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迦摩尼逝世,佛教命运的坎坷
佛教创立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在印度释迦摩尼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被称为市根本佛教。释迦摩尼逝世后他的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
由于释迦摩尼生前,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因此弟子们对他的传教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释迦摩尼在世时所收的弟子分在家与出家。在家的弟子太多无法统计,而分散在各地的出家弟子也没有计算。就常跟随释迦牟尼身边并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就有1255多人,这其中有10人是被公认学有成就,各有专长。这十位被公认的大比丘分别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迦诲延(论议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后人将这十大比丘立为塑像,在各大寺庙中都有供奉。
佛教创建的100年里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带。当时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派别,这就是称为佛教的根本二部。上座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首先,他们对释迦摩尼有不同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释迦摩尼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中形成的,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他所说的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其次,他们对法(事物、存在)有不同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的存在,未来的没有发生,也没有实体的存在,只有现在一刹那中才有具体的法体与作用。最后,他们对声闻和菩萨也有不同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他们认为虽然一切有部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都有差别,但是他们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是没有差异的。
由于这些不同的看法,在此后的100余年间佛教中出现了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他们称为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出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等具体数据现在都有不同的说法。(www.xing528.com)
到了公历纪元前后,由于佛教徒中流行起了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了对佛教的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这也是早期佛教中小乘教派的雏形。
释迦摩尼逝世后的500年后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的创始人是龙树,他阐发的思想是“空”、“中道”、“二谛”,他的弟子提婆继续弘扬了龙树的学说,这大乘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后还有清辩、佛护、月称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出了中观的思想,从而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于此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也在继续发展着。
释迦摩尼逝世后的900年后,瑜伽行派兴起,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两人。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因为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了大乘教义。他的弟弟世亲原来也是说一切有部的学者,后来从无著改成大乘,称为“千部论师”。无著与世亲两兄弟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传承的主要佛法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到了7世纪以后,密教在印度开始流行,到了8世纪它与印度教相接近。9世纪后密教全面兴盛,相继形成了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了13世纪初,超戒寺等很多重要的寺院遭到异教徒的严重损害,僧徒星散,这以举动终于让佛教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