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你说什么,而是台上台下的人有没有兴趣听。
——董倩(北京大学毕业,著名央视主持人)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是二四成双还是五六成群,能真正聊到一起的大概嘴里说的都是同一个话题,而且彼此的关系会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深。这就是“名片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影响。
有一位求职青年,到一家公司应聘。只是在应聘之前,他先打听了该公司总经理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的老总当初也像他一般,到处应聘却到处碰壁,求职之路可谓坎坷心酸。于是在应聘时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所谓的“名片效应”,就是找到可以拉近彼此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能更接近彼此的地方。
一般的在与别人初次交流时,大都以寒暄为开始,但因为彼此不太熟悉,往往使谈话郁郁而终或难以良好地进行下去。如果在寒暄时能够插入一些个人话题就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比如你与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或旅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或事物等,这样一来彼此有了相似的心声,反而在心灵上更靠近一些。哪怕只有不多的一部分是共通的,对沟通也是非常有利的。
马克是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在创业之初,由于国家政策、大众观念等对私营企业的偏见,他们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各种批文很难拿到,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他在多次拜访国土局某局长失败后,他想再这样做,自己将永远失败。终于马克在反复研究了人际关系并思考后,他找出对方喜欢的东西,来一个“投其所好”。
“一天,我又到局长那里拜访。这一次,我学会了观察,我惊奇地发现局长办公座位上方有一幅巨大合影。上面,局长同余秋雨先生坐在沙发上开心地笑着。于是我对他说:‘黄局长,我一直想请余秋雨先生帮我签个名,但从未如愿,我听说,您跟余先生关系非常好,您怎么会跟他那么铁?’这一问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黄局长的脸色马上变亮了。”
“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本人很喜欢文学,很多年前,余秋雨先生还没有成名前,我们就是朋友……”。
接着,马克又“小心翼翼”“轻描淡写”地向黄局长提出自己与王蒙先生有很深的交情,超过他的预想的是黄局长马上说:“有时间,你请他到深圳来,我来‘埋单’。”(www.xing528.com)
关于这个话题,他们谈了足足两个小时,离开时,马克带着已批过的申请报告和局长对他工作更多支持的承诺。
现在,黄局长早已离休了,但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个陌生人之所以能坦诚说出自己的心意,关键就在于交谈中所提到的事能够引起对方的兴趣,从而很快地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要想和对方有“共鸣”,关键是找话题。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自如。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比如以当下自身的状况为话题:你们都孤身一人,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烦恼等,这些都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共通之处。只要我们稍微表露一点,就可以令对方消除戒备,坦然的接受你,甚至随着话题的深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此外,当与别人交谈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同样会使对方感觉到与你的相似性,从而被你吸引,乐于与你多交谈。当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就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根据别人的兴趣爱好来说话,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迎合对方喜欢的说话方式,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比如,对方是内向还是外向,是直率还是急躁,这些都会影响到双方的相似性。
恰当地使用“名片效应”,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只有双方有了“共鸣”,才能够沟通得深入、愉快。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