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难
【原文】
七难曰:经[1]言少阳之至[2],乍大乍小,乍短乍长[3];阳明之至,浮大而短[4];太阳之至,洪大而长[5];太阴之至,紧细而长[6];少阴之至,紧细而微[7];厥阴之至,沉短而敦[8]。此六者,是平脉[9]耶?将病脉耶?[10]
然:皆王脉[11]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12]少阳王[13],复得甲子阳明王[14],复得甲子太阳王[15],复得甲子太阴王[16],复得甲子少阴王[17],复得甲子厥阴王[18]。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19]。
【提要】
本难主要阐述一年中的不同季节,三阴三阳之气各有旺盛的时候,称为王时。人体与自然相应,在各三阳三阴王令时出现相应的旺盛之脉,称为王脉。
【注释】
[1]经:指古代医经,较《难经》成书要早,并为《难经》所援引的有关医学理论文献。《难经》中凡称“经言”的,有些见于《内经》,有些则无从考证,所以《难经本义》说:“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字耶?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简耶?是不可知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种,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黄帝内经》。因此,《难经》称“经言”的内容,如不见于《内经》的,就似可能出于本文,如本难所言三阳脉,与《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大致相同,但该篇就未论及三阴脉。
[2]少阳之至:指正月、二月,少阳春生之气始旺,阳气始盛,脉来变化无常。少阳,为一阳,此指正月、二月,阳气初生,气微不盛。至,《素问·平人气象论》林校引《扁鹊阴阳脉法》,“至”作“脉”为是,可从。以下同此。
[3]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指少阳时令的脉象特点是或大或小,或短或长,脉来变化无常。乍,《八十一难集解》:“‘乍’,犹‘或’,不定之意。”《难经集注》引吕广曰:“少阳王正月,正月其气尚微少,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4]阳明之至,浮大而短:指阳明时令的脉象形态是浮大有力而脉位较短。阳明,指三月、四月,因为在此节令,阳气始旺而未盛,脉来尚短。故《难经集注》引吕广注曰“阳明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卢经裒腋》亦曰“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脉浮大而短。”
[5]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阳时令的脉象形态是洪大而长。太阳,指五月、六月,此时阳气最盛,因而脉象特征表现为洪大(阳脉)而长(阳脉)。《难经集注》引吕广注曰:“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太盛,故其脉来洪大而长。”《卢经裒腋》亦曰:“太阳之至,阳盛而极也,故其脉洪大而长。”
[6]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太阴,当作“少阴”,与下互倒,指七月、八月,《脉经》卷五引《扁鹊阴阳脉法》第二:“少阴之脉,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九月、十月甲子王。”由于少阴时令,是阴初生,阴渐进,阳渐退,此时阴气尚微,故脉象紧细而长。
[7]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少阴,当作“太阴”。指九月、十月为太阴之气旺,阴寒之气盛,气机收引,血脉缩踡。加之阳气闭藏于里,故脉象特征为紧细而微。《难经集注》引吕广注曰:“九月、十月,阳气衰而阴气盛,故其脉来紧细而微。”
[8]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敦,敦实。《八十一难经集解》据《脉经》,“敦”作“紧”。厥阴为阴之尽,寒之极,其脉沉短而紧,正与冬令封藏之义合。
[9]平脉:指正常脉象。
[10]将病脉耶:或者是有病的脉象呢?将,或者,抑或。
[11]王脉:指应时的正常脉象。王,音、义通旺,旺盛之意。人与自然相通应,各季节均有其相应的脉象特征,此即各季的旺脉。(www.xing528.com)
[12]甲子:甲子指天干与地支的一种组合,其规律是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如此则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成60组,这种组合在中国古代广泛地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甲为天干之首,子为地支之首,甲子又为这种组合中的第一组,于是人们就将天干地支这种组合就习称为“甲子”,或“六十甲子”。此处是指用干支组合用以纪日,从甲子日起,至癸亥日止,六十天为一循环。本处所言“甲子”,即指纪日的一个甲子组合周期,即60天。
[13]少阳王:本难之少阳,是指大寒节之后的一个甲子周期日(即60天),此逢正月、二月,气候乍暖还寒,故其脉“乍大乍小,乍长乍短”。
[14]复得甲子阳明王:指大寒节后的第二个60天,是阳明之气旺,时逢三月、四月,其时阳气虽旺,但尚未至极,故脉“浮大而短”。
[15]复得甲子太阳王:指该年的第三个60天,是太阳之气旺,为夏之盛极,时逢五月、六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日,因此其脉“洪大而长”。
[16]复得甲子太阴王:指该年第四个60天。为少阴之气旺,时逢七月、八月,阳气始减,阴气始盛,人之脉气始敛,所以其应时之脉为“紧细而长”。太阴。据上注当作“少阴”。
[17]复得甲子少阴王:指该年第五个60天,为太阴之气旺,时逢九月、十月,阴气最盛,阳气闭藏,所以其应时之脉为“紧细而微”。少阴,据上注,当作“太阴”。
[18]复得甲子厥阴王:该年第六个60天,是厥阴之气旺,时逢十一月、十二月,阴气将尽,阳气将生,故其时的应时之脉为“沉短而紧”,此从《脉经》解。紧,原文作“敦”,因此也有解释为此脉沉短而敦实。
[19]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难经汇注笺正》:“此又以一年四季分为六节,就时令之阴阳盛衰,而言脉象应时之盈缩。”大要,犹大概、大略之谓也。
【白话解】
七难问:医经上说,少阳时令脉搏的形态,是忽大忽小、忽短忽长,阳明时令脉搏的形态,是浮大而短,太阳时令脉搏的形态,是洪大而长,少阴时令脉搏的形态,是紧细而长,太阴时令脉搏的形态,是紧细而微;厥阴时令脉搏的形态,是沉短而紧。这六种脉,是正常人的脉象,还是病人的脉象呢?
答:这都是与时令相适应的旺脉。
问:它和时令相应是在哪些月份,各旺多少天呢?
答:从冬至节之后,逢第一个甲子日以后,是少阳当旺,再逢第二个甲子日以后,是阳明当旺,再逢第三个甲子日以后,是太阳当旺,再逢第四个甲子日以后,是少阴当旺,再逢第五个甲子日以后,是太阴当旺,再逢第六个甲子日以后,是厥阴当旺。每一经当旺时间各为六十天,六六三百六十天,就成为一年。这就是三阳三阴当旺时日的大概情况。
【解析】
此段文字所引“经言”,在《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能见到少阳、阳明、太阳三条,其文字不完全相同。《平人气象论》未见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脉之条文。故明·张景岳认为《平人气象论》有脱文。徐灵胎按语认为“所引经言,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不完全出于此。”因《至真要大论》虽三阴三阳之论俱备,但文字大异。他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运气七篇”之一,是唐代王冰补入的文字,故《难经》所引,恐非源于此。
关于“皆王脉也”,是指三阴三阳各旺一个甲子周期六十天。自冬至日起,第一个甲子周期六十天是少阳当旺之时,此时脉象是“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后每六十日为一时段,依次当旺分别为是阳明、太阳、少阴、太阴、厥阴。本文三阳三阴所主时段的划分,现行《内经》似乎不见其文。“五运六气”中 “主气”的三阳三阴所主时序,与本文不尽相合。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可见相似的记载:“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此仲景之文与《难经》可能源出一家之论。徐灵胎按云:“所引经言,见《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又《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三阳三阴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曾提出“六气分治”的问题,这就是说一年的六季,分属三阳三阴,依次有风、热、暑、湿、燥、寒六种气候“分治”。从甲子纪日来看,冬至后的第一个周甲子的一二月间,自然界气温回升,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空气流动大,刮风多,是风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风季;第二个周甲子的三四月间,自然界气温进一步上升,气候由温转热,是热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热季;第三个周甲子的五六月间,暑热之气郁蒸,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时期,气候炎热酷暑,是暑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暑季;夏至节后的第四个周甲子的七八月间,天之热气下降,地面湿气上腾,空气中湿度增高,是湿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湿季;第五个周甲子的九十月间,降雨量少,温度降低,气候清凉干燥,是燥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燥季;第六个周甲子的十一十二月间,是一年内气温最低时期,气候最为寒冷,是寒气当令的季节,可称为寒季。这就是说在一年之中,有风、热、暑、湿、燥、寒六种气候依次“分治”于六季。这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常年平均实际气候状况较为符合。所以,风、热、暑、湿、燥、寒,是一年六季中的六种正常气候变化,故称之为“六气”或“六元正气”。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日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超过了机体调节适应的限度,便足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成为致病因素。这种致病的六气,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称之为“六淫”。它是祖国医学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
关于三阳三阴的脉候。人与自然相应,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季节里,随着阴阳消长自然规律的变化,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人体的脉象顺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发生差异。人体的脉象表现为与自然三阳三阴旺盛的时日相应,而呈现出三阳三阴的旺脉。《难经·七难》说:“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少(太)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这说的是一年分为六季,分别为三阳三阴之气分别在其所主之时相对旺盛,称之为“旺时”。旺时所显现的六种脉象,各为三阳三阴的“旺象”。张山雷《难经·注重笺正》解释说:“此又以一年四季分为六节,就时令之阴阳盛衰,而言脉象应时之盈缩。所谓三阳三阴者,本与十二经络之太少阴阳,各不相涉。春初气候,由阴而出于阳,其阳气尚在萌芽之时,故曰少阳;于脉应之,尚未畅茂条达,则为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正合一阳初生,犹未充畅之景象。迨复得甲子,则阳渐盛矣,故曰阳明;于脉应之,亦必渐以发扬,则为浮为大,然春末夏初,阳虽盛而犹未造其极,故浮大之中,其形尚短。迨复得甲子,则阳极盛矣,故曰太阳;于脉应之,则洪大而长,是阳气最旺之脉象也。然长夏之令,阳极盛而阴已生,夏末秋初,则由阳而入于阴,阴犹未盛,故曰少阴;于脉应之,洪者渐敛,故有紧束之象,然秋阳犹盛,故虽紧细仍大以长。迨复得甲子,则阴渐盛矣,故曰太阴;于脉应之,亦必渐以收藏,则为紧细而微。迨复得甲子,则阴极盛矣,故曰厥阴,厥阴者,阴之尽;于脉应之,则沉短而敦厚,是致阴深藏之脉象也。”这种脉象的变化,虽然极为微细,但目前已有研究者通过脉象仪等科学仪器已能将其显示出来。由此可见古人对脉象的观察是十分精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