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贯保持好的作风,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在某个方面形成了习惯,而一个习惯的养成,一开始是一个人带有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使自己行为的“强迫性”变成“自主性”,并且能长时间地保持,这样,某种习惯就养成了。因此,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孕育。
但在对孩子培养的过程中,有的父母从孩子几岁开始,就抱怨他没有某某习惯,好像习惯在眨眼间就能养成似的,他们不知道习惯是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慢慢养成的。孩子刚进小学,对某些事可能接触时间不长,根本没有时间去养成这种习惯。因此,父母不要埋怨孩子,而要有耐心地去培养孩子的习惯。换句话说,孩子没有某种好习惯,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年龄小,正是养成一些习惯的时候,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慢慢养成好习惯。
当然,孩子的好习惯的慢慢养成,不是在对孩子听之任之的情况下,孩子在经过较长时间后就会养成令大人满意的习惯。这里“慢慢”的意思,主要是对大人们的要求。它要求父母在对孩子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要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用引导或建议的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某种好的行为。父母用期待的眼光,让孩子在时间的流逝中,把自己这种一贯的行为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孩子的习惯慢慢地养成,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父母对孩子习惯去“慢慢”地培养。
所以,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实践,足够的时间去强化,把好的言行变成孩子固有的品质,这样,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不难了。对于孩子来说,习惯就是坚持,父母有时就是要孩子去坚持。在对孩子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替孩子排除干扰
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它需要父母长时间地培育。
有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晚上做作业时,不论节目有多么精彩,他们都关掉电视,各自看书、读报或干家务。等孩子作业做完了,他们才打开电视,和孩子一起欣赏电视节目,这样一直坚持很多年,直至把孩子送进一所名牌大学。
因此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决不会养成好习惯。在习惯养成方面,父母应该替孩子排除干扰,因为很多干扰会诱惑孩子放弃坚持。比如,父母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电视节目,让孩子在一旁做作业,孩子就不会安心,慢慢地,父母就会把孩子吸引过来,孩子定时做作业的习惯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2.父母要积极参与实践(www.xing528.com)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事,往往给孩子定个目标就放手不管了。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渐进地培养。
有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休息片刻,就和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读带拼音的小故事。孩子不认识的拼音母亲就教孩子,直到孩子上高中,母亲还和孩子一起读书,从而养成了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
有一位母亲想让孩子有按时就寝的习惯,她从孩子小时候起,在睡前一个小时,就开始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和不让孩子接触感兴趣的东西,她会为孩子热上一杯牛奶,喝完以后让孩子刷牙洗澡,然后穿上睡衣上床。孩子躺好后,她就坐在床边给孩子讲他最爱听的故事,在孩子睡意乍起的时候,她会抚摸并亲吻孩子,最后道一声“晚安”,并关上灯头也不回地走出房间。
母亲用这种积极的方法培养孩子按时就寝的习惯,孩子一定会慢慢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
3.监督和管教讲方法
孩子时期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尤其要避免孩子出现坏习惯的苗头,因此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平时,对孩子进行仔细检查,看是否将该改正的事都做到位了;当孩子不能对自己好的行为进行坚持的时候,在必要时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具体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不要过多的责怪。否则,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就会对养成好习惯失去信心。如今,许多父母平日里对孩子求全责备、批评叠加,结果使孩子早早就失去了养成某种习惯的兴趣与动力。因此,在家教中,对上小学的孩子的习惯的养成应因势利导而绝不强制压迫。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愿我们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催化剂,让好习惯伴随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