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坐月子
“男人割麦子,女人坐月子。”
——宜川俗语
产妇生下孩子后,便开始了为期一月的坐月子,生小孩的妇女被称为“月婆子”。坐月子民间传统的做法是: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只准在室内吃、住。坐月子期间是比较讲究的,主要是要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产妇要比平时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头巾遮住,主要是怕受风寒。坐月子期间,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农村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馍、窝头与其他食物都很少食用。月子里饮食讲究营养,要软、热。习惯喝小米粥撒芝麻盐(芝麻炒熟和少量食盐研碎),吃鸡蛋,喝红糖水。坐月子期间严禁产妇吃冷食、硬食、油腻食物,不让沾冷水,少干或不干活。
坐月子期间,婴儿不过满月不准生人进入产房,传说是怕鞋上带来生土,另外穿重孝的人不准进产房。还有害眼病的、信佛教神灵的都不能进产房。坐月子要求安静,产房里不仅禁止大声吵闹,而且忌讳说不长命之类的话。凡第一个闯进产房的外姓人,谓之“猜生人”。如果婴儿父母认为此人正派,其就会受到欢迎,否则就要受到冷遇。据说婴儿长大后的性格将与“猜生人”相似。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可入内,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坐月子期间一般由产妇的婆婆或生母照顾。宜川人对产妇坐月子这一道关口相当重视,决不掉以轻心,民间讲究很多,目的就一个,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
小儿和尚服
初生婴儿的衣服,一般是红色的“和尚服”,“和尚服”穿起来宽松舒适,红色表示吉庆,据说还能避邪。红色“和尚服”的衣领是白色的,这条白布最好是从姓刘或姓万的人家讨来的,因为“刘”谐音为“留”,希望孩子能留住,不会夭折。“万”是个大数,希望孩子身后弟妹众多。婴儿的枕头一般装上谷子或小米,当孩子满月时倒出来让舅舅带的牲口吃掉。也有装绿豆的。在孩子枕头下放一本书,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读书知礼。产妇在此期间忌吃豆制品,以免“叉”奶。婴儿第一次吃母奶之前,要请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先喂一次,谓之“开口”,男婴需找哺乳女婴的人开口,女婴则找哺乳男婴的人开口,据说这样能催产妇早下奶。(www.xing528.com)
产妇一般在第三天下床。过去第一次下床、出屋门、进灶间、上井台都要烧纸,以谢床神、门神、灶神、井神。许多地方第三日要谢“送生神”。“送生神”又称“送生娘娘或送子娘娘”。生子的人家,第三日晚上要在院中设供桌,置供品,请一个会巫道的年长妇女主持,念经、烧纸、磕头,以谢生神爷爷和生神娘娘送子之恩。“谢生神”也有不在第三日的,而在满月,或在百岁。
三十日后产妇和婴儿择日“出行”。在“出行”前,婴儿是不准见天日的,如要抱出屋门,头上必须用伞或者布遮住。三十日后选个好日子,产妇抱婴儿到院里,向吉方走动走动,即算是“出行”。有的是父亲抱着婴儿出行,在街上遇到的第一个外姓人,即认为“干亲”。也有由祖父(男孩)或祖母(女孩)抱着,襁褓中置桃枝、红布,绕村一周。
生男生女,外公外婆家都要送礼。“三朝洗儿”日,作为娘家人,就要为产妇送来鸡、面、蛋、油、米、红糖等礼品,以供哺乳育儿期间的食用。有的娘家殷实,除送来食品以及幼儿的衣服、兜衣、小棉被、毛毯等外,甚至有金银饰品、贺礼。娘家的亲戚一般送鸡蛋或挂面,宽绰的还赠送高档东西。这些贺礼都集中在娘家,产妇分娩后第三天,挑担或驾车送来。多是产妇的弟侄辈挑来,也有地方是外婆领人送来。民间十分重视分娩后的调养,要吃若干只鸡,三餐食线面或小米饭,梳洗忌用香皂之类用品和刺激性用品,防止“扑奶”保元养身,以期喂乳不乏。
民间认为,婴儿初生,“红眼儿不全”,火气太低,阳气不足,易受各种煞气“冲克”,更怕风冷侵入,故坐月子期间拒绝生人进出产妇和婴儿房间,于是形成了“忌门子”习俗,即产妇坐月子的一月期间,不准生人进出产妇婴儿房间。如果生人不注意进入产妇房间而引起小儿昼夜啼哭,俗称“夜哭郎”,就用以下两种办法医治:一是把铁棍在炭火中烧红,左手拿铁棍,右手快速从烧红的铁棍上捋过,口中默念咒语趁热按抚小儿前额,一连数次就可解决;二是在黄纸条上书写“天皇皇,地皇皇,吾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瞧一瞧,一觉睡到大天亮。”抄写几张让人把纸条贴在大路边的墙上或人多处,过路人读后就可以治疗此病。
分娩后十二天,称小满月,娘家人及亲朋要给产妇送挂面、鸡蛋等食物,让其滋补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婴儿过满月时,一般让爷爷奶奶等长辈给孩子起乳名。过去从过满月那天起,婴儿便不再躺卧,让他坐在装着荞麦皮的褥子上,再用大褥子紧紧围裹住。婴儿吃奶时,抱起来,吃罢奶,再围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