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合法性问题从理论上讲,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就是社会主义,然而人们的质疑恰恰表明其现实性在感性直观和文化心理层面没有获得广泛的确定性认同,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恰恰是最不现实的,真正现实的是市场经济。3.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看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认识和解决的路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

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二)当前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合法性问题

从理论上讲,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就是社会主义,然而人们的质疑恰恰表明其现实性在感性直观和文化心理层面没有获得广泛的确定性认同,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恰恰是最不现实的,真正现实的是市场经济。如果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实社会主义的硬道理曾经被广泛接受的话,那么在发展生产力已获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讲讲现实社会主义的软道理,以奠定其现实合法性的基础。事实上,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性、发展性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其现实性和合法性问题将长期困惑着中国人,因而必然是摆在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特别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力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然地包含社会主义的现实化)“虽然已经是一个事实,但并不等于在学理上已经被确认”[3]

依据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合法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壮大,符合中国人民的真实需要并带来真正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科学、合理就在于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捆绑在一起,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根本结合点始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出来的不是什么都可以,必须是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合法性固然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其现实合法性,即完成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的当代中国为什么还要马克思主义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还是否行得通?存在着哪些困难和有利条件?等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性实践虽然必须考虑内外环境,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又是保证社会主义的探索性具有明确方向从而实现科学探索、科学发展和减少探索的代价是其直接利益所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能否完成使命就是问题的问题,深入和重点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直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而显得尤为迫切。

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直接理论根据,因而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学理逻辑。这既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理论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建构的过程,必须超越政治的眼光以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建构一个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奠定在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之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感性与超感性、实践性与科学性、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化的内在一致。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追问其现实合法性到建构其理论科学性,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统一的总体性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实化的调适问题(www.xing528.com)

现实地看,社会主义的不和谐因素很多,其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始终面临着困惑与责难,而它的合理解决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无法快速应对的。实践的不和谐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化既要保证全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稳步提高,又要实现利益和谐。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观点反映了这种调适的必要。如: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与生产力标准并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最终消融的是社会主义,成长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真真切切的,相反今天的社会主义却让人难以捉摸;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实质区别体现不明显;等等,都反映了这种不和谐问题事实上比较突出。因此,反映在理论上即是社会主义的现实化处理模式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然,实践的创新造成的往往是理论的“内在紧张”[4],亦即所谓理论创新的滞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发挥对社会主义现实化的理论指导、调节、规制的实际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二者的和谐,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社会主义的学术惯性和学术责任,当前严肃认真地研究二者的调适,使之真正捆绑在一起,实现和谐共进,其任务十分迫切。

3.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看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认识和解决的路径

(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市场经济的一大机制就是优胜劣汰,但是现实也表明,如果缺乏社会主义的规范,市场经济同样也会造成优汰劣胜的局面,社会主义要造就的是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单一经济标准不能等同。市场经济的另一机制(或后果)是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要求同样是对立的,中国当前的收入两极分化正是有了社会主义的调节与奠基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试验,今天可以明确看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和谐交融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中国的市场经济也难以有今天的成功,但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同时要以同样的力量和决心建设社会主义,只有二者同步推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和谐才是现实可能的。否则,人们在提出社会主义的现实合法性的同时同样会质疑市场经济的合法性,这将最终妨碍二者的共同发展。

(2)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融合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化要在物质基础、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层面全面推进。其中,物质基础的具备需要现代化过程来奠基。社会主义遭遇现代化,迄今为止现代化的成功模式只有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一体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绕过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物化过程,这就有一个融合问题。因此,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既要避免资本主义的陷阱而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完成现代化的一般过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与现代化的物化过程强制的和谐,将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一个实践创新的巨大挑战。与市场经济一样,现代化过程也有可能消融社会主义,最终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异,这种风险的避免既需要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超创新。

(3)社会主义的民生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与微观的和谐、统一推进的需要。在现代世界历史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并不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人民的生存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直接就是现实的社会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建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不仅理所当然,而且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况且民生问题绝不是仅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有,社会主义阶段也客观存在。因此,不能抽象地看待民生问题在中国的存在,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单地看作是向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回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将长期存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本来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此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根本的着力点和归宿,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也当然是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实化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生、民权与民享问题可以更彻底、更科学、更合理,这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