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曾经就有性质上的重大争论,共产国际七大以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被视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理论运动。建国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一直都在批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于策略上和重实践不争论的考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经典表述”在公开场合包括1952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2版)时,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提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认可,主要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可以、需要甚至必须具体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也表明它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具体化。但是,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历史是认真的”[3],作为客观事实,它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许全兴较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的基本论断。[4]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从文本、学理、实践需要、文化理路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对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有了比较深入的合法性论证,研究成果也被普遍接受。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远未穷尽,仍然需要在深层次上,特别是在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研究范式、纵横比较等方面深化研究这个命题的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和理论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理应合乎逻辑地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角度看,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或要做到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化”出主体完整准确理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化为具体现实的真学、真信、真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只有体现在现实的人身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转化为民族实践的伟大力量才是可能和可靠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蕴含在经典著作中,因此要认真研读这些文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透过文本表象读出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狭义上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立足当代读经典著作,目的在于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实质,这是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培养的基础环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www.xing528.com)
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向结合,对中国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
这一结合是使文本与实践发生内在关联,是理论的实践化和现实化,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既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形成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坚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政治、文化等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以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体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对其理论整体性、内在结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精神实质、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等进行中国化重新阐发,最终在理论的形式和实质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融合起来。
3.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自觉批判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其合理因素马克思主义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各种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现代西方思潮总体上保持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摒弃了抽象批判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做法,逐渐形成马、中、西哲学与文化会通与对话的格局,这本身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由完整理论体系构成的科学,有鲜明的世界观、基本原理、政治立场,其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理论特性也是其他理论所无法完全包容的,某些方面甚至具有根本异质性。马克思主义虽然起源于西方思想传统,但同时又跳出了狭隘的西方传统而成为真正世界意义的学说。因此,延续传统的现代西方的各种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既有亲缘关系,也有异质性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的开放与包容主要体现在“扬弃”,批判是其基本环节。但是,解释学所主张的“对话”却似乎是与“扬弃”不相容的,对话的目标是在于相互“理解”、“和解”,至于矛盾和对立则被认为不是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状况,而似乎是人们的纯粹主观的文本化建构,因此一种后现代性的建构就是合乎适宜地消除矛盾与对立。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客观的伟大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研究对象当然是这一客观历史进程,对它的任何主观建构只能遵循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背后是客观的历史逻辑,文本并非是纯粹的,而是与历史、文化、现实和实践处于辩证过程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