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跃芝 周 红
她从事少年审判工作9年,审结的近500起未成年犯罪案件涉及1140多人,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她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为75名刑满释放的新生少年找到工作,让7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
她就是被失足少年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
坚持“三不工作法”
15岁的被告人小陈,因一点小事纠集他人滋事致一少年死亡,羁押期间又将一位在押犯踢成重伤。在看守所里,小陈冷漠面对詹红荔的询问。
为感化小陈,詹红荔两次赴小陈老家调查,一个不幸少年的经历渐渐清晰地呈现在詹红荔的脑海:暴躁、酗酒、赌博的生父,饱受打骂、侮辱的童年,随母落户他乡受到的排挤和歧视,使他具有典型的攻击性人格障碍,但对继父和家人却有着很深的感情。
詹红荔找到了融化坚冰的突破口——审前心理干预。她一次次陪着小陈的母亲和继父到看守所,给他带来过冬的衣物、送上亲人的关怀。
庭审尾声的法制教育阶段,詹红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开了小陈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他第一次向被害人双亲下跪并作出真诚的忏悔,得到被害人家属谅解的小陈依法被从轻发落。
小陈在给詹红荔的信中写道:“当所有人都唾弃我的时候,是你和母亲支持着我完成人生的转折,以后的人生道路我不再感到孤单,不再感到迷茫。”
“案结只是个逗号,事了也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詹红荔审理案件的追求。
在长期的少年审判实践中,詹红荔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少年审判规律的“三不工作法”,即庭前“三个不开庭”,对案件的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对被告人成长背景没有调查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对犯罪危害没有足够认识的,不开庭。庭中“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被害方没有得到精神抚慰,达不成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庭后“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不到位,不松手;回归社会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落实的,不松手。
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寿辉说:“詹红荔总是在细节上比别人多想一点,在审理中多走一步,在法庭外多做一些。”(www.xing528.com)
如今,“三不工作法”已得到广泛认可,詹红荔的默默坚守和付出也迎来了回报。数据显示,福建省少管所羁押的延平籍少年,已从最高峰时的一年56人下降到2010年的17人;少年犯罪案件,也由建庭初始的每年57件减少到2010年的18件。
爱心在审判庭外延伸
2003年,詹红荔主动申请到刚刚组建的少年审判庭工作。在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看着一张张稚嫩迷茫的面庞,詹红荔非常痛心和惋惜。
小严曾经犯过故意伤害罪,出狱后在一家工厂上班。有一次,工厂负责人怀疑小严偷盗了厂里的材料,扣发了他当月工资。小严找该负责人理论,气急之下,拿起水果刀准备捅向工厂负责人。
“遇事要冷静,凡事要三思。”就在小严准备暴力讨薪的时候,脑海中响起了詹红荔告诫他的话。于是,小严拨通了詹红荔的电话,一起恶性案件避免了。
面对失足少年,詹红荔真正做到了不离不弃。
她认为失足少年回归社会,面临着升学、就业、社会重新认同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安全度过适应期。同时,一个孩子重获新生,能带动影响一大批少年犯的改造,这比苍白的说教更有力量。
为此,詹红荔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工厂、学校、社区、看守所。她认为自己的力量或许微薄,但只要发出一点光热,总能点亮希望。
失足少年小黄的父母疏于对他的管教,他走向了抢劫的犯罪道路。交谈中詹红荔发现,小黄很有理想,当他告诉詹红荔还想继续读书时,詹红荔立即帮助小黄联系了一所农业大学去进修。如今,小黄已经是广州一家手袋公司的经理助理。
詹红荔常说,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增加一分和谐。
在少年审判工作中,詹红荔还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权热线,解答群众咨询求助电话1800多个,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主讲法制教育课,受教育学生达到3万多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