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成果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这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由抽象走向具体的第一步。因此,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解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成果

(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使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统摄其他理论内容的中国化。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至少要做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①重新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这是实现其正确合理中国化的理论前提;②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研究对象和内容,这是实现其中国化的主要路径;③重新建构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国化的学理体系,这是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后必然面临的问题。本节认为,不能抽象化、表象化、简单化地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由有四。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具有比较具体并且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因而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国化的具体内容的优选逻辑秩序,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中国化。否则,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步入抽象讨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陷阱。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中国化,因而也必须首先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阐释来看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等以及借助现代西方哲学存在论阐释等多种不同观点。但是,只要我们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实践方向,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由抽象走向具体的第一步。

(3)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主体满足自身现实需要的选择性,那就不仅要在哲学形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哲学实质上中国化,即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具体内容的哲学化。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说汉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环节),因为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国化因其没有体现主体选择性的历史性而仍然是抽象的理论,而要实现批判性与建设性功能的统一,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观照,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的方向和目标。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体现的主体的选择性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需要十分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碎片化的中国化,而是在历史性的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理论整体的中国化,否则这种体现主体选择性的简单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似十分具体,实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总体性,因而实际上仍然是抽象的。

以上是本节讨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至少要做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2.理论前提: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

为何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新阐释?理由至少有三。

(1)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理论生产过程,前后跨越近四十年,这其中每一个阶段的理论任务和目标都是十分具体的,主要表现为早年的异化理论和人的解放学说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确立,着眼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化的《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建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没有贯彻始终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自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早年手稿的公开发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实践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合理理解,因此对其中国化阐释是理论和现实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内在张力决定了其在向历史和文化的敞开过程中,必然产生作为理论逻辑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经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差别,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就主要属于后者,它与前者的差别处于显性待解释和论证的境地,即必须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质是坚持和发展,不是民粹化,更不是去马克思主义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阐释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其能够涵盖或覆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性与经验分析性在中国化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统一,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新释有十分具体的问题和目标。

(3)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身作为世界性的学说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需要立足于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发展及其问题、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存在的深刻影响、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等进行新的阐释,吸收和提炼人类新鲜的生活经验,保持理论逻辑与经验分析的统一,体现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切实体现这一世界性学说的生命活力。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化具有基本的方法论意义,因而立足中国化的世界化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阐释的现实选择和基本方法。

如上所述,要被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需要重新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是实现其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前提,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是具体的而不再是抽象的,这样的中国化也才可能是具有结合实质的、具体化的和有的放矢的。

如何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中国化阐释?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阐释已经明显多样化,[9]其中不乏深刻精辟之论,这些阐释对于纯粹的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存在的问题是:①这种随意和散漫的解读基本上都蕴含着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解构,就连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概念也在被解构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光鲜时髦的新概念,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根本性的范式危机;②远离现实的学院化倾向,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旨向。

因此,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解读,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1)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历史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使之不能直接通达实践,因而其理论理性的彻底性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掌握群众的实践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在于将哲学的理论理性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建构路径转化为理论感性,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感性特质,使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真正转化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感和实践力量。只有哲学具有指向外部现实的历史性,才可能真正担当起改造世界的功能,才是其实践性的真实内涵,哲学的彻底性只能通过哲学转化为实在的物质力量来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是真正具体地向现实实践开放的,不是像黑格尔绝对精神一样虚假的抽象历史性,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原则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或总体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学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取向的解读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有完整、准确的认知,否则便难免抽象。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哲学形态,其基本范畴如实践、生产力、生产关系、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形态等本身都是对现代社会的哲学抽象,这些概念体现了怎样的历史性,把它们推广于人类的前现代社会是否合法,将它们推向后现代社会又需要怎样建构其历史性内涵?历史性原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实质,它的确如恩格斯所说的是进一步科学研究的指南,不是教条。

深入开掘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历史性内涵体现了其实践性、革命性特征,而实践性、革命性既是科学性的基础又是确证。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恰恰忽视其历史性实质,如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机械地推广于前现代社会,虽然这种后推机制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无法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简单、抽象、歪曲、虚无、虚构和错构历史可能成为“理性的狡计”的逻辑恶果。只要仔细阅读原著就可知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经验基础是大工业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物质生产只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实践形式,前现代社会实质上只有“人”的生产,与其说是生产,不如说是其生命活动的原始展现,也没有生产力、生产关系这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宗法、血缘、地域、民族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因此,的确不能曲解马克思所讲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研究方法暗示。[11]

事实上,从现有的材料看,马克思主要根据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确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来研究古代社会的。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唯一的方法是坚持历史性原则,在掌握具体材料基础上老老实实地艰苦研究。对于当代世界来说,坚持历史性原则首先就要做到“世界观在场”和“方法在手”,然后在观照现实的基础上确立鲜活的事实,恰当地将立场、方法和新鲜的历史性内容融为一体,在现实性基础上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内涵。

(2)价值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和原则不仅有基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分析,也有着眼于人类前景的人类解放目标设计,二者的内在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也正因为这种严格的历史性分析,使得这种价值体系既有鲜明的大众立场,又不显得狭隘和偏执,至今仍然是这个时代无法超越的立场、方法和目标。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主观动因、客观过程和理论体系及其内在结构等都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的阶级立场。一系列相互贯通、互为定义的基本概念,如无产阶级、群众、现实的人、劳动、感性、实践、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没有价值立场的奠基是无法跳出抽象陷阱而具体生动地呈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为何如此严谨,科学的体系固然是其表征,但始终贯彻于整个科学体系的价值立场作为灵魂的实在统摄力量本身就是无法动摇的重释或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体系是将其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有学者提出了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问题。[12]价值立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立场,虽然价值立场最终要转化为政治立场,但它首先要转化为科学的理论逻辑体系,是科学的研究和理解,不是简单的政治宣告。长久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被片面地突出和强调,而其价值性原则或被简单地等同于政治立场或被判定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理论禁区。因此,面对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理论体系同样需要重新阐释和建构,这也是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之一。

(3)面向中国实际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是方法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各个历史时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方面,具有面向未来的恒久价值,而内容却因历史性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而更新。如果内容没有适时更新将影响方法的生命力,内容的过时陈旧直接制约着方法的革命性功能,会缩隐方法的历史性价值,蜕变为仅仅是组织内容的逻辑学方法,又回到了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其实质即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解放自己和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逐渐丧失。因此,单纯地强调方法的命运而不实现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是徒劳的,面向中国实际的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当然选择。中国最大的实际在于社会主义的历史新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取向实践,这应该是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文化性质。中国哲学的精华和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支援背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其文化依归,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中深化整理、分析和科学评价。在当代世界,文化性是任何理论的合法性根基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最终要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也是判定其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产生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引起世界瞩目,这被有人认为恰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想的重要经验。[13]

3.主要路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不仅要还原其一个真实的历史性内涵,更要走向当代中国。如何走向当代中国?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最根本的方面仍然是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因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更应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如何实现这一结合在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固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的极大丰富性和人们对它的实质的理解有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结合路径设计有关,但根本原因仍与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的偏颇认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即直面现实前瞻未来的开放气质,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并不是抽象强调改造世界,而是从研究对象到内容本身就具有具体的实践性。如果从哲学史角度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并不是完全远离西方现实的纯形而上学运作,不同的哲学流派的产生正是以全新的方法、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出现的,但是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历史性研究对象的重新确立是以不断地解体既有哲学的方式来实现的。流派众多,各领风骚数十年,哲学似乎也具有商品化的潮流倾向,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困境和骚动取向。毫无疑问,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紧跟时代调整和变革自身的研究对象,这种调整和变革不是要模仿现代西方哲学的更新方式而瓦解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要让其走向当代,特别是中国化。在“冷战”结束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实践事实上一直存在,而由于教条主义和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模式,这些十分宝贵的民族化实践经验或被视为共产主义的异化实践,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没有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研究对象和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www.xing528.com)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应该以什么为研究对象?有人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此给予了重要启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确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14]笔者认为,以寻找规律为主旨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标之一,也符合哲学的学科性质。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现实需要来看,问题的实质是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水平和层次,在解决中国自身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中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始终遵循、科学理解和合理实践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为切实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确立原则、方向和目标,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首先要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理论创新形态为研究对象,在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人民的生活幸福为现实目标。唯有如此,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是与中国当前实际紧密结合的。当前,最大的和最符合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种内在规律,即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等具体化、民族化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探索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倾向。可见,寻找规律的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目标,但不应是直接的研究对象,规律并不是现成的,它孕育、形成和发展并隐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为现实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探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此外,不要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理解和实现某种客观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来说,务实的做法是在寻找正确合理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中不断摸索,老老实实地研究问题,积累、总结、提炼和升华成功经验和教训,化经验为理论,化理论为方法,将方法上升为世界观的创新理论形态。在规律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问题探究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即使规律在手,要正确合理地践行规律,着眼于以人为本也要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务实精神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

4.基本目标:重新建构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国化的学理体系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最终要建构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学理体系?从根本上说,学理体系既是科学自身的目标和象征,也是现实需要。根据以上所述,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要围绕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全面整体的内在逻辑分析与架构,形成从基本的概念范畴到原理观点、思想体系的理论整体性和融贯性,因此,内在分析性的逻辑体系是思想和学说达到整体性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停留在散漫的思想和观点的水平层次,即所谓的“非体系化”,将无法保证其整体上的科学性。人们通常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根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非体系化的哲学形态,马克思本人也反对建构哲学体系,因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应该以建构体系为目标。其实,马克思反对的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思辨的旧的形而上学体系,而从理论的内在整体性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但有待完善和改进的理论体系,[15]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是如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主体选择的重要特征,既然是有选择的中国化,也就不可能完整地中国化,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可能是体系化的。这些看法似是而非。

显然,既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然是中国作为实践主体从现实需要出发的主动选择,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具有强烈历史性。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历史条件,先进的中国人无法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学说。这种根源于历史条件限制的中国化虽然因为抓住了关键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也必须正视这个过程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失误,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无法避免的片面理解根本上损害了理论的内在统一、完整的科学性,由此指导下的实践也有历史局限性。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理论整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才能长远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中国化,也不能是有选择、有放弃的,否则其中国化将是碎片化、形式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也就不具有历史的总体性,这不是我们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选择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是一种历史限制的话,那么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则要求坚持理论的总体性进行整体中国化,今天的中国也基本上具备了这样的历史条件。建构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理化的理论体系是符合实际的现实需要的。

建构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向。

(1)必须严肃认真地反思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同时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哲学思考。这个新传统有别于在此之前的旧的历史传统。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历史典范,它的发展道路和内外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与传统、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向等都需要从哲学上深刻反思。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历史传统的深刻反思是把握现实和着眼于未来的基点。

(2)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轨道,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现实根据、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实现统一。因此,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成存在论、生活哲学等的某种合理性,但必须认识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这种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基本路径和发展规律,根本上有别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发展逻辑。

(3)认真总结和提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此影响之下也形成了许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这些都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素材。不仅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然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也要看到凡是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推进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西方先进文明成果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致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取向的,因而也应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参考和借鉴。

【注释】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2.

[2]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当代马克思辞典[M].许国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姜喜咏.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关联概念群的初步辨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葛兆光.明镜与风幡:六祖坛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8.

[5]艾思奇.艾思奇全书(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2-313.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8]毛泽东.论新阶段[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11),657-659.

[9]孙伟平,贺林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评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1]俞吾金.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J].探索与争鸣,2007(1).

[12]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

[13]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想与中国经验[J].教学与研究,2005(10).

[14]李荣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拓展[J].求实,2004(2).

[15]黄楠森.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