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性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涉及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性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涉及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和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党性和阶级性的历史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党性原则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之精髓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理论。

党性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涉及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性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工人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和科学概括,是新时期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执政为民权力观。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党性和阶级性的历史变化。

在共产党所从事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特征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党性原则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之精髓所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和工人阶级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自觉的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同时又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必然趋势。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和力量,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要求的根本一致性,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把握历史时代的先进性的关键要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判断一个阶级和政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是否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6]无产阶级这个被资产阶级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代表着赤贫和粗野没有前途的阶级恰恰被马克思“发现”为真正能够实现人类解放和代表人类美好前途的阶级。马克思不是没有看到现象层面的无产阶级的赤贫和粗野,而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发现了无产阶级最根本的特质,那就是这个阶级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它不仅没有自身的特殊阶级利益,而且它最终要消灭自身;它的物质生产和革命斗争的最终目标不是政治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所以这个阶级真正突破了以往任何阶级的局限性,真正始终如一地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这个阶级的根本特质和远大理想决定了它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同时这个阶级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具有统一性,无产阶级既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是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核心。

共产党党性的哲学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共产党的党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思想路线中。思想路线是共产党的根本认识路线,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历史前沿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时代脉搏的理论保障,是党捍卫真理、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理论源泉和方法论基础。所以,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双重的任务和挑战:一方面,既要时刻关注前进中历史的发展情势,科学地判断时势,又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总结新鲜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不至于僵化成教条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既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实践,激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还要遵循科学规律,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并克服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各种十分复杂的具体困难和矛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当代的重要发展。(1)我们时代所面临的课题仍然是马克思那个时代所提出的人类的解放,当代的历史的发展变化总体说来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在20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世界共产主义的低潮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时,萨特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17]。中国共产党并不是立足于时代课题的改变,而是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新的特征,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格局,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总结新鲜经验而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理论。坚持本身就是创新。由于实践对于理论的直接现实性的优越性,实践总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理论面对新的历史实践的阐发的解释必然内含着坚持、继承、发展,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创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判断了工人阶级在当代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理论。虽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字面上并没有提到工人阶级,但是工人阶级实际上就是这三个方面在新时期的代表。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理论的新发展。应该承认,当代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同于19世纪的无产阶级了,虽然他们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是相同的。当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就成为全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转化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本身的状况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这个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普照之光”的影响下,转化为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始终站在高新科技的前沿,引领着整个工人阶级始终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的整体文化素质因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育而大大提高,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整个文化教育系统并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艺术家,并始终引领着时代精神前进。

可以说,工人阶级不再赤贫,而且有文化、有品味,并且正在创造先进文化,始终以自己文化的先进性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前进。马克思始终认为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阶级,这是因为在斗争中,“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一部分统治阶层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给无产阶级带来大量的教育因素”,一部分人和“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转化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9],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始终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就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现实,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历史事实,或是经典作家的论述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始终如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和精确表述,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时势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判断,更加适应在解决同一时代课题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长期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的改变,代表了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要求,是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选择,是党的立党之本。工人阶级在革命胜利以后,历史使命由革命转向建设,面对的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同时又要创造和享受先进的文化,工人阶级的利益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总体上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必然卷入由资本主义所发端的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渗透)的新的历史浪潮中,工人阶级不仅要求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共产党必须适应工人阶级的这一历史转变,不能抽象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落实到解放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工人阶级的新情况和新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和必然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利益观的基础,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具体的、历史的,绝不是抽象的,这就要求党在决策和行动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树立科学的利益观。党必须适时准确地把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面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并且要善于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变化,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决策。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相对简单也相对容易满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利益结构、层次都多样化、复杂化,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如公平和效率两极分化、地区不平衡、共同富裕等问题。

此外,新时期人民群众的范围不断扩大,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相对统一,如何有效地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多极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服务于我们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的不再纯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文明成果。(www.xing528.com)

(2)中国共产党自身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自身的存在既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它自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在革命时期,赢得生存空间的压力和民族解放的目标使得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利益统一,党除了拥有人民群众以外没有任何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的东西,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统一。解放以后党取得了国家政权,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利益的实现方式、实现程度又更多地要依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再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统一,两者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党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既得利益集团,少数党员干部会放松世界观的改造而腐败堕落。因此,是否能够真正始终如一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实践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唯物史观在当代的重要发展进一步表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任何偏离这一方向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任何偏离和阻碍甚至侵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集团或政党终将被历史淘汰和被人民抛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判断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面临着严峻的利益考验,几乎所有的决策都必然牵涉到利益的甄别、取舍和选择的问题。怎样的利益观直接导致怎样的利益抉择。要时时刻刻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正确的利益观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正确的利益观不仅仅是一个决策和行动的观念,归根结底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新时期党性的最终标准。人民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是否真正得到实惠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标准。这就要求全党必须既在理论上要弄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意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要落实到实践中,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点上。这是我党保持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

执政为民也不能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实践问题。人民群众可以在一些特定时期发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思想觉悟,牺牲眼前的现实切身利益以巩固革命和建设的果实,但这并不能作为一种长期方针;否则,就只会打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丧失政治热情,最终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列宁在苏俄初期被迫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即是很好的证明。可惜前苏联并没有上升到执政为民的高度来反思列宁的这一执政实践,而是长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重工轻农、比重严重失调,大搞军备竞赛,以致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长期匮乏,实际上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最关键的时刻苏共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垮台也就是必然的了。苏共的历史教训是我党如何执政为民的活教材。可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仅凭主观愿望,而首要的是要向群众学习,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绳,把握好群众的情绪,真正反映人民的愿望、心声和要求。

3.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理解党性和阶级性的历史变化

(1)要坚持与时俱进,从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字面上没有提到工人阶级,如果我们停留在抽象的三句话去理解共产党的党性,恐怕极有可能产生疑问:中国共产党还具有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吗?党是不是要变成全民党、社会党?这一新的提法是不是有意在淡化党的阶级基础?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事关党性的疑问,关键的问题是没有从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的认识高度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性质上看,产生这些糊涂认识绝大多数属于认识上的偏差,也绝不能排除少数人的价值偏好和利益使然,具有意识形态斗争的因素。因而,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以便于对症下药。

对于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和理顺,还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掀起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可以说是件好事。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就在于其既能提供极其精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能提供简单易行、通俗易懂的行动口号,为普通群众所理解。所以,通过学习,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完全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涵义并领会其精神实质。

具体说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工人阶级是否还具有先进性,是否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某些所谓的“新现象”,如部分工人下岗失业、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家等,谁先进,谁落后?这里的关键是要区分“先进生产力”标准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标准。[20]从现象上看,各种积极的因素都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就充分肯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用。如果仅从现象上看,马克思是无法发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的,这就需要理论研究;马克思为了从理论上论证这一点,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可见这并不是凭肉眼能看出来的。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根源于无产阶级的特质,蕴含在解决时代课题中,它是不可替代的历史主体力量,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真正代表了人类解放的前途(前面已具体论述)。从本质上、历史总体上、解决时代课题的未来指向上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个必然。当然,不可否认,工人阶级也有发展变化,如总体上不再是赤贫,受教育水平总体提高等;但是发展变化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自身就丧失了先进性质,或者工人阶级走向自我解体。事实上,这种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而来的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恰恰是工人阶级的历史发展方向,从这种发展适应看其历史使命也完全符合其阶级属性(前面已经论述,工人阶级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受教育的劳动者阶级)。此外,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现在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彰显,如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人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特别关注,“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斗争使得世界格局扑朔迷离等。从这个角度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应该是越来越突出了,在这样的时刻重提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有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眼光。

(2)怎样看待党的阶级基础的扩大也是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性原则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党的基础首要的是工人阶级,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着眼于某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应该把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加以区分。阶级基础直接决定党的根本性质,是含糊不得的。不能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为名降低党的标准,使党非无产阶级化。党的阶级基础也是根源于历史的形势发展而发展的。

毛泽东顺应革命的形式,将贫下中农视为工人阶级一个部分,邓小平在新历史条件下将知识分子视为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来自于对历史形势的科学判断,都极大地壮大了党的力量,增强了党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一些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首要的标准还是基于理想、信念的思想条件,所以才提出打破职业、劳动方式、财产限制等条件,防止关门主义的倾向。这不是降低入党标准,实际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提党员标准。否则,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将不复存在,党就有可能变成所谓的“全民党”、“社会党”。党的阶级基础的适时扩大是保持共产党的时代特色和活力、优化工人阶级队伍结构、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步骤,本身就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相比较而言,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却有很大的空间,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