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剿灭天国”
咸丰八年(1858),由于江西战事再度吃紧,清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再次起用曾国藩。就这样,在家中待了一年又三个月的曾国藩第二次墨绖从戎,重返江西战场。
这次复出以后,他首先理顺了湘、鄂、赣三省官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防止地方官僚对其战事活动的掣肘。同时为了改变自己困守江西的不利处境,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两湖总督官文商议,制定了全力争夺安庆,以直接威胁天京,并利用水师的力量封锁长江,使太平军的势力无法再向上游的湘、鄂、川、陕等省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全局性战略目标,湘军水陆两师相互配合,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在皖南浙赣经过近两年的苦战,曾国藩湘军所部曾国荃一部于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攻破安庆,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咽喉。
湘军在夺得安庆之后,又相继攻克了太平军所占的周围州县,从而将太平军的势力全部从安徽逐出。而此时的曾国藩为实现多年的夙愿,便将眼光紧紧盯在了金陵。为了彻底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在攻破安庆不久以后,便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策:其一便是举荐左宗棠全权负责浙江军务,让其率军入浙江支援这一带的战事,限制太平军的势力在这些地方继续扩大;其二便是让李鸿章速回安徽招募军队组成淮军,赴上海救援,防止这一块经济富庶的地方落入太平军之手,也为以后湘军进攻金陵时能够有效地牵制太平军的增援活动做好准备;其三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兴办洋务,招募能工巧匠仿制西洋枪炮,为攻克金陵城做好充足的军火供应。当然,这时的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除抵御外侮的部分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稳固清朝统治。(www.xing528.com)
就在曾国藩在安庆兴办洋务时,清朝的内外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朝廷内部,对曾国藩时常掣肘的咸丰帝归天西去,主张重用汉人的恭亲王奕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在地方上,湘军经过几年的磨炼,成了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许多湘军将领经过几年军功的积累,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官吏,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都听从曾国藩的指挥。这些变化的整合,使得在同治年间的最初几年里,曾国藩很是见重于清廷。在湘军攻克安庆后不久,他就收到朝廷寄来的上谕:“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57]这实质上是把镇压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曾国藩。为了报答朝廷这种知遇之恩,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命湘军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以求一举攻克金陵。五月,湘军主力进逼到金陵城下,开始对金陵进行长达两年的围困。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 19日),湘军用火药炸开了金陵的城墙,曾国荃率领部下蜂拥攻入天京城。至此,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从长沙兴办团练开始,到天京城破时止,曾国藩已在军中度过了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他既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痛楚。当然,曾国藩这一变身儒将的人生阶段,是其人生内容最为丰富和人生理想基本得以实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其人格、学问与治术进一步走向成熟,而且其坚忍的耐力和持久的恒心亦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挫折后,曾国藩的各种思想也走向了全面成熟。面对曲折的人生历程,曾国藩始终没有放弃对儒家传统理想人生的追求——建立“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之功业。正是这一执著的理想人生信念的支撑,曾国藩才能够率领湘军一步一步地把与自己文化理念相对立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从而将清朝政府从风雨飘摇中拯救出来。同时,他开始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巩固清朝统治,也使自己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当然,曾国藩在实现传统儒家理想人生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人格道德修养、增长了学问积累、充实了治术的内容构成,并使人格、学问和治术基本定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