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
随着相对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贸易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导致不同产业的增长趋势出现差异,并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贸易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日本来说,这种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1.出口结构变化
2005年的日本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以下特点(见表10—3):一是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有绝对地位,其中运输设备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3.2%,其次是电气机械、普通机械,比重都在20%以上;如果将精密仪器计算在内,这些商品在全部出口中的比重高达69.6%,充分表现了日本作为机械出口大国的地位。二是工业生产的基础材料型商品在日本的出口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如化工制品、金属及制品等商品的比重分别达到8.9%和7.3%,将非金属材料计算在内,合计达17.4%。这些商品一般来自资本投入规模大、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说明日本在资金密集型材料工业品出口中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三是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很低。如食品仅占0.5%,纺织品也只有1.4%。这些特点反映了日本现阶段的相对比较优势。
表10—3 日本出口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对外贸易统计计算。
由表10—4知,2000—2005年期间,各种商品的出口增长形势存在很大差别。相对增长较快的商品依次是金属及制品、化工制品、其他、运输设备和食品;非金属材料、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等也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增长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出现负增长的只有纺织品和精密仪器。与1995—2000年相比,这一时期的增长趋势有了明显改善,平均增长水平显著上升,多数商品或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或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仅有精密仪器增长形势是恶化的。受不同商品增长形势的影响,上述三大类商品的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首先,机械设备类商品的出口比重表现略有差异,运输设备保持上升;普通机械和电气机械、精密仪器有一定波动;但是并未改变总体上的优势地位。其次,基础材料类商品虽然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是上升的,在出口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基本上是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2000—2005年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密集型商品保持优势地位,基础材料类商品出口地位上升,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地位继续下降。
表10—4 日本商品出口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对外贸易统计计算。
2.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2005年,日本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矿物燃料所占比重最高,分别达到20%以上;其次是食品、其他、化工制品、原料、纺织品等。按照类别来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比重达到47.5%;基础材料类为14%;技术密集型商品占29.5%。这种结构符合日本比较优势的基本特征(见表10—5)。
表10—5 日本的进口增长及其结构
续前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对外贸易统计计算。
2000—2005年期间,日本进口增长最快的是矿物燃料,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0.8%;此外,金属及制品、化工制品的进口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他如纺织品、机械设备、非金属材料、其他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受不同增长形势的影响,进口商品结构的动态变化比较明显,一是矿物燃料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二是化工制品、金属及制品等基础材料类商品的比重先降后升;三是机械设备、纺织品、非金属材料、其他等商品的比重下降。但是,矿物燃料是日本对外依赖程度很深的资源型商品,其快速增长既有进口数量增长因素的拉动,也包括了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可能替代效果。其他商品比重的变化可能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总体来看,进口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食品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地位下降;化工、金属及制品等基础材料型商品进口地位略有上升;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比重比2000年略有下降,但是与1990和1995年相比明显上升。
3.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长期的贸易顺差是商品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利用净出口除以进出口额计算的特化系数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水平的变化。根据日本海关统计计算,1990—2005年,食品、纺织品等两类商品的特化系数是负值,表明这两种商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属于日本的比较劣势商品。机械设备是日本的比较优势商品,长期保持较高的特化系数,但是这种优势也在缓慢缩小。化工制品、非金属材料、金属及制品等商品虽然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保持了上升趋势,表明竞争力正在缓慢提高(见表10—6)。
表10—6 分商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对外贸易统计计算。
4.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特化系数大于0、出口增长较快并且在出口中比重占有优势地位或出现上升的商品,如普通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化工制品、金属及制品、非金属材料等出口需求上升,必然为相关产业创造大量的市场机会和增长空间。这些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相会应提高。但从同期产业结构的实际变动来看,普通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增加值比重确实有所提高,体现了市场需求扩大,尤其是外需增长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但是,化工制品、非金属材料和金属及制品的比重出现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减少所致,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外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产业的下降幅度。
对于具有相对比较劣势的商品,由于出口需求的减少和进口的快速增加,必然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出现萎缩,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00—2005年,作为比较劣势商品的食品、纺织品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的净进口,对相关产业国内生产比重降低起到一定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说货物贸易收支更多反映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服务贸易收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收支统计表明,日本的货物贸易收支长期保持顺差,是经常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而服务贸易收支始终是逆差,成为经常收支顺差的冲销因素,表明总体来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但是动态来看,货物贸易的顺差规模逐步缩小,服务贸易的逆差规模也在逐步缩小(见表10—7)。这说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通过增加外需对于第三产业的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的影响因素之一。
表10—7 日本贸易收支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国际收支统计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