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学精华:修行五戒即可获正果

佛学精华:修行五戒即可获正果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戒中的最后一戒为“不妄语”。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只有认识五戒,受持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佛学精华:修行五戒即可获正果

2、戒得“五戒”修得正果

佛教中戒律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称为根本大戒,并且在佛教的众多戒律中,归根结底还是五戒。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为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行为的本质都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

不杀生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到杀人,小到杀死蟑螂老鼠、蚊蚁都是杀生。因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还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可以纤悔的。如果只是杀死蟑螂、蚊蚁这些动物,就是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是一样有罪,但要比杀人轻一级。破坏物质、浪费时间也算在杀生里。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佛家认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相同的原因,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浪费时间和杀生是一样的,就像人们所说的“浪费生命等于慢性自杀”。戒杀生,主要是要培养慈悲之心,《涅槃经》上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佛教徒吃素就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之心。这时有人就会说“植物也有生命”,在佛教中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不偷盗指的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而言就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未经许可旧占为己有,这是偷盗的行为。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的行为。由于偷取物品的大小、价值不同,因此在所有戒律这是最难受持的一条。佛家认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根据五戒中的戒律,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或是借用东西末还的行为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但只要是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东西的行为就是犯了偷盗最,就犯了根本大戒。

邪淫是指,与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这些都属于邪淫戒的范围。乱伦.雏妓等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所以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如果大家都能持不邪淫戒,避免这类的问题出现,社会也会和谐很多。如果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家庭也会更加的和乐。(www.xing528.com)

虽然不饮酒明指不喝酒,但凡是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都是不饮酒戒中所要戒除的,例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这里有害身心的东西都在戒除的范围里。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并不罪恶,但是饮酒厚容易引起世人的诽谤,或是诱发其他的性罪,所以要遮戒。《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由于他烹杀做为下酒菜,又犯了杀生戒。邻居问他,他又妄言说没看见鸡,再次犯了妄语戒。此时他又看见了个貌美的妇人想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就是一个简单的喝酒让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人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五戒中的最后一戒为“不妄语”。妄语是指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都是妄语范围。依其性质的大小,妄语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大妄语是指没绣正果的人说正果了,没得到神通得人说得神通了。小妄语是指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就像医生为考虑患有绝症病人的情绪,而隐瞒实际病情的行为,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谎话,就是方便妄语的范畴

五戒在佛教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犯了五戒,就等于是身系与囹圄之中,失去了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只有认识五戒,受持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所以佛家中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受持五戒的人会有无尽的益处。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就会够获得健康长;不偷盗而布施,就可以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家庭就会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就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身体自然会更加健康、智慧清明。受持五戒就像是在土地里播种幸福的种子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很多利益加身、无尽的功德善果。受持五戒还可以免除苦恼、恐怖,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与快乐。五戒也是人道的根本,它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儒家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将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结合起来就是: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

《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上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戒时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是十分灵活的。在家的居士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或是三戒、四戒来受戒,渐渐达到五戒圆满。在家的信徒除了受五戒外,还可以受佛教中专门为比丘、比丘尼设定的具足戒。但五戒仍然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