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紧缩:理论、特征及复苏之路

通货紧缩:理论、特征及复苏之路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定义来看,尽管关于通货紧缩特征的认识角度明显不同,但是在物价的持续下降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在这三个条件中,物价下降是通货紧缩的最基本特征,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条件是通货紧缩现象的货币表现。因此,经济增长率条件实际上成为判别通货紧缩程度的依据。本文将把后者作为判断通货紧缩现象存在的标准。

通货紧缩:理论、特征及复苏之路

一、通货紧缩的理论含义及其特征

为了认识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特征,首先需要明确通货紧缩的定义。但是关于这一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认识,国内理论界也有许多争论。[1]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通货紧缩表示“价格和成本的普遍下降”。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格林沃尔德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则指出:通货紧缩是“与货币以及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通常伴随着产量的不断下降和失业的日益增加”。此外,按照日本著名出版社“岩波书店”出版的《经济学词典》的解释,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价值含量上升而造成的名义物价下降”[2]。该词典认为:通货紧缩一般用来形容通货、信用的收缩,但并不是所有的通货、信用收缩都会带来名义物价下降。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会出现物价下降,但这时的物价下降是由于商品价值量减少引起的实际物价下降,而并不是由于纸币价值量(含金量)增加引起的名义物价下降。因此,不能将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混为同一现象。

从这些定义来看,尽管关于通货紧缩特征的认识角度明显不同,但是在物价的持续下降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因此,物价的下降首先应当成为定义通货紧缩的基础。既然如此,通货紧缩就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货币现象。但是,由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仅从物价下降的货币表现来看无法区别于劳动生产率上升和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物价下降现象,也不能明确反映这种现象对实际经济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危害性。因此,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通货紧缩的定义应当具有与实体经济有关的内容。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将通货紧缩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作为认识和判别通货紧缩现象的条件。

第一,物价水平在较长时期内呈下降趋势,而且物价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明显增长。(www.xing528.com)

第二,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商业贷款规模下降或增长明显减缓。

第三,全社会生产的开工率下降,GDP出现负增长或实际增长持续低于潜在的增长率水平。

在这三个条件中,物价下降是通货紧缩的最基本特征,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条件是通货紧缩现象的货币表现。第三个特征反映前两个条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程度。因此,经济增长率条件实际上成为判别通货紧缩程度的依据。在这里,从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按照前两个条件定义的概念,看作广义的通货紧缩,而将同时具有三个特征的经济现象看作狭义的通货紧缩。本文将把后者作为判断通货紧缩现象存在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