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理学影响他人
人的心理具有神秘的力量,要敢于探索你的心理力量,学会使用适当的暗示去影响别人,学会应用正确的、有意识的自我暗示。做到了这两点,你就能获得健康、幸福、快乐和成功。
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谁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担忧和顾虑,有些忧愁和烦恼,有些成功和喜悦,有些希望和要求,不能或不愿对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人说,却能够和愿意向朋友倾诉,以期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而有些事情也确实只有通过友谊的桥梁才能办好。正所谓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有些问题上,朋友间的影响是其他人际关系所望尘莫及的。
朋友之间的影响,是由朋友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
1.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
朋友一般年龄相仿,有些人喜欢在同龄人中交朋友,因为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青年朋友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心理上、行为上、语言上的相同点就多,彼此容易理解,容易效仿,容易采纳意见。所以,彼此间影响就大。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朋友一般是合得来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既是朋友,亦是知己,起码也把对方视为知己或对方把自己视为知己,彼此情深意笃,互相信赖。这样,朋友的言行容易被接受,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学。
3.相伴多年,耳濡目染
朋友一般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近火烤人”。既是朋友,就会经常接触,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
4.气习相染,师不如友
朋友是自己选择的,“气习相染,师不如友”。人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人,是一种不能选择的天然关系,这种天然关系当然有着其他人际关系所不能替代的亲密之情。然而,这种天然关系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朋友关系则不然,朋友是自己选择的,也正因为朋友是自己选择的,才有特定的寄托。
谁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担忧和顾虑,有些忧愁和烦恼,有些成功和喜悦,有些希望和要求,不能或不愿对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人说,却能够和愿意向朋友倾诉,以期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而有些事情也确实只有通过友谊的桥梁才能办好。正所谓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有些问题上,朋友间的影响是其他人际关系所望尘莫及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棘手的思想问题,需要靠交朋友、以朋友的姿态、以朋友的口吻才能得到解决,可见朋友间的影响有多大。
善于倾听是沟通彼此的桥梁
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尊重你,在背后称赞你,这里有一个方法:耐心倾听对方的话。真正善听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动对方,更能唤起对方的亲近感。如果你问别人一个问题,他只回答了一半,你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倾听,保持眼神接触,最终他会开口讲完。
有一个年轻人,去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为了表示自己有好口才,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最后,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
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是怎样闭嘴,二是怎样演讲。”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没了,而别人早已经厌烦了。当别人说话时,我们总喜欢打断别人,说自己感兴趣的话。有时候我们虽然在听别人说话,但却心不在焉,不是打哈欠就是抠手指。
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尊重你,在背后称赞你,这里有一个方法:耐心倾听对方的话,不管他说什么都兴味盎然,哪怕知道他将说什么也绝不打岔。
你将发现,即使一个最不讲道理、最顽固的人,也会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听者面前软化下来,变得像小猫一样乖顺。
卡哈尔在一个晚宴上,见到了一个著名的植物学家。
卡哈尔以前并不认识这位植物学家,卡哈尔发现他很有意思,于是专注地坐在椅子边倾听他谈论大麻、印度花草以及室内花园。他还给卡哈尔讲了有关马铃薯的一些惊人故事。
卡哈尔在这次晚宴上什么也没做,只顾专心地听那位植物学家谈话,听了好几个小时。
植物学家最后临别时向所有的人宣布“卡哈尔是最有意思”的人,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家”。
这似乎让人奇怪,卡哈尔自始至终只是一个倾听别人讲话的人,却被说成是“谈话家”。这就说明倾听也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对话。
杰克乌弗在《陌生人在爱中》写道:“很少有人经得起别人专心听讲所给予的暗示性赞美。”
倾听就是最好的鼓励,这表示你对他的观点感兴趣,欣赏他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欣赏他整个人。
人都是自私的,人最优先关注的永远是自己。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比对任何人、任何事更感兴趣百倍。他对自己的牙痛,比对非洲的40次地震更感兴趣。
渴望拥有听众不只是孩子的愿望,成年人更需要别人的认同与欣赏。聪明人会耐心地做一个听众,鼓励别人表现自己。
因此,心理学上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则是:“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
有一天,小明和两个同学一起到睿睿家里玩。
大家在一起看了一会娱乐节目后,就想玩点什么,正巧睿睿家里有围棋,那两个同学也都喜欢下棋,于是他们就开始摆弄起来,闲谈中都是些术语、行话,而小明则对“黑白世界”一无所知,无聊中去了睿睿爸爸的书房。
他们玩够后,才从书房中把小明叫出来,令睿睿吃惊的是:他爸爸居然送小明出房门口,还问他为什么不留小明吃饭,临行还一再叮嘱,以后有空来玩。在睿睿的记忆中这是他爸爸第一次留他的同学吃饭,而且以后还经常问小明为什么不来玩。
睿睿在惊叹之余,就对小明说:“我爸是个非常传统严谨的知识分子,为人古板,不喜与人交往,每次家里来了熟人,就独自躲到书房,很少与人打招呼。”
他很奇怪为什么他爸爸那么欣赏小明?
小明笑了笑,对他说:“其实,也没什么。你们下棋我不懂,就来到你爸爸书房,见他在看一本水利方面的书,就问他是不是搞水利的,然后就好奇地问长江大桥的桥墩怎么做的,你爸爸就开始给我讲解,如何先将一个大铁筒插进去,将里面的水抽干,挖出稀泥,打地基,直到做好干透,再将铁筒抽掉,他在说,而我只是认真听,也没说什么。”
善于倾听,无疑是赢得他人好感的最好方式。
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于倾听别人言谈的人。真正善听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动对方,更能唤起对方的亲近感。
戴尔·卡耐基在《人际关系》一书中,叙述了一个他亲身体验的小故事。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桥牌集会。在场的一位金发女郎听说我过去在欧洲待过不少时间,休息时,她对我说:“卡耐基先生,能给我谈谈欧洲吗?那里一定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和美丽的景色。”
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来时,她说她和她的丈夫刚从非洲回来。
“啊,非洲!”我叫起来,“那地方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想看看非洲,可我始终没这缘分。你去过那个传闻中的狩猎王国吗?你太幸运了!能告诉我那里到底是怎么样吗?”
45分钟过去了。她再也没有问我到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些什么。事实上她并不想听我谈自己的旅行。她所要的只是一个有兴趣的听者,这样才能提高她的自尊。
分别的时候,她对主人说我是一个“最有意思的人”,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家”。
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可我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我所做的只是:专心地倾听。
我对非洲一无所知,就像我对企鹅解剖一窍不通一样。我真诚地对我不了解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对方是能够感觉到的,所以她很高兴。
这种专心诚意地听别人讲话,正意味着给予别人以最大的赞美。这种“暗示性赞美”是人类隐秘的通病所需要的处方。
如何做到倾听对方呢?
1.要专心
倾听时要精神集中,神情专注。多与对方交流目光,别人讲话时要适时点头,并发出“是”“对”“哦”等应答。但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要随便插话,若非插话不可,要先向对方表示抱歉,并征得对方的同意,如“对不起,我可以提个问题吗?”或“请允许我打断一下。”
2.要虚心
交谈中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如确有必要,需等人家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方还没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不要轻易表态,乱下断语,也不要挑剔批评。
3.要耐心
交谈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因为对方过长的发言或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而感到厌烦,这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表露出来,要耐心听他把话讲完,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特别是对方有意见的时候,要耐心倾听,给对方提供宣泄自己不满的机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观察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人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一头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韧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品性、好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要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犯在一起,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是一名警察”。
他经常失眠,因为他这一丝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
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地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善良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成为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无间道》中刘德华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我们随着岁月的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如果一个人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人,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这就是常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领悟蝴蝶效应,从微小处识别他的心思
当对方经历了痛苦的事情,失落、沮丧、痛苦不堪时,我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无言的拥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很难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鸣,让他对你敞开心扉。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也如同我们日常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我们可以通过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做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就意味着,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影响着一个帝国的存亡。
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打斗。
对一些小细节的准确把握会对交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能对他人有重大影响,要么是让他打开心门,要么是让他的心门从此关闭。
当对方经历了失落、沮丧、痛苦不堪时,我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无言的拥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很难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鸣,让他对你敞开心扉。
有一位中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拉我出去。我们并排坐在草坪上,十几分钟过去了,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从她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她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了。然后我轻轻拉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关切地说:‘你不会是找我出来看月亮的吧。’瞬间她就破涕为笑,笑过之后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下来。我只是静静地抱着她,任她在我怀里哭泣,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说教、追问,而是一颗体会她的心。此刻,她的心向我敞开,而我也抓住了这颗心。自从那晚之后,我们的关系上升成了知己、以心读心的最好朋友。”
注重细节,把握细节,运用细节。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用热情感染你周围的每一个人
犹太学者阿尔伯特·呼巴德曾说:“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由热情所促成的。”好的母亲与伟大的母亲、好的演说家与伟大的演说家、好的推销员与伟大的推销员之间的差别,时常就在于有无热情。
卡耐基的办公室和家里都挂着一块牌匾,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的时候,办公室里也挂着一块牌匾,他们两人的牌匾上写着同样的座右铭:
你有信仰就年轻,
疑惑就年老;
你自信就年轻,
畏惧就年老;
你有希望就年轻,
绝望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
但是失去快乐和热情,
就损伤了灵魂。
这是对热情最好的赞词。
如果能培养并发挥热情的特性,那么,无论你是个挖土工还是大老板,你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快乐的,并对它怀着深切的兴趣。无论有多么困难,需要多少努力,你都会不急不躁地去进行,并做好想做的每一件事情。
热情对于有才能的人是重要的,而对于普通人,它的作用却不仅仅是重要。它可能是你生命运转中最伟大的力量,使你获得许多你想要的东西。
热情不是一个空洞的词,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热情和人的关系如同蒸汽机和火车头的关系,它是人生主要的推动力,也是一个普通人想要生活好、工作好的最关键的心态。
或许你总是在想自己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的人,经常用“我是一个普通人”的借口来原谅自己。假如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就要小心了,这样的心态会使你在还没有努力之前就已经失败,它是阻碍你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使你与成功和金钱之间隔了一道厚厚的墙。
只要你确立的目标是合理的,并且努力去做个热情积极的人,那么你做任何事都会有所收获。
热情的心态可以补充精力的不足,发展坚强的个性。有些人很幸运,天生就是个乐观向上的人,而有些人却需要后天培养来获得。
培养良好的心态并不难,首先要选择你最喜欢的工作和最向往的事业。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你不能从事你喜欢的工作,那就把你想做的工作当做未来的目标吧。(www.xing528.com)
热情能培养信心。
爱德华·亚皮尔顿是一位物理学家,发明了雷达和无线电报,获得过诺贝尔奖。《时代》杂志曾经引用他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热情的态度远比专门知识更重要。”
这句话若是出于普通人之口,可能不会被人重视,但出自于成功者之口,那就意义深远了。既然对从事严谨科学研究的成功者来说,热情是那么重要,那么对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人来讲,热情岂不更应该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别说“你错了”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会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我们多数人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
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正如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所说: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地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当我们不愿承认自己错了的时候,完全是情绪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经没有关系。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那我们是绝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们自己是这种习性,那么就可以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习性,因此不要把所谓“正确”硬塞给他。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不肯承认是自己的错误,总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结果,他每天陷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大不如以前。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客户抱怨的办法。当顾客投诉时,他首先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快使顾客解除武装,由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此一来,这位代理商就能轻松地处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对方错了的时候,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尊重他人就会获得他人尊重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大而言之,在社会阶层中,小而言之,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有位企业老板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这位老板算得上是一位聪明的人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是他拥有了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工作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下属委屈,反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有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我们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觉得你的观点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的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势必引起被批评人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生出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
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问题。”
张丽:“我不回答。”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那让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没有,没有的事。”
老师:“既然我还称职,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让我猜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认为,不外有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提得过于浅薄,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是这样吗?”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回答的现实,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并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消除了学生反感的情绪,终于打开心扉。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大,不会轻易地认错的,因为她失了面子,老师势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继续上下去了。
表达出你的喜爱之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很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一天,妻子请她的丈夫讲出自己的6个缺点,以便成为更好的妻子。他想了想说:“让我想一想,明天早晨再告诉你。”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鲜花店,请花店给妻子送6朵玫瑰,并附上一个纸条:“我实在想不出你需要改变的6个缺点,我就爱你现在这个样子。”当他晚上回到家时,妻子站在门口迎接他,她感动地几乎要流泪。
人都有一些自恋,也就是喜欢自己。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自己。人们都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自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如果别人喜欢我们,就比较容易赢得我们的喜欢,而不管他客观上是怎样的人。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吗?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钱?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很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看到他们,自然就有了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宁愿选择喜欢我的人,也不要选择我喜欢的人”。人都有惰性,无休止的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而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非常轻松快乐,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用心地对待你,让你开心,把你放在心上,你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这个心理定律赢得别人的好感。那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表现出喜欢对方的样子。
比如推销员,他每天要面对许多从未谋面的人,他也许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须表现出对对方的喜欢,这是为了让对方也喜欢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说,这个规律在社交场中很具有实用价值。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捷径。你可以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这就表明你对他有好感,就会很容易赢得他同样的情感回报。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别人表达出对我们的喜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欣喜?我们会不自觉地对他有着更深的印象,有着更好的感觉,甚至会不自觉地对他也产生好感?
这种心理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人们缺乏自信有关。一个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较强,较为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对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
而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人,因为他们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的对自己的喜欢。
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喜欢开始的。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使这个女孩久而久之,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这天,小伙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
姑娘眼睛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
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
姑娘看着小伙子的眼睛,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挚爱的妻子。
增加见面的次数
有些人我们第一次见可能觉得她不漂亮,不温柔,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天天见,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越看越觉得她很漂亮、很可爱呢?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向被试验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验者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验者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人的心既坚强又柔弱,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体。有些感情因素,比如喜欢,会在不知不觉的接触中产生。接触频率,或者说见面次数越多,越会喜欢。
有社会心理学家为了证明这个效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他们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对有些人的印象一般,但是随着经常的接触,是不是会越看越顺眼,甚至会越来越喜欢?
有些人我们第一次可能觉得她不漂亮,不温柔,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却天天见,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越看越觉得她很漂亮,可爱?
聪聪、小华和明明三个人在高中是同一个班,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高考之后,聪聪和小华都考在了同一所大学读书,而明明则考到了另一座城市的一所大学里上学。聪聪和小华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碰面四五次,有时是相约一起出去玩,有时是一起吃个饭,有时是在校园巧遇。明明在新学校也结识了许多自己的新朋友,和聪聪、小华则是只在寒暑假才在家乡见面,一起开心地玩几天。结果很显然,尽管他们三人还是好朋友,但是不知不觉中,聪聪和小华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与明明则有些莫名其妙的生疏。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
当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的时候,就可以时不时地故意制造见面的机会。假如她经常去某个教室上自习,你就故意也在那个时间点去那个教室上自习,“嗨,这么巧,你也来这上自习呀”,并想尽办法坐得离她近点儿。
试想,你每天都这样见到她,在她旁边学习,就有机会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在时不时地和她探讨下问题,送她回家或寝室。她会对你的印象越来越深,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你。
假如你想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赏识,你就有必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工作一开始,就要先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要按时汇报,进行到一定程度,要及时汇报,工作完成,要立即汇报。这样,经常性地汇报,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见面的次数也多了,让领导了解你的机会也多了,与领导越熟悉,领导越有可能喜欢你,这样,提拔你的可能性就大了。不管成不成,混个脸熟,机会总要大些。
如果我们想与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妨多找机会和他见面。
多一点关心,把别人放心上
不需要怀疑,人最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你要想让别人喜欢你,就对别人多一些关心。
有家餐厅,一群人坐着聊天,适逢餐厅员工下班,有位服务员推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了一下,只见经理快速起身跑了过去,扶起那位服务员关切地问:“摔伤了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服务员回答:“不用”。“你看腿都摔破皮了,去餐厅搽点药,歇歇再走吧。”经理小心地扶着她回到餐厅,然后就去找药,找到药后,又亲手替服务员擦上,还对她说如果不舒服,下午就不用来上班了,工资照发。那位服务员连声说:“不用,不用。”这种做法比发几百元钱奖金更能赢得这位服务员对工作的热爱。
对小事的处理能反映人的素质。上班时大家相互见面打个招呼,问一声“身体完全好了没有?要不要再多休息几天?”或者“家里的事解决了吗?要不要帮忙?”这种简短的问话就能温暖人心。
有些人和同事、熟人、朋友许久没见面了,但见了面后,却仍然还像平时一样,这样岂不令人伤心?试想如果你许久没上班,上班后别人见到你没有任何特别的表示,你心里一定会有这种感觉:我这么久没来上班原来他们还不知道,我在他们眼里太不重要了。既然你有这样的感觉,别人也一样。下次你遇见许久没见的朋友时,别忘了用惊讶、亲热的语气表达你的问候。“好久没见你了,干什么去了?”“好久没见了,真有些想你。”
关心别人,意味着被他的兴趣所吸引,为他的高兴而高兴,因他的担忧而担忧。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心感兴趣,他必将赢得真正的友情,必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毫不犹豫的帮助。
要知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于是受到大家的疏远。只有使别人产生重要的感觉,你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如何使对方产生重要的感觉呢?礼貌上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比如:
关心对方关心的事。他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对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他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
欣赏对方欣赏的事。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风度……你只要对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风度……表现出你真诚欣赏,他一定会欣赏你,把你当成难得的知音。
请教对方擅长的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好感,何乐而不为?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这是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一句名言。
你轻视一个人,你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你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十多年前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东西,像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但她巧妙地使这些繁琐的事情顺畅起来。
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而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而且是一个人事先布置好。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生活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无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的。这是对我个人形象、风度的一个最佳传播,当她们看到那张卡片的时候,就一定会想起我,而且在她们心中隐含着对我的那一份谢意,会使她们更认为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们总会想到我好的地方,不会注意我的缺陷。”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这一番言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之中更能体现你的友善。
既懂得工作的重要,也深信生活的乐趣,随时把心中最真诚的愉悦带给大家,这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诀。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写过一本叫做《人生对你的意识》的书。在那本书中,他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亚德勒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
生活中的很多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而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对别人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重视,人与人之间将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雪中送炭最暖人心
你想获得别人的好感,成为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让他人从双方的交往中受益。
俗话说:“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让他人受益,能让人喜欢,但是,雪中送炭却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能让你获得忠诚和情义。
鲁肃和周瑜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俩在同朝为官之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当了一个小小的居巢长,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闹饥荒,年成不好,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过后,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仪表不凡,定是大器之才,有心结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斤,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
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就此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不忘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
濒临饿死时送一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急需之物,能够解决生死大事,无疑更让人感之于心。
“汽车界的经营奇才”亚柯卡曾说:“所谓经营,无非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网络而已。”
其实,不管是经营事业,还是经营人生,都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网络。你把人际关系搞得好,到处有人相助,自然成功。大凡成功人士,都善于放“人情债”,到处播撒人情的种子,这是他们人际关系畅通、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乌井信治郎是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长,深受部下爱戴,员工都称呼他“父亲”,因为他对部下的关怀确实犹如慈父般温暖。员工有困难,乌井总是尽心尽力地关怀帮助,就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有一次,新职员作田的父亲不幸去世。他不想让同事知道他家有丧事,以免麻烦人家。但在出殡当天,乌井率领桑得利的全体员工到殡仪馆帮忙。他还像死者的亲属一样,站在签到处,对前来祭拜的人一一磕头答礼。
丧礼结束后,乌井对作田说:“没有车子,你和伯母如何回家呢?”说完,立刻跑去叫了一辆计程车,亲自送作田和他的母亲回家。
后来,作田当上主管后,常对部下提起此事,并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老板,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世界上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只要把人打理好了,则无事不可成。你种下人情,将收获成倍的人情。而雪中送炭显然是一颗人情的良种,必将使你收获人情的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