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所谓“本纪”,就是记载帝王历史的传记。“赞”则是“本纪”、“世家”、“列传”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论。在“赞”的开头冠以“太史公日”以资识别。因司马迁任太史令,所以“太史公”就是司马迁自称。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历史是必须客观地如实反映的。在叙述历史(也就是“本纪”、“世家”、“列传”的正文部分)时,作者只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行文中无法插入作者自己的话语(作者的立场,感情上的倾向,当然是客观存在),于是,便在叙述历史终结后,以“太史公”附上作者评论人物、抒发感情的小段文字。这里所选的便是《项羽本纪》最后所附的“太史公日”。它可以独立成篇。
原文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www.xing528.com)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的眼睛也是双瞳孔。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他怎么能兴起得这样迅猛!秦朝政治衰败,陈涉首先发难起义,天下豪杰蜂起,相互竞争,多得不可胜数。而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的地盘,只是趁着这种形势从民间崛起,三年的时间,便统率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各个王侯,一时天下政令都由他制定,号称“霸王”。他的王位虽然没有保持下来,但象他这样,从近古以来,还不曾有过。待他放弃关中,怀恋楚地,赶走义帝而自立为王,这就失去了人心,再怨恨那些王侯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项羽自以为有功,骄傲自大,运用个人才智而不效法古人,以为霸王大业只靠武力征伐,就可以统治天下,只有五年的时间,他的国家就灭亡了,直到他身死东城,还不曾觉悟而责备自己,这实在是个大错误。他竟然说“是上天使我失败的,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岂不是非常荒谬!
赏读
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从开头至结尾,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倾注了饱满的精力和同情的笔锋,写得笔墨酣畅,神采飞动,堪称是《史记》中的经典之笔。
本文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段,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起义后起兵反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的局面,背离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它作为项羽的历史成就加以肯定和赞颂,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局限性。篇幅虽短,以“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似乎偶然回忆起别人的一句话,而巧妙地用“项羽亦重瞳子”加以联结、对比。羽和舜不是同一类型,那么,项羽这个“重瞳子”为什么崛起得那么快、那么强大呢?下面便以非常有概括力的文字,写出了项羽的“兴之暴”:“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最后慨叹他“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无限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再下去,历举了项羽处置不当和诸多失误以及他刚愎自用、“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还说什么“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等弱点。结尾以作者的一句评论作总结:“岂不谬哉!”仅仅看这一句,似乎太史公只是单纯地给予谴责;但是,如果把《项羽本纪》中所叙述的诸多史实联系起来,读者便可以体味到司马迁在这四个字中是包涵了多少沉重和痛心!前人曾评论这篇赞说:“一《赞》中,五层转折,喟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可谓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