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因素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自觉的哲学意识的确立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只有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畴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现代西方哲学才可能保持本性而发展壮大,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互化相得益彰,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因此,自觉合理的中国化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现代西方哲学的规约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个主要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以中国化为原则、主题和方向、目标的对话、交流、渗透、整合,共同为构建作为大哲学概念的当代中国哲学做出积极努力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分立的哲学教育、研究的学科格局。这一格局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并且学界一直在努力实现三大哲学的对话与融通。有人认为,哲学只应有一级学科不应有二级学科,马、中、西只是大中国哲学之下的不同哲学分支,[7]以至于学界有人将三大二级哲学学科改称为马学、中学、西学。[8]这些努力和看法都在致力于构建大概念的当代中国哲学。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主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哲学革命为主题展开;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为中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呈现活跃的局面。以“在中国”为概念的西方哲学中国化梳理获得一些重要成果;[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则通过中国化达成了相对稳固的交流对话平台,并且在思想方法上有一些基本共识;至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交流,则活跃着大陆新儒家学派。总之,从整体上看,“中国化”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相互交流和对话的焦点或平台,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的深化推进是可现实期待的。以下几点是当前实现马、中、西哲学融通值得重视的内容。

1.应更加重视中国哲学在思维方式和文化深层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一直处在被“扬弃”的地位,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却比较简单化且不深刻具体。近些年来的中国化的深入讨论表明,中国化在具体方面多表现为“互化”,甚至在语言表达的用词和风格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要占主导,即主要是要直接用或借用中国式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方面毛泽东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做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但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学术著作、理论宣传、文化艺术创造等许多方面的中国化都还十分不够,不够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在文化心理和语言风格上感觉不亲切,感觉上仍然是西方的,因而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和形成文化上的认同﹙相反,如实事求是、矛盾、小康和谐民生等这样一些概念就能极大地产生广泛的认同﹚,而这一点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在文化形式上制约中国化的瓶颈。因此,主导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条件和具体所指的,在实践、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超越取向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导,这方面始终是做得扎实和成功的,在语言文化表达和修辞风格等方面则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占主导,这方面则是十分需要下大力气加强的。当前,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渊源的深度挖掘,特别是其中重要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是可具体操作的重要的环节。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西方哲学要有十分自觉的本位意识,扬弃现代西方哲学,在保持自身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吸纳现代西方文明的精华以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动化现代西方哲学很容易出现被西方哲学所化、丧失自我本性的情况,但是也不可能因为可能存在这种后果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隔绝。从产生过程来看,是西方哲学直接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逻辑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西方哲学的滋养。从中国化的进程来看,是西学包括其哲学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行了文化的铺垫,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曾经构成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同样的这种发生学逻辑决定了其发展的逻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发展和推进过程中也无法绕开现代西方哲学。(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自觉的哲学意识的确立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源起来看,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进程,实际上开启了西学中国化(最初只是译介过程的中国化)的先声,西学来势凶猛,激起了文化保守派对西学的批判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文化本体地位的守护,西学中国化的自觉意识逐渐上升为文化本体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西学中国化为背景的,经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进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文化进程的逻辑深化的实质性转换过程。从历史事实来看,没有西学中国化的奠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难以顺利推进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与推进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的两个基本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现代西方哲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以现代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质,阐发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拓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的理解也包含了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与吸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保持应有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言权。与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范畴概念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更具有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超越特性,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超越狭隘民族视界的重要机制,这也就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只有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畴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现代西方哲学才可能保持本性而发展壮大,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互化相得益彰,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因此,自觉合理的中国化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现代西方哲学的规约机制。历史地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辩证关系表明,只有在科学合理化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化西方优秀文明才可能成功、有效、合理和发展壮大,[10]由于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当代仍然客观存在,因此这一历史发生的逻辑在今天也仍然有效,成功、有效和合理的中国化现代西方哲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统摄之下才是可能的,或者说中国化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与交流,很自然地应该把它归结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畴之内。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中国化融合与综合创新

目前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互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互化、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西方哲学,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贯通另两大哲学是显而易见的,但三个方面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灵魂的互化融合成果还并不多见。中国这三大哲学的融合与综合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大概念的当代中国哲学。现实地看,目前只有中国化的方法、原则和主题有可能将三者长期持久地联结在一起并逐渐实现融会贯通、综合创新。在同一部论著里体现三大哲学的融合,这应该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所期待的研究成果。正如有人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需要深入探讨和最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领域,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范式,它是消弭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内存的深刻分歧、整合各种不同研究思路的唯一可能的基础。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该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和外国哲学(外国哲学史)在内的整个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共有范式。”[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