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内容策划与媒体设计:案例分析

报纸内容策划与媒体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报纸内容策划具体步骤、案例分析1.收集相关报道信息1)报道客体的信息报道新闻事件,需要了解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体,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报纸内容策划与媒体设计:案例分析

(三)报纸内容策划具体步骤、案例分析

1.收集相关报道信息

1)报道客体的信息

报道新闻事件,需要了解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

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进行。

2)报道接受者的信息

应了解读者对这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有关领导者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3)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体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方案,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策划前期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对于策划至关重要。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体,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对选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必要时做出修正和调整;另一方面还为了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2.明确报道效果

在报道之前,媒体通常设计所谓报道效果目标,即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标。报道效果目标,为报道策划指明了方向,报道方案的设计将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

具体到一次新闻报道策划,其报道效果目标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即同时具有若干目标。报道效果目标可因报道选题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报道选题越重要,报道效果目标往往也越高。报道效果目标规定了报道策划的方向,从而规定了报道规模、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策划方案是依据报道效果目标而设计的。

最终实现的报道效果与报纸的社会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来实现,因此报道效果目标也相应呈多元化的形态——通过报道宣传某种政策、观念或主张;通过批评报道揭露社会弊端,促进问题的解决;通过追踪报道传播最新信息、监视社会环境;通过活动策划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娱乐,或进行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或塑造报纸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等。

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这一阶段,便是报道策划的核心阶段。(www.xing528.com)

3.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通常是以一两人为主、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的。

报道思路是设计报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径。报道思路的形成有一个由酝酿期向明朗期过渡的过程。酝酿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设的阶段,策划者在此时对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报道的突破口,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各种假设,并让这些假设在头脑中反复地组合、交叉、撞击和渗透,不断地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

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呈现多种思维状态的交替,思考强度大,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心困惑出现。明朗期则是顿悟和突破阶段,最终找到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策划者经过长期酝酿,创造的火花猛然爆发,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突如其来的成功,往往使策划者自己感到惊愕和快慰。

[案 例]

通讯《马上就办》[3]

1991年底,《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一条通讯《马上就办》,报道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马上就办”制度,在读者中引起关注。也有读者来信表示怀疑。有一位读者直接在报纸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他把报纸寄到了报社。针对这一情况,该报一位年轻编辑想出一个巧妙的连续报道方案,一举获得成功。这位编辑后来写文章回顾这段经历:《马上就办》写得不凡。当时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读为快,读后顿觉振奋。振奋之余,我不免有所怀疑:“真的这么好吗?”姑且心存一疑。

紧张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样了。此时,我们请求老范(总编辑范敬宜)谈谈他自己亲身经历的采访轶事。诸如从废稿堆里抬出一版头条,从采访冷遇中引出大新闻,从夜宿乡政府不闻电话声中悟出农村生活变化等等,老范娓娓而叙,听起来颇堪玩味,很是过瘾。

说也巧,两天后我见到了那封后来成为“秘访”由头的来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说的轶事,隐隐觉得其中隐藏着大新闻。可那是什么呢?请庞廷福(驻站记者)再访“马上就办”。

总社派记者暗访,连同记者来信一起刊登?……这都不失为新闻,但总嫌其形式不新,新闻味不够浓烈。

这一天,我时不时记挂着这件事情。当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可否请这位读者同记者一起去暗访呢?带着一种瓜熟蒂落的喜悦、冲动,我试探着把设想说了出来……

这段经历生动地说明了报道思路形成的过程:

由一封读者来信引出对一个报道选题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酝酿期,然后是豁然开朗的明朗期。一个富有新意的报道思路就这样形成了,由此产生了比较成形的报道方案。这个方案又得到了总编辑的进一步补充,他建议这位编辑带着读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访时不要暴露真实身份,而以办事者的身份实地体验一下“马上就办”是实是虚,还对这一报道的其他细节问题做了详细指导。于是,就有了报社记者和读者一块“秘访”的不凡之举,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读者。

《秘访“马上就办”》刊出后,有读者来信写道“:我佩服你们敢于请读者一起进行‘秘访’的胆识和魄力,也赞赏你们的求实精神和读者观念。不过,我想知道,如果‘秘访’的见闻不是《马上就办》所报道的那样,你们会不会如实报道?”

可见,读者感兴趣的不仅是报道方式,而且对实质性的内容更为关注。实际上这种疑虑编辑在策划报道时早已有所考虑并做了两种准备,正是为了达到有充分说服力的报道效果目标,才策划“秘访”这样大胆而新颖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