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则天与佛教:江山稳固之道

武则天与佛教:江山稳固之道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以后的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并利用佛教治理国家。由此可见,武则天与华严宗的关系早已超出了个人利害的范围,重大的价值是为政治统治而服务。由于武则天的崇佛,让当时佛道力量明显强于道教,这就出现了道教徒弃道为僧的现象。

2、武则天利用佛教巩固江山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唐王朝。李渊父子接受隋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民生,巩固社会秩序的政策,制定了历史上有名的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制度,从而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同时,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的阶段。

佛教在隋代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础上,进入唐朝后又建立起了很多新的宗派。这些宗派都有高度发展的寺院经济作为后盾支柱着,各自创造起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在当时佛教的普及化,深入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他更是代表了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影响着大批的人士并左右时代的思潮。

与此同时,唐王朝的各位继承者对于佛教的态度,普遍都是从政治得角度考虑,集中表现在对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安排上。在唐王朝对三教是采取的措施是以儒为主体,调和并用的政策。这一政策表明了,统治者在思想统治的方法与手段开始成熟起来,这为宋代理学的形成作了准备。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各个朝代在执行佛教的传播中往往都有各自得侧重点,这也给佛教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唐太宗以后的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并利用佛教治理国家。到了高宗李治为太子的时期,就赞助玄奘翻译经文《述圣记》。高宗也信奉道教,他宣称“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到了中宗李显的时代,对佛教的思想是“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竞崇瑰丽”,“造寺不止,费财富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睿宗李旦的治国思想是佛道并重,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但在唐朝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www.xing528.com)

武则天执政时期直接面对的政敌就是唐李家族,为能夺取并巩固自己的皇权,她需要制造舆论,其中举佛抑道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以此来贬黜李氏的宗系。武则天一即位就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在她统治的时期佛教倍受崇奉,这样唐代的佛教达于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武则天鉴于禅僧在群众中日益上升的影响,让神秀禅师入京行道,并亲加礼拜。她还邀请慧安禅师入禁中问道,待以师礼,再次确定支持东山法门的方针,这样的措施大力加强了禅宗在全国的发展。武则天打破了唐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这其中的高僧除了实叉难陀外,还有于阗提云般若,中印地婆诃罗、汉僧义净等人,而最著名的还是南印菩提流志。

在宗教思想体系中,武则天着重扶植的是华严宗。这也是华严宗能够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称为一大宗派的直接原因。华严宗所奉的根本经典《华严经》,它把世界形容得无穷无尽,恢宏廓大,并将其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万有又各自独存,“圆融自在”,这种思想十分确切的表现出了盛唐时期国家博大雄浑和含容万象的气势。公元692年,武则天派军收复西域四镇,并排使节到阗去求访了80卷本《华严经》梵本与译者回京。这些经文于公元695年在洛阳译出,当时武则天亲受笔削并制定了序文。武则天统治的时期还在龟兹、疏勒等地建立以汉僧为主体的大云寺,并给以外来僧侣特殊的优礼,而法藏也以“康藏国师”为称号。由此可见,武则天与华严宗的关系早已超出了个人利害的范围,重大的价值是为政治统治而服务。由于武则天的崇佛,让当时佛道力量明显强于道教,这就出现了道教徒弃道为僧的现象。这一情况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期间有所调整。唐玄宗是著名的道教君主,在他即位之初曾对佛教进行了多方的限制。

在唐玄宗统治的时期,他踌躇满志,充满自信。开元年间是“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太平盛世,可称唐代的黄金季节。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亲为《金刚经》作注,并颁行天下。唐王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畅通,当时的社会容纳了各类意识形态而无所顾忌。因此在隋唐,我国就已经建立的诸多宗派,形成了繁衍昌隆的盛世王朝。这一时期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也相继来华,玄宗都给予了他们相当的荣誉和礼遇,这为另一佛教派别密宗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密教的正式成宗,及其在开元、天宝以至肃宗、代宗朝代的兴盛发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日后藏传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