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应易读易懂易记忆
说到经济新闻,很多人都认为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像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新闻在报刊上的地位愈益重要,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然而,大量的经济新闻却给人留下“难写、难懂、难记”的印象,这主要由于其专业性强,术语、数字多。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实在是一个不可不重视的问题。依笔者之见,要让经济新闻可读、耐看,主要写作精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抓核心事实,开门见山
想吸引读者眼球,记者就应抓住事件的核心,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讲故事”。抓不住新闻事件的要害,轻重倒置,或横生枝节,就很容易使经济新闻报道显得杂乱无章,也会让人摸不着头绪,更会令普通读者不知所云。
正面的个案之一,《沈阳晚报》2010年3月3日发表的文章——《时隔一年,国债再遭抢购》的开头部分:“还有国债吗?”“对不起,昨天一大早就被‘抢光了’。”“对于平淡了近一年的国债市场而言,这样的回答已经久违了。本月1日,虎年首期凭证式国债正式发售,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国债遭‘抢’时隔一年再次出现,很多银行网点在短短1个小时内就已售罄,连工作人员都大表惊讶。”这样的表述不仅很有镜头感,而且让读者对文章大意一目了然。
正面的个案之二,2010年3月5日《沈阳晚报》刊发的《沈阳“富人险”两月卖出7000万》。本篇稿件首段:“近年来,国内“富二代”层出不穷,随着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征收遗产税的呼声也逐渐强烈,可规避遗产税的‘富人保险’因此应运而生。一款缴费门槛为50万的‘富人险’在沈热销两个月,100万至200万的大单很常见。”
二、要通俗易懂,拒绝晦涩(www.xing528.com)
经济报道特别是财经新闻最重要的就是通俗易懂。要知道,如果财经报道过于“打官腔”、学术化、理论化,很容易造成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情况。要克服这一弊病,做到吸引读者,就要求记者少用专业术语,远离陈词滥调,拒绝晦涩言语,将文章精华“翻译”成读者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
在这方面,笔者举例示范。当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资产重组”时,记者可以这样解释: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长板发挥不了作用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长板锯下来补在短板上,这叫“资产替代”;二是把木桶拆了,长板和长板放在一起箍一只桶,短板与短板放在一起箍另一只桶,这就叫“资产重组”。
再比如说,讲到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时,记者可以打一个比方: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骑得太快会翻车;骑得太慢,车会晃,会不稳。经济建设也是如此,经济要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
三、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
每完成一次采访,记者都会掌握大量的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如果处理不好,会让读者看了头疼,所以应该将无关痛痒的数据舍弃。比如,对一个地区因受灾造成农牧业损失的报道,原始数据是:玉米、小麦、大豆、杂粮各绝收多少亩,马、牛、羊各死亡多少头(只)。记者完全可以整合成“因灾造成农作物绝收多少亩,大小畜死亡多少头(只)”,完全不必要一一罗列。
作为经济记者,还应替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所以让这些数据多一分形象,少一分抽象很重要。比如“260万元”要比“2611423元”简单清楚得多。如果事实上“增长了98%”,最好用“几乎翻番”来表述。再比如:“吸收二氧化碳300多万吨,相当于30多万辆奥迪车一年的排放总和”,一句“相当于……”较好地说明了“300多万吨”所代表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