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的理解禅定,为其所用
面对禅定带给身体的益处,人们应该科学的去理解,科学角度看禅定。在禅定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达到“精神内聚”心身的状态;第二阶段则是达到“精真元明”内心的体验。所谓精神内聚的状态,是指一个人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人的身体,让身心完全放松到一个非常深沉状态中去。当人到达深沉状态时,就已经感受不到四肢和躯体的存在,只能体验到心灵的空寂、虚无和灵性的自由。这与古代人们欲想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状态是相同的。
凡是接触过气功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关于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但其效果、形式、说法各部一样,而且都十分的玄妙。很多人都会有过“无所适从”,或者 “无从所适”的感觉。到达这种感觉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要进行全身的放松练习,然后通过“意数呼吸”的方法进一步引导,最后进入“精神内聚”心身状态。这种方法与瑜伽和气功中的放松有一个很关键的差别,当这种差别和看书学不会开汽车是一个道理,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领悟出来。禅定中的“精真元明”是指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到达一定火候后就可以不拘于行、住、坐、卧等场所的限制,也不用再去放松身体或是调节呼吸,就可以时刻返观内心,让意识逐步达到“纯意识”状态中的境界,人们会用精真元明、空境、真意、纯一、如来这些词来来形容到达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除了佛祖以为,没有人可以达到最高处。
在美国的一所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建造出了一间世界上最安静的小屋。平时只要让人们捂住耳朵就可以听到血液的流动声,但如果是在这间最安静的小屋里不用捂住耳朵,这种声音就会变成 “震耳欲聋”的咚咚声,而在脚步传来的声音就像远处传来的炸弹爆炸。因此,一个实验证明了安静只是一种感觉,只有当你的内心安静才是真安静。心念就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在有风的情况下火苗不断摇拽的;而在无一丝风的情况火苗同样也会自己在摇拽,所以说静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修行“禅定”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入静,其次才是训练心意以入净。当实际上心只能净而不能静,“静”是心对环境的被动感受,而“净”是心对环境的主动控制。
练习禅定与练习瑜伽、气功的“基本动作”是一个道理,关键在于“痛下决心涤除不必要的东西”从而更科学、更实际地去理解和训练禅定。在训练“精神内聚”之前一定要注重“三调”, “三调”是禅定特有的,它是指“调息、调身、调心”。(www.xing528.com)
所谓调身就是让自己能舒舒服服地安住一处就可以了,是指自觉的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它以结跏趺坐、坐在椅子上或平躺为主,其中以跏趺坐为最好,坐椅子次之,平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姿势。跏趺坐是盘腿而坐,传说中佛祖正是盘此坐后而悟道。姿式要求为将两腿一并伸直,屈右膝,脚跟靠近会阴,脚腕尽量放在左大腿根处,膝部着地,接着屈左膝,脚腕放在右大腿根处。背部要求伸直,肩部放松,颌内收;双手要求互握,手心向上,放于脐下;眼睛的视线为似看非看于虚无空间。在盘腿放开的时候,要顺序与盘时相反,并要小心慢慢的放开。姿式的要求为宽衣解带,不拘形式,以舒适自然为前提。在调身中主要的是以坐着舒服为首要条件,并不是非要一个什么特殊的坐姿才能入定。
调息就是在禅定时自觉控制呼吸。那有为何要调息呢?原因很是简单,人在静坐下来后 “呼吸”是凸现出来,这个凸现出来的东西就需要调整,来达到不扰乱心意的作用。所以在禅定时要十分注意“呼吸”方式,这就需要调息。调息的基础要求是 “细、静、匀、长”,要求出入的气都是绵绵、若存若亡,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的境界。“息”与“气”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在“道家、气功”中对“气”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调息的关键在于“不可勉强,求其自然,以安心境就可以了。”庄子曾经说过 “众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指的就是“心意”而非呼吸。
调心是指协调心情,他的目的是让人们从担忧、恐惧、烦乱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开始专心修禅定。这个要求并不复杂,在人们放不下心事或烦躁的时候,只要念一念达摩老祖的四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体悟话禅意就可以入静了。当然,首先还是要选择一个安静一点的环境,如此“心”就更容易入静。
真正禅透了“三调”之人会知道这只是个形式,修炼时只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调整坐姿,掌握基本呼吸动作,在心无担忧、焦虑的情况下就可以练习禅定。想要到达这样的境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而适应的,而不是轻易可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