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什么是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究竟要改些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究竟要改些什么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看,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弊端:第一,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课程教材是国家规定和设计好的,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三,课程目标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发展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就是要改进现行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对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四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因此,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①改革的是教育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更新的是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教学,发展个性育人;③整合的是课程结构,新课程由统到分,由死到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④改变的是课程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⑤改革的是教师教法。改传道授业为寻道获业,答疑解惑为激疑研惑;⑥改进的是学生学法,变死记为活用,变接受为探究;⑦探讨的是评价方法,实行考试、考核、测评相结合,变百分制为等级制。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怎样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最近我看了一份材料,约占全世界人口20%的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9人,只占全世界人口1%的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却有179人。中国的人口是犹太人的20倍,相反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是华人的20倍。是不是犹太人聪明?笔者认为主要是犹太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独到之处。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稍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别的民族或许会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而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质疑使人进步。
再举一个例子,如在软件开发方面,印度每年花50亿美元。美国的大软件公司的老板不是美国人,不是日本人,不是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人,而是印度人。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早年开设了一门信息技术课。一门课程拯救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印度的教育模式是“让孩子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孩子”)。
2.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现存的课程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分低能、循规蹈矩、不偏不倚)。具体表现在: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合理、门类多;负担重,比例不适;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重教书,轻育人。表现在教学上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一考定终身,一分值万元,没有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进行课程改革。
其次,我国的课程改革必须与世界接轨。这是因为:①世界各国都把课程改革做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投入巨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②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程改革);③各国都将学生的社会性成熟以及如何发展对自我的认识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④促进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是各国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多元文化指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⑤精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作为我们教育和学校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想改也得改,不想改也得改。早进入、早启动就是主动,慢进入、慢启动就是被动。被动的教育势必培养被动的人员,被动的人员必带来民族的落后、贫穷和衰亡。
那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新教材(不同版本),学习课例、讲座、资料、网络信息等;②变教书为育人,变教学为研学,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变教课本为开发课程,变单一为综合,变长知识为长能力,变听课为看课,变评课为研课,变考试为考查,变百分制为等级制。
二是勇于实践,更新教学方法。过去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我认为现在的教师职责是“寻道获业,质疑研惑”。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讲授为感受、变定论为争论、变单动为互动、变教书为研课、变传道为寻道、变授业为获业、变答疑为质疑、变解惑为研惑。(www.xing528.com)
三、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它与校本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实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种改革突出了教育的针对性、区域性和开放性,加大了校本研究的力度。那么我们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什么是校本课程?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它是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二是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注重活动的实践操作。四是它是一门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综合性、实际性、主体性、发展性。
(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功能。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观察、交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探索、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内容:一是研究性学习;二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是信息技术教育;四是劳动与劳动技能教育。
(5)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三个课时。
(6)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应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即资源评估(显形、隐形、学校、社区、家长、身边)、确定开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主题活动为形态的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和纲要,明确目标、内容、实施计划、方法措施等,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包括主题、内容、活动方式、课时划分、研究方案、交流,评价等)。每个专题要有主导教师和指导教师,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还可聘请学生家长当辅导老师。
(7)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方式:实践体验式、观察式、主动活动式。
(8)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一是对老师的评价,指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与教师的工资、表彰、晋级等挂钩。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一般以自我认定式为主(受影响、受启发、受教育)。
2.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充分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对本校与社区资源进行评估,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出来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程形态。即校本课程=需要+条件+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弥补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局限性;弘扬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接受学生身边生活是学校教育教学在学生生活中最直接的延伸。
(3)校本课程的特点:课程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专题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手段生活化。
(4)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评估(考查);需要评估(问卷调查);选择课程类型或专题;编制设计方案(目标、课时、实施方案、评价);实施方式包括授课式、引导式、实践式、讨论式、体验式。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1)相同点: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课程的追求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都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实施过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不同点:价值追求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追求的是社会价值,校本课程追求的是个体需求);呈现形态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问题为引领,校本课程比较单一、独特);授课方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主,校本课程不一定必须实践);评价要求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体验认知的评价,校本课程重点是技能性评价)。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总之,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施新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关乎我们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希望所在。
(本文2005年6月原载于《新课程研究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