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审视
再次回乡守制,曾国藩一住就是一年多。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咸丰帝的疑忌,加上江西战事此际有所好转,曾国藩似乎已被清政府忽略了。这让功名心极重的曾国藩感到无名的抑郁,心情十分苦闷。为了寻找精神出路,曾国藩在此次回乡守制期间,开始不断地对前半生的人生经历进行回忆和审视。
首先,在人格道德方面,他继续坚持自己以前一以贯之的风格,常常检讨和审视自己,提醒自己注意谨慎做人,而且谆谆教诲诸弟子侄亦应如此。其次,他回想起出山五年以来的种种经历,心中不免滋生种种疑团:为什么自己注重道德,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皇上的忽略?这让他陷入沉思。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曾国藩很快在宦海弄舟多年的基础上,意识到在谨守孔孟名教的同时,还应懂得权变!足见其政治上的治术更加老练。此外,他还静下心来,详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学典籍,希望从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获取借鉴。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在重温《道德经》、《南华真经》等道家学派著作的基础上,领悟到了一些诸如“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如拙”、“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认清了“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的重要性。曾国藩想起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的争斗,诸如在长沙与绿营的政治斗争,与湖南、江西官场的凿枘不合,虽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些胜利,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那么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道家方式也许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不乐意而为之呢?(www.xing528.com)
可见,曾国藩此际“由程朱到申韩到黄老”一脉相引的“一生三变”之转移,其所意味的,表面看似乎是学术兴趣的转移或者价值理念的更迭,而深层却是曾氏这样一个传统士大夫人格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一步一步地丰富、成熟和完成。从懵懂的举子到自负的翰林,从谨悫的理学门徒到强悍的团练大臣,在诸事不顺的屯蹇之时因缘凑泊,终于一跃成为炉火纯青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以治术的改变不经意间改变着晚清历史的同时, 自身也被历史改变。
经过一年多的乡居生活,曾国藩终于大彻大悟,其人格道德修养继续得到提升,学问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人处事的治术方面更加走向成熟。曾国藩再次出山时,似乎已是焕然如另一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