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豆接生员:内蒙古的奇迹种业公司

土豆接生员:内蒙古的奇迹种业公司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豆的接生员“哎呀,在这里挣钱能把人挣死。咱们乘没人打扰说会话,也乘机休息一下。一天光电话就能把人麻烦死哩……”有个内蒙古的老板一见真的是周爱兰来了,惊喜交集,就专门配了个小车把她接走,像对待国宝大熊猫似的,怕别的老板抢。随着薯业的良好发展,本地和省外其他地方,就有大量的假冒现象发生。实验室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夫妻俩就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出来,成立了爱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5万元。

土豆接生员:内蒙古的奇迹种业公司

土豆的接生员

“哎呀,在这里挣钱能把人挣死。咱们乘没人打扰说会话,也乘机休息一下。一天光电话就能把人麻烦死哩……”

剪着短发,像个假小子一样的周爱兰穿着运动衫,站在她新修的厂房前,离那个新开的饲料厂不远的地方迎接我们。她笑着,搓着手在抱歉中叹息。

定西的周爱兰有着陇中人特有的淳朴。

周爱兰在侍弄她的马铃薯种苗

那年她曾随政协的秦素梅主席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去考察马铃薯产业。那里也在和她的家乡定西一样,正在准备打造“中国薯都”。周爱兰一到地方,文文静静的她就变了一个人,撒腿跳下考察团的大巴车,疯了一样跪在地头看种子,说这种子是她的,那种子还是她的。有个内蒙古的老板一见真的是周爱兰来了,惊喜交集,就专门配了个小车把她接走,像对待国宝大熊猫似的,怕别的老板抢。秦素梅主席至今说起她和周爱兰的那一段经历来,是既疼又爱,说小周行,定西再有几个周爱兰就好了……

但我们每一次见面,周爱兰都是叫苦连天。感叹自己生产的种子太少了,怎么忙也忙不过来。

她那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老公则一脸的疲惫,把刚刚接了的电话放在桌上,向我们笑着。

我们坐在她新置办的办公室里,刚要说话,电话又响了。

据说现在外面的客户只认“爱兰薯业”的种子。甘肃省外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批声称是她种子的东西,价格比她的要便宜得多。老客户们当然不相信,就每天打电话,证实她种子销往某地某人的情况,看真种子到底出去了多少,还能给他们余多少。这些客商来自全国,有东北、河北、内蒙、北京、山东、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等地的。凡是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地区,就有“爱兰薯业”的种子。特别是内蒙等大规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更是最大的客户群体区。有些大企业采购额巨大,例如“上好佳”等知名企业。那些大种子户也就看大企业的做法,人家用什么种子,他们就跟着弄什么种子。普通老百姓对种子没什么价格要求,只要你的种子好,多远的路都就找来了。现在她的种子在广大种植户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微型薯在甘肃省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群众也只认“爱兰薯业”。

记得在山东的某个地方,有一段时间,老百姓就四处打听,问某某人的种子是从哪儿来的。刚开始打听到的是说甘肃,后来就又打听说是定西的“爱兰薯业”,就找上门来。甚至有个山东地方的领导打电话说,周爱兰对山东洋芋产业的贡献太大了,她的种子每亩均产都要高于其他种薯200斤。

在广东等地,大家也看“爱兰薯业”的牌子,很多厂家率客户来参观、访问……

随着薯业的良好发展,本地和省外其他地方,就有大量的假冒现象发生。有些人在竞争的过程中,还使用一些非常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办法销售他们的种子。目前区别的方法只有看种子的长势,好在老百姓都聪明,仔细辨认就能看出种子的真伪。

平时她嘴里喊着麻烦,但电话热线却一直是畅通的。“服务至上”不但是她企业的口号,还是她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周爱兰我们认识已经很早了。她是通渭县义岗人,上的是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通渭县畜牧局。1995年,当时市上要搞个“马铃薯工程”,由于缺人才,就把她借调到定西市马铃薯工程研究所,在那里去搞研究。

她认认真真搞着她的研究。那时她的爱人也调到定西,他们就联手搞了个项目,和北京来的调研队合作研究马铃薯育种。当时上面有个检查,来了个领导,看了一下他培育的马铃薯,说好得很。人家就把她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入市农技站。到1999年底,她才正式办调动手续,搞了三个多月的薯品。

开始领导的意思是把她调到农业办公室,她爽直地说她不想去,自己是学专业的,就想到市农技站搞马铃薯育种,况且她爱人也在那边……

领导也豁达,不生气,说就听她周爱兰的。

夫妻团圆,事业起步。爱人杨新俊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学的专业也基本相近。大学里的专业课有了用武之地,手中却没有钱。就找到当时的刘立军专员。那次刘专员亲自从定西的农行去协调了10万的贷款。款项协调后的第二天,钱就到账了。她急急忙忙地办了手续,就钻进了实验室,去弄她的育种。当时效益就特别好,一下子就挣了几万块钱。

那时干部工资低,站上感觉效益好,就准备给人承包。单位的那个弄不成了。

从资金筹备到生产,全是她弄。从办成育种到她离开站所,也就3个月时间。

恰好定西市出了个政策,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带工资出去创办农业科技实体,工资、职称均可保留。

实验室工作人员一丝不苟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夫妻俩就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出来,成立了爱兰种业公司,注册资金5万元。

她自己的马铃薯育种就从1999年起步。

刚开始从外面借点钱来回倒腾,到2000年,因为体制和条件的限制,那时她的经营的确非常吃力。就在定西农业银行申请了第一笔贷款,是50万元。(www.xing528.com)

当时她再没更好的条件,也是第一次与农行打交道。大家都不熟悉她的情况,农行贷50万也有压力,但论证后,还是很快贷下来了。

她的产业慢慢做大了,农行的关注就更多了。从2001年开始,农行就对她们全力支持,交道打得很愉快。

她现在感觉到,农行是她打交道的金融企业中最好的一家。现在她什么时候需要贷款,只要写个申请,就很快批下来了。

第一年贷了50万;第二年100万;第三年是200万;连贷了两三年,款还完了就贷300万、350万……

她感觉在农行贷款很方便,从人家做出决定到办理款项手续,非常快速。以前有些金融企业,她需用资金的时候,报告打上去,就是下不来。到不用了,钱却下来了。能把她活活卡死在那里。她感觉定西农行在对马铃薯的贷款上,审批的程序都很简化。例如前半年的贷款,还没用上一个月就办下来了。那天打电话让她办手续,她还不敢相信,说怎么这么快?人家答复说,对老客户,市分行在5天内就能够批复下来了。平常去提款,人家的服务态度也好,需要几十万时,打个电话过去就办好了,特别方便。她作为企业来讲,需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她从内心一直就感谢农行的帮忙。

2001年,周爱兰在创业起步就要有成果的第二年,定西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大旱,她的200亩微型薯连籽都没出来,就全部旱没了,没有一点产量。

微型薯投资很大,她光向订单户的赔款就得50万……

雪上加霜的她,需要一个雪中送炭的人。

刚好有人要她去平凉搞。平凉有100多个温室,平凉有个主管领导也打发了一个镇长过来,三顾茅庐,专门叫她,就过去做了。

事情有了转机。

去了平凉后,那一年她的效益就转好了。

虽然前半年农行的50万贷款全赔了,但到第二年开春就好多了。产品价格上扬,微型薯涨到了2元,订单的价格好得很。她可以顺利经营生产和扩大规模。

含苞待放

以前大家认为马铃薯是一个只适合于北方种植、供北方群众食用的农产品。南方的群众只是一小部分食用,而将马铃薯贩运到南方,只是供打工的一般群众食用。其实不然,马铃薯已经是南方二级种植区的农产品之一,不仅种植面积大,并且种植技术已有很大的改进,对良种的需求加大。良种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大部分南方群众已开始将它作为日常食品,商品的需求量也相当大。南方客户过来,几千几万吨地往南方发着种子。

2002年开春,效益更好。她给“上好佳”公司第一次送货,取得成功。她在平凉又弄了个500亩的基地,专员亲自跑来看,一脸的喜色。

她成了马铃薯良种的接生婆,许多优质种子在她那里诞生。到9月份,她把农行的贷款还清了,还是提前20多天还的。

效益和成果双赢,周爱兰松了一口气,考虑如何翻身。

她把贷款还清后,定西农行的人就很惊奇。不是说赔得一点不剩了么,怎么又发展起来了?她的能力得到群众的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银行的认可。后来农行就给她贷了100万,没有到还款期限,她又主动把钱送过去。

她与农行的关系就更融洽了,她现在在农行贷款450万,个人总资产评估下来有6000多万,流动资金有870多万。她的公司在马铃薯种子行业中,技术是最好的。她现在的主打产品是早熟型,其次是专门供加工薯条的马铃薯,最后是淀粉型产品。

她的公司是中国农业银行AA+级信用企业。

而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从南方大面积搞起马铃薯后,良种的价格攀升,刺激着全国人都往这里投钱,企业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动辄投入几亿、十几亿来发展。相反,偏远的甘肃省就没有这么多钱来投资。于是有些南方企业就提出:让他们出资,与周爱兰共谋发展,研究共赢策略。

但都被一一婉拒。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投资也不大,一加入他们的团队,就迟早会被人家吃掉,她又变得什么也没有了。她说起这些时,一脸的笑容就变得忧心忡忡。

她说自己就是这点家产,还需要农行的支持,自己还是要靠自己人发展呢……

爱兰薯业的马铃薯苗苗长在瓶瓶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