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主义的关系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完整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需要重视越南、古巴、朝鲜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同类型历史经验,也不能忽视西方世界的各种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关的主义和思潮,因此也有必要给予适当重视和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主义的关系

(四)重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世界相关“主义”的关系

完整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需要重视越南、古巴、朝鲜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同类型历史经验,也不能忽视西方世界的各种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关的主义和思潮,因此也有必要给予适当重视和比较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尊重历史,认真研究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体现的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有机的结合。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将历史文本化,实际上就是与唯物史观根本不相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邂逅,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事业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真诚守护马克思主义必须批判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中合理汲取其对现代性及资本主义的有价值的批判性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典型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方法彻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民族、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等概念范畴和原理体系,根本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阶级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于资本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最新意识形态,希望整合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西方社会各阶层共同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一个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化,科学地坚持和走向共产主义,一个是纯粹的否定式创新,对资本主义进行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建。但既然是共存,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比较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但是不必为其学术性幻象所迷惑,同时应认真总结其学术建构的积极合理因素,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建设。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方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或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思想进程,都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三十多年来,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由单纯批判走向批判与建设的合理张力格局,这既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学术之路可能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意味着二者的比较研究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和条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的关系

区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讲就是苏联、东欧剧变后这些国家虽然转向资本主义,但社会主义历史文化传统仍然起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历史现象。严格地说,后社会主义只是所谓转型后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传统”发挥影响作用的某种象征,是转向资本主义后这些国家还游荡着的社会主义幽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之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名”和“实”的统一,二者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围经验,仍然需要了解和参考。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

客观地看,西欧和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改革的有益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予以参考和借鉴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实际上还是资本主义,应该看清本质,不宜过分炒作和夸大。

【注释】
(www.xing528.com)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8]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

[9]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