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解读-中华古文精典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解读-中华古文精典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题解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针对李世民即皇帝位后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情绪和开始过分地追求享乐所写的一篇奏章。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君应该经常考虑的十个问题。据说唐太宗看到这篇奏章后颇有感悟,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篇奏议放置案头,经常对照反省。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解读-中华古文精典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题解

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针对李世民即皇帝位后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情绪和开始过分地追求享乐所写的一篇奏章。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君应该经常考虑的十个问题。据说唐太宗看到这篇奏章后颇有感悟,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篇奏议放置案头,经常对照反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www.xing528.com)

我听说过,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长得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的人,就一定要积聚他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仁义不厚实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是个最愚笨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担负着帝王的重要职责,处于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如果不考虑在安乐环境中想到危难,用俭朴来戒除奢侈的话,这也就象砍断树根而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水源而要泉水流得很远。

古代所有的君王,都是承受上天伟大的使命,开始做得很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恐怕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对待下面的人总是竭尽诚心;而一旦达到了目的,就放纵自己的感情,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别人。竭尽诚心,就能使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别人,那么就是骨肉至亲也会被当作过路人。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人们,结果人们只是苟且图谋免受处罚的办法,却不会怀念君王的仁慈,表面显得态度很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大怨大仇倒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老百姓。老百姓象水一样,水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把船弄翻,这是应当十分谨慎的事。

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合意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道满足,用这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应该适可而止,使老百姓安宁;担心帝位很高随时会出现危险,就要谦虚,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象江海能够容下千百条河流一样,放宽度量;喜爱游玩,就想到最多一年打猎三次也就行了;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要虚心采纳下面的意见;畏惧谗邪,就想到要端正自身的品性而斥退邪恶的人;给人赏赐,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给人处罚,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种德性,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义的人就能传布他的恩惠,讲信用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心。文武一起被任用,垂衣拱手,天下便可以治理得很好,何必要自己劳神苦思,代为履行百官的职责呢!

赏读

“逸豫亡身,忧劳兴国”,古来兴亡之道盖莫如此。魏征在这篇奏章中阐明的正是这个道理。虽然他写这篇奏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但他在文中以讽喻手法所讲的诸般道理,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具有借鉴作用。

最能体现文章内容深刻性的是作者在提出君主应“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后,具体阐明了要达到此目的,应如何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十思”。这“十思”内容广泛而深刻具体,完全抓住了治国的实质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阐明,的确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寓意深刻,极富哲理,且词锋犀利。力透纸背,特别是以排比句式写出的“十思”,有如警句格言,读来振聋发聩,令人铭心刻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