造性地运用企业管理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工商管理英才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技能培训。这不仅使管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项专门进行案例收集的工作,同时促进了一些学者开始用审视的目光,对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与挖掘在企业管理成功和失败背后的真谛,寻求其规律,并运用精湛的妙笔和敏捷的洞察力对优秀的企业管理进行了科学地总结,为人们探求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卓越的贡献。这类书籍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职员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这本书被称为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此外就是由詹姆斯·C.克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合著的《基业常青》(中信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是继《追求卓越》一书后最引人注目的企业管理力作。该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经管类畅销书榜,并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在这些书中,作者对各经营管理成功的经验进行的总结与理论观点的阐述很值得管理的学习者们借鉴。
(四)成功管理者管理经验纪实类
当巴纳德在他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管理可视为一个职业,斯隆成为世界第一位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后,职业经理人——总裁、首席执行官(CEO)就以一种职业精神从事着“理性制定决策”的管理活动。巴纳德认为:“企业总裁不应是简单地满足短期目标的独裁者,而是组织价值和组织目标的培育者。”[9]巴纳德的思想及斯隆在管理上的贡献,使人们对职业经理人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当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杰克·韦尔奇被称为“全球第一CEO”后,人们认识到:“世界顶级CEO是改变世界的人,他们改变了世界商业的运营模式,影响着每一位经理人的管理思维,甚至我们现在以至未来的生活。”[10]对成功的CEO的管理经验介绍的书籍也成为了管理学理论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是一枝绚丽的奇葩。这包括:CEO排行榜编辑室编著的《世界CEO排行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闫寒编译的《跟杰克·韦尔奇学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等。
(五)世界著名企业成功发展传记类
科学管理创建了百年,但有些成功的企业发展的历史却有上百年。也许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是盲目的、目标是模糊不清的,发展中也是几起几浮的,但在发展中对科学管理的认识逐步在加强,独特的管理风格、管理经验、企业文化不断在形成,由此成为世界最优秀的、著名的管理成功企业。它们的成功可能最初得益于某个优秀的创业者,但基业永续的著名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应是植根于企业中长期形成的、与其他企业相区别的核心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或统称为企业文化。追溯成功企业的创业史及发展史,不仅可进行案例式的管理经验宣传,这是管理理论学习中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学习方式,同时也为管理史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目前这笔财富的数量不断在增大,包括美国的IB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可口可乐、迪斯尼公司、沃尔玛等;日本的丰田集团、松下电器集团等;中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这些公司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都有传记类的书籍出版,例如,[美]达夫·尤里奇、史蒂夫·克尔、罗恩·阿什肯纳斯合著的《通用电气“群策群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美]杰弗里·莱克著的《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六)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原则、技能、操作、指导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的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即在重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战略性管理的同时,也更注重了管理的原则、执行力、细节、技能的研究。这种倾向,给人以返璞归真、脚踏实地、简单明了的感觉和管理更应注重实效、执行的顿悟。这些书籍多是许多管理者的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在管理活动中反复思考与验证所得出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巧,这些书有的深受管理者和更多想学习管理的人的关注。这包括:[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美]戴夫·马库姆、史蒂夫·史密斯、马汗·哈尔萨合著的《高效经理人的8个思维原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美]杰克·韦尔奇著的《给管理者的忠告——你在管理上最可能犯的103个错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乔治·戴维森著的《最伟大的管理思想——管理的66条黄金法则》《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出版》、[英]佛朗西斯·凯·海伦·吉纳与尼古拉·史蒂文斯合著的《管理越简单越好》(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出版)、吕函编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三、管理学理论中的流派及思想
从上述的管理学理论著作分类可看到,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人才辈出,创新迭起。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教授发表了《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1980年又再次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论文,认为管理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一种“管理理论丛林”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与自然界中的植物生态结构相类似,看起来很混乱,但却为新的物种产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同时也使自然界的结构在新物种的不断产生中发生着变化,并飞速发展。将这种丛林现象进行一下归纳整理,管理理论按其分析的侧重点,孔茨与他的弟子们将其主要分为十几大流派,且认为每一流派都对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这十几大流派中较典型的是:(www.xing528.com)
(一)管理过程学派
这一学派的观点注重管理的过程研究,创始人可说是法约尔。法约尔将管理看做是一个计划、组织、智慧、协调、控制的程序或系统,并通过管理的14条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法约尔认为:“为了使大企业中的任何一个物质机构或人的组织能够得到改进,在实际行动中应把以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都应不断进行这种行动。”[11]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可减少目标的数目。目的是用同样的努力却生产得更多更好。
2.权力与责任:权力,就是指挥别人和要求别人服从的支配力。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值得尊敬。一个出色的领导人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3.纪律:实质上就是和企业同其下属人员之间的协定相一致的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及尊重的表示。为使企业顺利发展,纪律是绝对必要的,没有纪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兴旺繁荣。
4.统一指挥: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人们经受不住双重指挥。
5.统一领导: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这是统一行动、协调力量和一致努力的必要条件。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一个企业里,个人或一些人的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国家的利益应高于一个公民或一些公民的利益。
7.人员的报酬:人员的报酬是其服务的价格,应该合理,并尽量使企业同其所属人员都满意。工人:即操作者。对工人的管理主要是采用合理的付酬方式,减少冲突,加强监督。奖金:为使工人关心企业的顺利发展,企业有时应发放一定的额外报酬。分红:让工人参加分红的想法很诱人,可协调劳资的关系。
8.集中:像劳动分工一样,集中是一种必然规律的现象,实行集中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用所有人员的才能,找到提供最高效率的方法,这就是集中与分散所要解决的问题。
9.等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底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等级路线也是情报(信息)沟通路线,这是保障需要和指挥的路线,但不是最迅速的途径。有许多事情,其成功就在于执行得快。因此应把指挥路线与保持行动迅速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等级天桥”。
10.秩序:即“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他的位置上”。完善的秩序要求“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使每个人都在他能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任职。
11.公平:就是由善意与公道产生的。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该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平等的愿望,并给予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以鼓励人员能全心全意和无限忠诚地执行他的职责。但同时又不能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整体利益。
12.人员的稳定:为做好工作,使一个人的岗位相对稳定,有利于工作的完成。一般来说,繁荣的企业领导人员是相对稳定的。
13.首创精神:一个能发挥下属人员首创精神的领导要比一个不能这样做的领导高明得多。
14.人员的团结: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的力量。所以应该尽力做到团结。
可见,法约尔对管理的过程十分重视,同时从管理的14条原则中可看到法约尔的伟大,在20世纪初所提出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的观点有惊人相似之处。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孔茨成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并将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控制程序称为管理职能,形成管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为学院派编写管理学教材所认可,一直延续至今。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雨果·芒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心理学家;梅奥——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创始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创始人;麦格雷戈——XY理论创始人。他们从实验和心理学研究出发,认识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对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人不应假设为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是需要被尊重、被关心的,他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积极性的影响。研究管理必须注重人的需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个人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行为和动机,指出处理好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中管理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能。
(三)团体行为学派
团体行为学派与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但不同的是,团体行为学派是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组织中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管理者不可忽视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中的影响;个人有从众行为;沟通在群体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实际可以说是梅奥,他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为团体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在巴纳德看来,正式组织中的成员由于个人需要实现他生理上无法单独达到的目标,便参与了由其他人员参加的组织,协作就产生了,并很快成为由各种互相关联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要素组成的经常变化的体系,即社会协作系统。组织成效的高低就取决于组织中个人的成效高低及人们相互之间合作的成效。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掌握好协作体系同其环境相关联的各种过程和满足个人需要的各种过程,并使这两类过程相互协调。巴纳德所创始的社会协作系统理论在管理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管理学者认为,古典管理理论把组织和整个管理系统的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称为是宏观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把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看做是最重要的因素,可称为是微观管理理论;社会协作系统理论把上述两种理论的特点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
(五)决策理论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赫伯特·西蒙。他在1960年发表了代表作《管理决策的新科学》,此书获得了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依据对人的假设分为三种管理模式,即机械人模式(经济人的模式)、动机人的模式(社会人模式)、决策人模式(管理人模式)。决策学派认为,只有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合理的模式。在决策人模式中,强调同组织的一体化,就是指个人在决策时采用组织决策的价值标准,即用组织目标代替个人目标的过程。信息在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在管理中广为流行,成为一种时尚。约翰逊(Johnson,R.A.)、卡斯特(Kast,F.E.)、罗森茨韦克(Rosenzwig,J.E.)三人于1963年出版的《系统理论和管理》一书,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成为系统管理理论最初的代表作。他们认为,工商企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目标、技术、工作、结构、人际社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些目标(组织目标与其成员的个人目标)。这个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同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工会组织、供应商、政府等)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且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12]
(七)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也是“二战”后产生的一个学派。因这一学派强调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达到组织的目的。所以,这个学派也被称为数学学派或运筹学派。管理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模型,它把一个研究范围已确定的现实问题,按提出的预期目标和约束条件,将其主要因素的因果关系转变为由各种符号表示的模型来求解。许多管理学家对此有异议,认为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是灵活的,难以量化。因此,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管理问题,是管理中可用的一个科学的方法或工具,但也仅限于此。
(八)案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
案例学派又被称为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理论。主张这一管理理论的不仅有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斯隆,而且哈佛大学将它作为培训高级经理人和MBA的基本教学方式。他们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对管理者个别情况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将来在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怎样的管理方式方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他们的研究集中在企业管理的实例和经验上,通过案例和经验的分析,寻求管理的一般规律,向人们提供较有说服力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并将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目前,这一学派的主张在一些高校备受推崇。
(九)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又称为情景管理论、形势管理论、情况决定论。这一学派的人物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卢桑斯、菲德勒和英国的伍德沃德。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理想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企业所生存的环境不同,情景不同,且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应是一样的。采取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应取决于组织的环境。环境变化了,管理者也应该随机应变。作为管理者,主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每一情景中的各种变量,了解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作灵活的变通。
上述理论学派的观点仅是20世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要观点。时代在发展,管理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创新,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近年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虚拟企业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新的学派在不断产生,建立学习型组织,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者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21世纪不断变革与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21世纪管理及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一、21世纪管理及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因特网的出现,带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预示着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如同工业社会替代农业社会一样,是社会发展中重大的质的飞跃,有人称这一时代是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的时代。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对传统的管理理论、观念、组织模式与管理经验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具体分析当前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人性化的趋势
管理离不开人。在知识、信息和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资源的时代,如何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成为管理的中心任务。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出现了重视人的趋势,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有的人将“人本管理”分为5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
(二)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发生着革命性变革
传统的生产经营系统强调分工下的规模生产,并按职能进行生产经营系统的管理,这样一来,形成了部门间的本位主义,从而影响生产经营系统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职能管理的组织结构束缚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及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为使企业对市场的需求能做出快速反应,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矩阵组织、虚拟组织、网络组织、学习型组织等创新性模式不断产生,新的组织模式改变着传统模式,并将不断改变。
(三)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由此产生的竞争力培育、竞争力扩散、竞争力整合、竞争力发挥和竞争力更新等问题形成了对核心竞争力管理的挑战。与这些挑战所具有的风险以及西方国家同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对手展开的激烈的生存斗争,使许多企业已经转向使用规划管理的方法来加速竞争力的开发,但更多的开发则是依靠学习型组织,通过经常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组织持续永续的发展。
(四)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
合作战略不仅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而且可减少组织的成本和风险。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级的大型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带动了全球化的资本重组、战略联盟、虚拟企业、构建网络组织等新的组织形式也不断产生。但管理的理论在这些方面的阐述显然落后于实践。
(五)快速运转的信息技术在为人们传递大量新的信息的同时,也催促着企业对信息管理的创新速度加快
在当前的社会,信息已成为企业或组织成功与失败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已是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管理中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加强对信息的管理,也是当代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提出挑战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崇尚行动,强调执行,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管理中增强执行力度的研究很多。美国的拉里·搏西迪与拉姆·查兰合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经历百年的管理后,人们突然发现,管理中的执行问题非常重要。没有执行,愿景只能是梦想。作为管理者,不可能观察到一切,必须制定出规则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指出:“对于企业来讲,制定正确的战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能否将既定的战略执行到位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二、怎样学习管理理论也是一种挑战
从上述的管理学理论的分类中可看到,现代的管理学可说是种类繁多,群星灿烂。要学好管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掌握更多管理知识和技能,必须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管理学理论的学习,怎样的方法才能奏效,我们的建议是:
(一)理论联系实际
管理的学问,是来源于实践又必须能指导实践的学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无论人们认为是怎样好的管理思想,一旦在实践中被证明不是行之有效的,它便会被人们所抛弃。许多管理的理论或思想流传至今仍起作用,就在于它对管理的实践具有指导性。如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管理职能理论延续了一个世纪,仍不失对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因此,学习管理的理论,必须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注重在实际中应用。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理论学派所揭示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正确的,即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事物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其相关性,是分析、解决管理问题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
(三)善于学习
管理理论经历百年的发展,不仅体系庞大,分支越来越细,如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理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逐渐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而且,因管理活动各异,管理思想层出不穷,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模式不可能固定在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状态下。管理和管理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要掌握管理和管理学的要领,以指导实践,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会海纳百川,不断创新,以服务于管理活动的需要与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已经是时代的要求。美国当代最流行的管理思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越多,越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一家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13]
(四)善于思考
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过程,必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拿来主义及简单地运用一些管理理论或方法从事管理活动,失败的概率是100%。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学习前人的思想、经验、方法,同时也是一个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创新过程,因为任何一个管理的理论、思想、方法、原则的运用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管理问题的出现没有绝对相同的环境。因此,好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综合案例
管头管脚——韦尔奇管理经验[14]
管理者每时每刻都在追寻管理的真谛。作为总经理,韦尔奇曾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培训游戏。游戏前一天,他给每个参加者发了一顶耐克帽和一双耐克球鞋,然后他问,今天为什么发帽子和鞋子?员工们说,是为了明天爬山。韦尔奇又问,假如还发衣服乃至内衣内裤给你们,大家会有什么感觉?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嘘”了一声,纷纷摇头说:“不要,不要!感觉怪怪的,好不舒服。”韦尔奇说:“对了!你们不要,我也不该给。”管理之妙就在于只“管头管脚”,而不是“从头到脚”。“领导者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习惯于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不礼貌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过程,这是管理者的一个通病。这个通病,不仅使得管理者事必躬亲,独断专行,注重管理繁文缛节,忽视重大问题的管理;同时使得部下会越来越缩手缩脚,养成依赖、从众和封闭的习惯,把最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得弱智病。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督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为了进入这种状态,管理者应该管好“头”和“脚”。
“管头”最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谁来做”的问题:管理者应该清晰地描绘企业的未来,要聚焦战略路线,把“做什么”这个问题想清楚,并透彻地讲给下属,给他们指出其明确的方向。
通用电气公司用6年时间来选一位CEO,可见选人之重要。在“谁来做”的问题上,一定要养成对事不对人的思维习惯,重诚信,重结果。当不良结果已经出现,即使是那些长期在公司忠诚服务的人员,一旦他不再适合原来的岗位,在兼顾到企业“良心”的同时,必须坚决予以调换。
而所谓“管脚”,要点有三:
1.资源到位。美国微软公司项目开发效率很高,其原因之一就是给项目小组配置充分的工作资源,包括资金、人员、工具等。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理企业不是做官,而是做事。身为管理者,必须给部下创造一个宽松、信任并能获得强有力支持的工作环境。韦尔奇说:“我的工作是为最优秀的职员提供最广阔的机会,同时还有最合理的分配资金。这就是全部。传达思想,分配资源,然后让开道路。”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地方去做事,同时获得合适的空间和资源,这样,员工的潜能自然就会发挥出来。
2.教练角色。教练是不能上场的,只能在场下作指导。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就像教练一样,应该多一些组织、辅导、制衡,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上场。可是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一旦面对紧张阶段或棘手问题,管理者往往会不放心部下的办事能力,把自己陷入到烦琐的事务中去,甚至把事情搞得更糟。殊不知,越是有问题,越应该放手让部下去做他该做的事,越是要让他按自己的方式去实践。错了,让他去体会;对了,也让他去感悟。难事和错事往往最能造就人才。
3.注重结果。工作结果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就如同进行越野比赛,只要把起点、终点和比赛路径确定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拼。至于谁快谁慢,为什么快,为什么慢,自然会看得清清楚楚。比如,美国有不少高科技公司采取弹性工作制,即不规定员工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对于特定的任务,只是给定一个完成期限,具体的过程就由员工自己来安排,最终以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公司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员工则回报公司极大的努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把实现结果的过程交给部下,又用过程的结果来衡量部下,实在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给管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吗?
2.怎样理解管理的内涵?本书的阐述与后续阐述的各章内容是什么关系?
3.你对管理的使命怎样理解?
4.你赞成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分类么?
5.你想怎样学习管理学?
【注释】
[1]引自斯图尔特·克雷纳著,邱琼等译:《管理百年》,前言,第3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美]彼得·德鲁克等著,孙国强译:《管理史上奠基之作》,第63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管理百年》,前言,第3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管理百年》,前言,第1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引自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引自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7]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8]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斯图尔特·克雷纳著:《管理百年》,第47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0]CEO排行榜编辑室编著:《世界CEO排行榜》,第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1]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第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12]孙耀君:《管理思想发展史》,第430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第1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7月第1版。
[14]赵文明、许静初编著:《百年管理箴言》,第3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