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小学陪伴指南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小学陪伴指南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人员认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儿童心理专家认为,这一方面表明现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在减小。孩子们的外在压力在增大,而内在动力却大大减少。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但有身体发展的目标,也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并且给予正确引导,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小学陪伴指南

从20世纪起我们的认识已在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从智商(IQ)到情商(EQ),从右脑开发到全脑开发,学前教育有关理论的整合和发展为新世纪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要求一个人身心健康,善于理性思考,能与人共处,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适应经济上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又能参与世界竞争推动社会进步。为此,从儿童出生开始,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素质启蒙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制订出与新世纪需要相适应的学前教育课程

上海电台新闻频率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针对6岁到12岁(即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六年级)的少年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87份。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教授呼吁:“儿童心理问题不能仅仅考虑孩子的问题,而是要放在社会环境中寻找解决之道。”

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可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最近感到不开心。孩子们在问卷中写下了873条五花八门的原因,其中包括:身体受伤、生病、作业多、父母不让看电视动画片、没有零花钱、不能吃零食、上课没劲、数学题目不会做、愿望未达成、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丢东西等等。

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后发现,因为父母责怪甚至训斥而不开心的占到15%。这成为最多的归类。调查人员认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

孩子们不快乐,可他们却不愿意向父母求助。63%的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选择不想让父母知道;53%的孩子宁愿独自来解决心理困境;只有16%的孩子选择将自己的父母作为宣泄对象。儿童心理专家认为,这一方面表明现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在减小。

这样的情况在另一个问题中有更突出的显现:72%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不希望父母坐在身边。

孩子有话不跟父母讲,有问题不向父母请教,这是为什么呢?79%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名次有着严格的要求!

孩子们的外在压力在增大,而内在动力却大大减少。4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老师,31%的认为来自父母,还有28%的孩子有着惊人的“自律”性,他们会自我施压。有专家称:“如今的孩子对于生活的不满意都集中在心理层面上,他们身上甚至承担着本应由大人肩负的压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子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孩子形成民主和谐的互动关系,而我们的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专家还引用“同伴教育”的道理来劝诫父母:“不应该限制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同伴交流才是孩子们意志、体格、品质、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锻炼的绝佳机会。”(www.xing528.com)

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承受挫折、面对竞争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自尊心稍强一些,教师应该区别对待这些不同类的孩子,应该深入了解学生,让他们减轻压力,这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明白,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走金榜题名这条路,合格的父母应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各方面压力的能力,时刻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加以正确的引导。

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危险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和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理解,要善于开导,提倡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如果采用生硬的办法只会让孩子产生误解和厌倦。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感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但有身体发展的目标,也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并且给予正确引导,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