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王安石
题解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于庆历三年(1043)。本文通过讲述一个自幼天资聪慧、5岁就能指物作诗的神童,由于缺乏后天的教育,而逐渐丧失了聪明才智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就会变为庸人。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www.xing528.com)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生。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一天忽然哭闹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近邻借来给他。方仲永当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那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秀才观赏。从此以后,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作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立就。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观赏之处。乡里人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款待起来,有的施舍钱财给他,求他题诗。方仲永父亲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就每天携带仲永四处拜访同县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此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父亲回到家乡,在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们叫他作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名声不能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告诉说:“他已天才泯灭,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我认为: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赏读
本文是篇随笔,先叙事后议论。叙事部分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智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议论部分以叙事部分为基础,阐明天赋极好的人如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也会变得与常人无异的道理,并由此进一步生发,推及一般人,阐明天赋平常的人如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则欲为常人而不可得的道理。全文叙述议论互相映衬,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有力地突出了如何对待先天禀赋与后天教育这一中心。
本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没有一个“伤”字出现;仔细品味全文,才会感到全篇说的正是一个“伤”字,作者正是为方仲永和一切不肯努力的人而感到悲伤、惋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