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以中国化为研究的方法和原则,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
20世纪3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促动之下,艾思奇等不少知识分子提出了“学术中国化”的问题,当时的知识界进行了短暂的热烈讨论,由于特殊历史条件所限不可能真正形成广泛、持久和深刻学术中国化的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广泛而热烈的探讨,同时在全球化的刺激之下,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化问题开始了新的觉醒,呼声日渐高涨,意见也趋于统一,[15]其中国化原则和方法的探索也都初见端倪。[16]
众所周知,中国现有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或者是参照国外学科的学术体系、研究范式和建制发展而来。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范式来看,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的规范基本上处于翻译、传播、梳理、解释和直接运用等层面,中国化的创造性转换特别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目标还远未实现。
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首先应确立正确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目标。中国化的方法对于各具体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来说当然要具体可操作,但中国化作为总的方法论只能来自于相对历史进程较长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中国化,这一进程不仅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和参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总体性和本质性,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科学各方面的中国化进程和方向。具体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历史、实践和现实的实质,直接构成中国文学、艺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所统摄下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基础,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其中国化的方向、目标和根本内容。此外,根据哲学和各具体学科或科学的逻辑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的主流哲学形态,对国家的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指导作用和方法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创造当代中国哲学的目标取向来说,始终是要紧密依靠中国各具体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创造性成果,反过来中国各具体人文社会科学又需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指南,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走在了前面并有重要成果可供其参考。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2]何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流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3]许全兴.以新的哲学观重新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J].河北学刊,2007(4).
[4]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周嘉昕.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J].哲学研究,2007(8).
[5]朱荣英.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公共出口[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安启念.从实践需要看理论还是从理论原则看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思想路向[J].文史哲,2008(3).(www.xing528.com)
[7]赵敦华.“哲学二级学科”刍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景海峰.2008: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探索[J].文史哲,2009(5).
[9]郭庆堂,孟伟,丁祖豪.20世纪西方哲学在中国[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汤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系列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详见本书第114—120页。
[11]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12]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
[13]陈晏清,杨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版本与理论版本[J].哲学研究,2006(2).
[14]姜喜咏.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内在性”问题[J].理论学刊,2008(11).
[15]陈奎元.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六十多年的成就与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14).
[16]李映芳.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